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的入情入境教学

2017-12-10 10:55杨球芝
师道·教研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入境古诗意境

杨球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其语言精练,节奏明快,感情色彩浓厚。一首好的古诗,融音乐、美术为一体,集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于一身,字字珠玑。

一、为何要入情入境教古诗

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指出:“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因此,运用“入情入境”教学法,能让孩子更好地鉴赏古诗。

其次,读者设身处地地介入诗中情境,对了解诗中深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全感觉”去充分介入诗的意境,尽可能地还原出一种临场感。

另外,从新课标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看,古诗教学的目标无疑是多方面的,包括了语文知识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语文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等。从古典诗歌鉴赏的规律看,只有引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才能真正达到古诗教学的目的。领略诗意,获得审美感受,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入诗的情境中去。这也就是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所提出的主张:“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二、如何入情入境教古诗

声情并茂读古诗——品味语言

诵读,要运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读,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动人地展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加以点拨,并借助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如集体诵读,男女声诵读,师生对诵,分组接力诵,表演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联系实际,想象画面,一步步贴近作者,去理解诗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去理解诗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所表达的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去理解词人由“枯藤、老树、古道、西风”所抒发的天涯游子之情;去体会诗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对生存环境的百般忧虑……只有这样,才能与诗人展开心灵与时空的对话。

身临其境品古诗——再现意境

古诗言简意赅,诗人的个性和创作目的并没有明显地表述出来,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挖掘诗人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并对诗词的言外之意加以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作品中的景象,再现诗词的意境。考虑到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教学时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乐,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去感受古诗的和谐意境。如《登鹳雀楼》一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这对理解诗意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自然就能在古诗的优美意境中遨游、徜徉。

古人论写作时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表明了文字与绘画之间的相通之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言就是画面。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只需横波一扫,一幅幅秀美的画面便随着文字呈现我们在眼前。因此,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受力透纸背的神韵,更好地进入诗歌意境,更深刻地领悟古诗词中用词的传神及其内在的精髓。

知人论世话古诗——体验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會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年代,做到“知人论世”。例如:《元日》是王安石变法初期的作品,乍一看,诗词的表面只是写了人们欢度春节的景象。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走进古诗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执教这首诗时,我介绍了宋神宗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少数民族的连年征战国库亏空,“六分之财,兵占其五”。重压之下,民不聊生。王安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官……联系这样的时代背景,同学们再读古诗,定能领会王安石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执政新法,强国富民的抱负,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和希望。由此逐层深入追本溯源,才能真正明白诗人的“志”和“情”,达到“入情入境”。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入境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品读入境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