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途径

2017-12-10 16:03郑虹
师道·教研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校本语文课堂

郑虹

语文课程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就要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尽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拓宽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将语文课堂与生活高度融合,通过生活舞台巩固和拓展语文课堂所学,将语文素养和生活体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个体生命成长融合,才是语文学科带个生命个体的终身烙印,才是核心素养培养,才是传统文化传承。

一、“校本课程”带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往往能体现开发课程的教师特长,体现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这些课程还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语文学科开设的校本课程更是将许多经典的文学性的内容化成了生活气息浓厚的活动性课程,让学生乐在其中。如“对联文化”课程,将生活中的对联引入课堂,从对联的贴法、音韵、平仄、写法等方面入手,拉近了对联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写得有声有色。“主持人俱乐部”课程,从演讲的技能、方法,演讲稿的写法,主持的要求等方面入手,每堂课从即兴演讲或备稿演讲的角度进行训练,穿插主持、点评、语言规范训练,借助学校升旗礼、大大小小的活动主持平台、形形色色的课内外演讲比赛等,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与校本课程开展紧密结合,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必备的语言表达技能。这些校本课程架设了语文学科与生活桥梁,让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渗透功能,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二、“传统节日”融入

中国传统节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讲究,蕴含着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我们在过这些节日时,就会想起古人的那些诗词、篇章。这些诗词、篇章展现的是我们的祖先在过岁时节令时的场景、文化风俗和情感,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感,是西方的节日所不能替代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每中秋佳节时分吟诵这样的诗句,哪个在外的游子不会牵挂家人,不怀念家乡的美味,不想念团聚的种种活动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阴历九月九日为九九重阳节,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的生活里总少不了登高、喝菊花酒、赏菊花、插茱萸、赏美景、敬老人。诗词、篇章不仅仅是背诵、积累的知识,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仪式在生活的再现,是情感的寄托、是一种传承。

三、“地方文化特色”渗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孕育的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她既有自己的岭南文化特色,还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带来了各地的文化特色。为此,拓展语文课堂,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就变得意趣盎然。如“探究姓名背后的秘密”活动,从学生的名字入手,了解自己姓名的含义、象征、家庭寄托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了亲子双方的书信、口头表达能力,更展示了个人姓名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家庭传统文化。“家乡的味道”活动写作,学生积极投入。“寻找年的味道”时间探究活动,则呈现了浓浓的岭南春节气息,让学生欲罢不能。

四、“家庭活动”拓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子宫,丰富有益的家庭活动能拓展孩子语文学习视野,更能有效实现语文学科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心的家长会发现,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篇章不少,每学期学习之前,可以利用假期,結合家庭实际条件,让孩子选择最感兴趣的名胜古迹去参观、游览,游览之前先阅读文章、搜集有关的其他介绍,从书本到实地进行感受,并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进行游览日记的撰写,这样全方位的刺激,孩子一定会对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充满无限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这比课堂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深入、有效。在传统节日越来越缺乏仪式感的时候,家庭更应该借助传统节日进行相关活动,让孩子继承传统。同时,家庭活动中的日常读书氛围营造、读书习惯培养也是语文课堂的拓展,亲子阅读重要的在于大人自己也爱阅读,不是简单告诉孩子哪些要背诵,哪些要考试,那样只会徒添孩子对阅读的厌恶感,有了好习惯,阅读成了一种家庭风气、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传承就不在话下了。【本文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教学领导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YQJK068;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文化为通道提升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1201543374)】

责任编辑 罗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校本语文课堂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