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拉松运动现象的社群主义隐喻及其理性思考

2017-12-11 09:10王军利杨家坤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社群马拉松

王军利,杨家坤

我国马拉松运动现象的社群主义隐喻及其理性思考

王军利,杨家坤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马拉松热现象,反映出精英体育向大众体育的延展。马拉松作为现代体育的一种史诗,隐喻着社群主义的公共利益、公平正义、德性至善等价值主张。马拉松赛事是群体价值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展演平台,跑马拉松可化约为共同体价值的认同与追逐。但是,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有着非理性的逐利化趋向,理应回归项目运动的本原,使其成为群体与个体身心互动的精神场域。

社群主义;马拉松;文化价值;非理性;价值认同;文化符号

人类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甚至在人类早期只是一种弱小、边缘的生物[1]。但人类组成社群有着天然的必然性,因为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显示其合群的本性,并组成社群[2]。正如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一个公众性的世界,任何人的体育活动都是无法脱离社群的体育活动。体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或许因此而建立某种连接,这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本身就是共同体的社会网络。现代马拉松已成为文明社会中群体成员互动的场所,我国的马拉松热现象也反映出当前社群体育发展的新生态。

以前像马拉松这样只有少数人参与的竞技体育项目,被开发成兼具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群体性的大众体育运动,且其赛事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赛事达到134场,自2010年的5年间增长了近10倍[3]。从某种程度讲,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国内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之一。尽管如此,就其参与度而言,马拉松仍是小众类型的体育项目;其文化价值与精神产物仍有待挖掘,并需要合理引导与开发。由鉴于此,对当前马拉松赛事的过热现象进行理性地思考,剖析马拉松的人本价值与哲学意涵,对“全民健身计划”与“健康中国纲要”的全面落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社群、社群主义及其主张

社群或者共同体(community)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常被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理解为“社区”,中国学者费孝通等人亦将其译作“社区”[4]。但依据希腊文,“社群”一词(koinonia, community)的字根就是“共同”(koinos, common),由某些共同分享的东西把人们结合在一起,引起互动,形成社群[5]。人们通常将社群看作是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作其自己的目标[2]。换言之,社群就是基于人们的共有利益而形成并相互作用的各种各样组织的总称[6]。与“社区”“社会”不同,“社群”是具有内聚力、向心力、持久力的社会有机体,是以个体的自愿结合为基础的组合。于是,社群使社会出现“人以群分”的局面,把社会的个体成员分化在相互作用的各个社群构成体之中,并成为各自隶属的某一社群构成体的需要和利益的体现者[7]。

社群不仅仅是指一群人,更是一个整体,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成员,都拥有成员资格。社群的包容性很大,其包括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城邦、氏族、部落、民族、国家等,也包括马克思的共同体(包括狭隘的、虚幻的和自由人的联合体),还包括学校、班级、社团、老乡、企业、虚拟组织等,其有大小、正式与非正式、封闭与开放等方面的区别[8]。虽然现代社会逐渐打破了个体对阶层、共同体的依附,打碎了限定个体存在的外在枷锁,甚至每个人的存在也已摆脱了自然的、血缘关系的束缚[9]。但是社群的共同利益价值取向仍然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并强调社群优先于个人、公益优先于权利,重视公民的德性[10]。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提到:“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5]在社群主义看来,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个人权利都离不开个人所在的社群,并强调普遍的至善和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只有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确保个人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只有公共利益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所以,社群主义倡导公益优先、德性与至善、社会正义等价值主张,对创建服务型体育政府机构、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善治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也为我国马拉松赛事产业发展与有效治理提供思路。

2 马拉松的社群主义隐喻

2.1马拉松的社群特征

有人认为马拉松是一个人类自我极限挑战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不仅是体育竞技,而且是大众体育休闲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11]。若从社会群体的范围上看,马拉松不仅是对自制力的一种锻炼,更是英雄主义和隐儒主义的完美结合[12]。马拉松参与者的快乐体验源于运动本身蕴涵的文化基因,正如马拉松的第一个参赛者(裴里庇第斯)是从胜利开始起跑的,而终点却是个悲剧,但过程明明是欢乐的。这也正是马拉松经历者的体悟,不是为了夺冠,而是用脚步丈量人生的体验。所以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马拉松,甚至组成不同类型的跑团,一起训练、参赛、分享。为此人们创建各种各样的马拉松社群,如以微信群、QQ群、微博等组织形式的马拉松社群,以家庭、亲戚、同事、朋友等不同人员构成的马拉松社群,或者以地缘、学缘、业缘等关系特征聚合的马拉松社群。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也实现个人自我展示的想望,并延长社群成员之间的弱关系连接。

