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进名校办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7-12-10 14:23罗国亮
师道·教研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名校办学梦想

罗国亮

引进名校办学,就是利用现有名校的资源优势(办学思想、师资、课程、管理等)扩展和辐射,提升当地的办学质量。引进名校办学对于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以及建立竞争机制,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各地提升教育水平、打造教育高地的普遍举措。名校异地办学,如何传承原名校的教育品质,这是政府和办学者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关于名校办学的认识和思考

名校异地办学,不是简单地挂一个牌子,或者派几名干部直接管理就能够成为名校。事实上,深圳和各地都出现过名校办学不太成功的案例,这是需要吸取教训的。就其原因,可能是办学体制问题,也可能有管理问题,这也给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引进名校办学并不是提升教育水平的灵丹妙药。

那么,引进名校办学,究竟是引进什么呢?是规模引进名校的师资队伍,显然不够现实;引进名校的办学政策也是不切实际,更有可能同现有的教育政策相抵触。那么,基于现实的名校办学,敢问路在何方?我校在实践探索中认识到,引进名校办学,关键在于引进名校的教育文化。所谓教育文化,是指名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优秀传统,以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沉淀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思想理念、育人模式和激励机制。深圳中学是一个有六七十年办学历史的学校,1984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中学,为深圳特区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近十年来,深中高举课程改革的旗帜,在全国独树一帜,可以说重建了学校的教育文化,例如:教育的使命感、个性化的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丰富的学生社团平台、注重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等。如果能引进这些好的教育文化,正是新办学校中最为紧缺的东西,其实也是引进名校最有核心的部分,既能传承名校的文化,同时也能从高起点办学,加快学校的发展周期。

传承名校的教育文化,并不能全部地简单复制过来,而是根据地方办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包含部分继承、改造、整合、创新等。由于在异地办学,办学的实际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生源、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原名校相比甚至千差万别。比如,我校地处龙岗,龙岗地处原关外,教育基础相对落后,学生相当多属于暂住户口,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长教育能力较弱,地方主管部门对学校实施统一管理等等。诸多地方实际情况,就与深中本部有很大的差别,就需要管理者因地、因时制宜,调整办学策略,使名校办学更加顺利推进。

二、深中龙初依托名校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4月,我们学校管理团队正式成立,依托深中的教育文化,我们构建学校办学思想,研究了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学生发展、管理与服务等工作思路,描绘了学校发展的蓝图和“路线图”。

1. 理念:让教育回归教育

使命。深中龙初传承了深中教育的使命感,提出学校的办学使命:传承深中教育文化,铸造卓越初中品牌。教育的使命感体现了教育者的追求、勇气、责任和担当,是学校和教师实现卓越发展的原动力。

基于教育的本质认识,我们提出办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所谓充分发展,就是要构建学生发展的平台和舞台,创造可能与机会,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实现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防止千篇一律,这是好事。问题在于,一些学校盲目提出过高的办学理念,什么“开拓”“创新”“国际化人才”等等,让人感觉 “虚”和“高”,无助于办学目标的实现。

理念必须落实到办学行為之中,在学校开设的课程、课堂、德育和学生管理、学校管理服务中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还必须成为教职工的共识,让老师们理解、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方向,认同学校的育人模式。

我校办学理念自觉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始终,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电子大屏幕、学校宣传栏、学校校刊、学校微信、网站等)是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主阵地,让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认同学校,从而配合、支持学校的发展。

2. 德育:让梦想点燃青春

我校高度重视德育的功能,主动更新德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建立新时期德育“新思维”:德育不是限制和约束,它是发现、唤醒和激励,德育不是灌输和强制,它是引导、鼓励和解放。基于德育新思维,我们构建全新的德育工作体系。

梦想课程:学校的德育课程以“梦想”为核心,也就是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梦想和目标,激发学生的成长内驱力。

学校设计了“梦想加油站”系列课程:《梦想起航》、《梦想飞扬》、《梦想成真》。通过这些主题教育,让学生感悟为什么要明确梦想,如何坚持梦想,如何克服困难和挑战去实现梦想等等。梦想其实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如能唤醒学生的梦想或者目标,德育工作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导师制度:学校创造性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让每个学生在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专业的老师陪伴和专业的指导。导师主要在心理、学业、交友、生涯规划、家校联系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和建议。导师与学生联系的途径是导师见面会。学校鼓励用QQ、微信等形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交流。

学生发展平台:我们坚持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大舞台,学生就是舞台的中心演员,老师就是导演,干部就是编剧。学生、老师和干部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演好学生成长发展这台“戏”。

学校着力构建学生发展平台:每年有阅读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和外国文化节,定期开展学科周活动,成立丰富多元的学生社团,在时间、师资、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

实践证明,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跳出了“管制”的思维,代替于“平台”思维,摆脱了工作的被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个性成长,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3. 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传统的“大一统”的课程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我们在办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高度重视课程建设,致力于开发丰富和可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几年来,我校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如图):endprint

其中,国家课程(基础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并且争取通过校本化实现,比如我们通过小班化教学、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实施部分国家课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成效。

关于课程与教学,我们充分关注这几点:

高度重视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课程。这提升学生创新力、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相关课程实现,我校成立了诸多相关社团,比如艺术社团有:合唱队、舞蹈队、啦啦操队、街舞队、绘画、书法等。科技社团有: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VR。体育社团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这几年来,我们学生在参加市区体育、科技和艺术比赛,屡获殊荣,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升了学校的荣誉,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建设一个淳朴、向上的学风、校风至关重要。

对活动课程的再思考。众所周知,美国学校极度重视体育,学校风云人物往往不是学霸而是体育明星体育尖子。创新人才往往体育水平很高,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科学根据。事实证明,四肢健壮,头脑才聪明发达。

学校艺术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成氣质,陶冶情操。审美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德育的过程,美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对规范行为、培养品行、增进文明功不可没。

科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课程中发现或提升自己的特长,发展优势,有利于增强信心,确立目标,这其实对学科教学哪怕对提高成绩而言也是有推动作用的。

重视学科竞赛课程。满足部分学生需要,培养拔尖人才,提升办学层次,尽快形成特色和学科优势,也是有成效的。学校成立竞赛指导中心,专职从事竞赛工作,如作文类比赛、初中数学联赛、初中应用物理知识比赛、英语能力竞赛等等权威性比赛。

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远远没有实现。智慧校园、网络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但远远没有改变传统课堂,成效也没有科学地评估。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对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学校要对未来挑战有所准备,把新技术运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增长点。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教的学科,才会喜欢你的课堂。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创造条件因材施教。我们坚持平行分班,但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些年级、一些学科实施分层教学,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含口语)和信息学等学科,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展深度和广度,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够巩固基础,从而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校办学梦想
名校介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梦想
梦想
赶集挑名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