新课标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启示

2017-12-09 00:55李文哲韩楚伊
科技视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思想政治特点

李文哲 韩楚伊

【摘 要】新课标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有了很多变化与发展,本文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后做出一个归纳总结。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特点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依据,承担着指引课程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为了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成果,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引导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未来发展,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能够具有正确把握新课标变化的能力,明确课程目标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1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特点

1.1 目标分类明确

原来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注重单一的知识目标,而在新課标下的课程目标则是由原来的单一目标向三维目标进行了发展。在原来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目标这一环节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提出了每年级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把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仍崇尚惟知识主义的倾向。在新课标中对课程目标则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阐述,提出了总目标—分类目标—内容目标三个层次,而且在三类目标中体现了三维目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而每一个维度又被细分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分类目标下的知识目标有“知道、了解、理解”等动词,对于教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

1.2 注重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人格塑造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教育目标,同时把人生观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融合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帮助中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重要渠道之一。培养和塑造中学生的人格,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国际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无论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是体制的不断转型,社会的巨大变化从各个方面都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在人格培养中的主要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要针对人格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形成完善和理想的人格。要想塑造中学生的理想人格,可以科学合理的利用丰富的资源。可以采用有中国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方法,如进行文化渗透、交流情感体验、组织活动传递等。

在新课程标准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由过去的“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发生转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把培养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学生身心的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例如必修4《哲学》第四课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这一课当中在内容目标中标就提出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方向,为今后的人生路奠定良好的思想方向。[1]

1.3 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新课改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政治课程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在生活中也得不到应用。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引用社会上发生热点话题来帮助学生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国家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就充满着时代性这一特点,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应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更要与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并且必须是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相结合。在高中的政治教学当中,时事政治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时事政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一课程目标的特点在广大教师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部分的教师仍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讲授上来,这种教学形式即枯燥又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失去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产生消极厌学的不良情绪。因此,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上关注的热点焦点引入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不能把政治课程的教学放在一个一成不变的背景下进行,而是需要放到一个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进行,让学生把政治课所学习的内容可以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开放学习的新理念,多掌握认识社会的方向,对这个多变的社会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以增强他们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把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来严格要求自己。例如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当中就明确指出,既要求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求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两个知识目标并不是分裂开来的,是要求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把过去的经验与当代的要求相结合。

1.4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现实生活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归根到底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享受到自由成长的快乐。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要位置,改变过去的教师为主导的旧观念。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真正起到主体作用的群体是学生。做到让学生当家作主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过于说教,不明白这门课程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知识目标中的“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自主规划人生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中的“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依法做事、依法律己的能力”等都是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符合中生生成长的需要所提出的。再如“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目标都在强调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在新时期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感受,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观念,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思想政治特点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