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教学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2017-12-10 18:13黄斌
师道·教研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全能型走班制科目

黄斌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被称为“新高考”的考试招生制度开始试行并推广。在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日渐升温,成为应对新高考的重要选项之一。在推行走班制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并制定走班制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高考的特色

与以往的高考招生制度相比,新高考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1. 新高考增加了自主性和选择权

新高考实行“3 + 3”考试模式,即三项必考科目与三项选考科目相结合,选考科目实行“6选3”。英语科实行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选考科目则有多种组合,新高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新高考把选课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和学校,实现了从选课到选考的转变。此外,新高考允許各高校自主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条件,并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相应的录取要求。新高考使得学生、学校和高校都增加了选择权,自主性大为增强。

2. 新高考兼顾了全面性与个性化

近年来,文理不分科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高校也在开办并设置通识类的院系或专业。培养通用型人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主流观点与共识。新高考顺应了这一趋势,取消了文理分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导向上突出了全面性。与此同时,新高考给予学生在选课和选考科目方面很大的自由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课程内容与考试科目,照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新高考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也兼顾了个性化需求。

3. 新高考突出了专业导向和职业发展

原有的高考制度在选拔录取时优先考虑学校的选择,催生了对高校招牌和名牌学校的过分重视。考生盲目追捧高校品牌和所谓的热门专业,对于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专业和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和感受,造成自身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职业理想之间的脱节。在新高考制度下,高校各专业可自行确定选考科目,学生在应对高考和进行未来发展规划时,首先要从专业要求出发来选择课程和考试科目,高考选拔录取转变为优先考虑专业为主。这一转变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促使学生提前开展职业发展规划。因而,新高考突出了对学生的专业导向和职业规划与发展。

二、走班制的特点与内涵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行,走班制日益受到重视和追捧,究其原因,在于走班制的特点和内涵与新高考有不少契合之处。

1. 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走班制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的多样性,课程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丰富。必修课走班制教学是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出发,注重课程设计的层次性;选修课走班制教学是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课程的种类性;全员全科选课走班制教学则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出发,注重课程的全面性。不管哪种类型的走班制教学,多样性的课程设置是走班制顺利推行的前提和基础。

2. 教学常态的流动性。在走班制教学中,原有的行政班级被打乱,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进入相应的教学班级上课,教学班取代行政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具有了流动性。另外,在走班制教学下,由于学生个性化的选课学习,接触的同学和老师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流动性成为教学活动的常态。

3.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走班制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学校的课程拥有自主选择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

4. 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走班制中,学校开设的各类型课程内容保证了课程在总体上的多样性,学生个性化的课程表又体现了课程的独特性。必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选修课程又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全面性的课程资源和条件。学生在个性化的课程学习中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走班制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学校制定并设计适合自身的原则和策略,是顺利推行走班制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1. 走班制类型选择:循序性与协调性

循序性指学校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来选择或创建适合自己的走班制形式与内容;协调性则是指学校要采取与走班制相关联的各项配套措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的“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走班教学模式,首先从2014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这样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全校全员同时采用走班制教学有可能导致的教学秩序混乱,体现了循序性原则。为了推行走班制,学校还做了相关配套改革,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施行,使得走班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并协调发展。

2. 走班制课程设计:均衡性与互补性

均衡性是指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都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互补性则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要实现互补。如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开设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在内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为必修类课程,拓展课程为选修类课程(包含校本必选与自选课程),特色课程则为外语类ESL课程,包括 TIA课程和IES课程等。我们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程,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规划。在课程配置上采用“N+1”课程模式,“N”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1”为选修课程。每学期设置一周的小学段,由学生在各自导师的生涯发展教育与指导下,到高校或社会行业开展职业规划考察,更好地选择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3. 走班制教师配置:全能型与最优化

在走班制教师配置方面,学校坚持全能型与最优化策略。“全能型”指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具备适应所有分层教学需要的能力,在课程之间能够自如轮换;“最优化”是指学校对于教师和课程的配置要实现动态化,尽可能做出最能体现教师个性特色和最能发挥其能力与教学效果的课程配备与安排。

全能型教师与最优化配置是一种偏于理想化的状态,但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如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试行首席导师、精品课程、优秀导师评选机制,对教师群体进行综合评定,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同时,学校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专业发展条件与空间,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同侪学习机制,通过互助与提升,让教师早日成为适应所有分层教学要求的全能型教师。

4. 走班制学生发展:适应性与超越性

对走班制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要坚持适应性,而且要保持超越性。适应性指走班制对新高考要求的适应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适应,这只是走班制改革的一个短期策略;超越性则指的是要从高于新高考的战略目标出发,突破对走班制的矮化和限制,让走班制聚焦在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上,集中在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和对人的培养上。走班制改革的目的,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指导、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发展的关注、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走班制改革的设计与实施,不应该偏离新高考改革的初衷和本意。【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教育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编号:1201533518)的研究成果。有删改】

责任编辑 王思静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能型走班制科目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音乐教育在中职院校全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全能型”供电所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能型供电所基础管理
打造新媒体时代下的全能型服务平台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