个人的自我目标不可能独自实现,必须在与他人追求共同的理想中才能实现。社群需要建立在成员的共同利益之上,其明显的特征即是:(1)构成性的而非工具化的存在;(2)成员具有共同分享的善的存在;(3)富有德性和内在价值的存在;(4)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凭借[9]。各种马拉松社群也展现了这些共同体特征,首先是它们已经打破传统的时空局限,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域、领域、阶层的马拉松爱好者,不仅凸显社群成员广泛的构成性,还显示出马拉松参与的泛在性。再则,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马拉松社群,把素不相识但有共同价值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打破社会孤立导致的人际关系割裂,并扩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最后是马拉松的共享性体验,共处的公平正义与自处的主体性完善是马拉松独特价值的积极呈现,享受比赛中充满人文关怀、超越自我、身心共舞的精神旅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社群视角的马拉松不仅仅是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聚合,也是一种善的社会价值力量的积聚与传播。

2.2马拉松的社群主义映现

体育是人类社会中善于树立榜样的领域,许多人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与选择。就像顾拜旦曾指出的那样:“现代田径运动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将构成一种宗教”,在一个缺少精神寄托与精神超越的社会,需要寻找和建立一种信仰[13]。马拉松如同人生一样,人生也如一场马拉松,且不止一场马拉松。人们参与马拉松的共同收获在于如同人生一般的长途体验,追求目标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村上春树所讲,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所以跑马拉松的意义不在肉体上,而是在精神上[14]。

现代文明社会中,马拉松就是一种社群体育运动,无论以体验快乐为目的,以健身为目的,还是以完赛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参与者个体的快乐意味着群体的快乐。马拉松赛事俨然成为一种个体与团体、社群与社会、民间与政府的重要连接,并形成由各种成员(不同身份、职业、学历、地域)组成的运动社群。马拉松的内在价值魅力与意义诠释构成社群成员之间的共同联系,也是所有参与者(包括组织者、关注者)对这一社群产生的“文化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将演变成参与者对马拉松的精神信仰,并暗喻着共同利益的理想信念。总之,通过马拉松较高的社交粘性与互动性,重建当今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有助于让更多人找到一种群体的归属感。为此,马拉松社群成员的个体坚持、团结、友爱、互助等至高的善与德行将得到弘扬,乃至于追求真善美的社会价值得到宣扬,有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社会关系。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得到培育和促进的社会,也是人们在心理上健康的社会[15]。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充分考虑这种情感维度,可以让人在这种共同情感中获得意义、价值和尊严, 并可以进一步激发出共创美好社会的热情[16]。现代马拉松对个体、群体乃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由此足见其对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3 关于马拉松热的理性思考

我国有超过60%的居民采用健身走或者跑步的运动方式进行健身锻炼[17],马拉松作为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之一,加之马拉松赛事在汇聚行政、金融、人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势,使其呈现出逆袭式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的参与人数来讲,仍然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项目,而马拉松赛事反常的发展现象可谓是“非理性繁荣”[18]。

3.1我国马拉松快速发展的必然性

3.1.1 需求与共享:马拉松发展的内驱力

当面对居民体育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需关系面临结构性失衡,“供需矛盾”俨然已成为阻挡我国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与消费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时,共有利益色彩的大众健身体育被推到改革发展的前台。一方面,从国务院的40号、46号、85号文,再到《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体育+”概念,均在强调拓展体育新业态,并要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我国青少年、中老年人群体质健康的突出问题,日常身体活动明显减少,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日趋常态化,导致追求身心健康成为个体乃至群体的共有价值与目标。因此,社群体育的共同利益将及时通过产品供给侧的主动变革为体育消费提供新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马拉松赛事的急速增长与长跑健身热潮的不断高涨。

与此同时,大众需要娱乐休闲、竞技参与、社交互动等多特质的体育活动,更具包容性的马拉松成为不二选择。既符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需求,也是“共享经济”“社群经济”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呈现。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同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也是社群体育公共价值和自我价值展演的重要路径选择。不仅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群体育成员中的内化,有助于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的共同体社会。也就是说,马拉松的普世性价值观契合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理念,其走向民生体育的前台也是我国体育民生选择的必然结果。

3.1.2 网络与创新:激发马拉松的新活力

尼古拉斯与詹姆斯[19]认为,文明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们彼此之间要建立连接关系,这些连接关系有助于抑制暴力,并成为舒适、和平与秩序的源泉。这种以社会连接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网络使人们置身其中,使独立的自然个体不再孤立。利他就是社会网络形成和运转的一个关键属性,并传播积极的、有益的东西;否则,社会连接关系将会消失,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也将最终解体。运动参与、交往互动、体验分享促进社会网络的新建与拓展,以马拉松为连接的新社会网络已经超出传统的竞技模式,并通过社会网络影响到更多的人。

由于移动终端已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使得线上马拉松成为可能,即在互联网上办马拉松。网络增加马拉松运动参与者的沟通、体验与分享,更增强马拉松社群的交互粘性与连接关系,消除运动参与的组织、内容、时空、规模等实际限制,能够吸引更多的跑步爱好者参与到该项赛事中来。由于参与门槛大大降低,赛制更加灵活多样,也为更多的爱好者、锻炼者提供参与机会,提升马拉松赛事的群体性与共享性。于是,线上马拉松赛事的出现,遍及全国的跑步社群,极大地推动了不同跑步类型的社群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2我国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非理性现象与应对

近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或许是因为大众的健身需求在起作用,或许是因为体育产业的资本在疯狂,或许是因为公共治理方式的变革与转型。应从社群主义的理性出发反思其发展背后的隐忧,将有益于马拉松惠及更广大的体育参与者,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治理方式转型与良性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1)马拉松赛事不是经济利益的独角戏,也不是社群公共利益的全部所在,但对参与者而言,它又是运动员自由展演的个体平台。因此,无论是政府、组织、个体均应祛除功利化的办赛思维理念,审慎地经营我国的马拉松赛事。

虽然可以通过马拉松赛前、赛中的“集聚效应”和赛后的“延时效应”来推动城市发展[20],可以利用马拉松赛事进行城市宣传、打造城市名片[21];也可以为城市的大众健身需求和精神诉求提供有效方式[22],甚至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旅游收入等方面产生经济效益[23]。但是,我国马拉松赛事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进行,往往是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为目的,以至于缺少马拉松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长远考虑。因为赛事文化的积累与跃升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懂得深耕马拉松及其赛事的价值内涵。需要充分挖掘马拉松在公民德行、价值认同以及自我展演等方面的塑造功能,并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马拉松文化与现代性社会发展相融合。才能从民生体育的公共利益角度推广普及马拉松,从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发展马拉松赛事。

(2)社群需要群体行为与价值的一致性认同,并不代表失去个体的思维自由、独立行为。马拉松比赛本身就是要建立一种氛围,成为一种力量的仪式符号,营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场域”,让不同的人产生各自群体的归属感。如果盲目追求一时的办赛效果而坠入同质化的赛事组织窠臼,将不利于马拉松的创新发展。

以历史悠久的波士顿马拉松为例,是全球首个城市马拉松比赛。其沿袭了马拉松的传统仪式,加之优美的原野、快速的赛道、空前的现场观众等特点,让这个古老马拉松焕发出新的魅力。以慈善目的为主的伦敦马拉松赛事、以破世界纪录的赛道和高效率而著称的柏林马拉松赛等等,也都各具特色。因为现代马拉松是集运动体验、分享体验、升华体验于一体的体育活动,是休闲性、娱乐性、竞技性、互动性高度融合的舞台。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体育服务产品是未来马拉松赛事的立足点,使参与者从中获得社群的价值认同、善的交流、德行的培养,以吸引与培育更多的马拉松爱好者。不要让过分的同质化组织形式“弄丢”了内隐的精神欢聚场景,否则,马拉松的仪式感、认同感、成就感等价值体验被庸俗化,甚至被无知地舍去。

(3)马拉松赛事的火热正是因为大量业余选手的积极参加,成为去精英化的群体性赛事活动。需要警惕马拉松带来的健康风险,积极宣扬科学健身的价值理念,因为身心健康的参与者才是传承和践行马拉松精神价值的榜样。

出于个人的健康与安全考虑,主办者和参与者均应重视赛前赛后的准备工作,如科学健身的教育和宣传。其实,对于那些长期坚持马拉松(如超过20次)的人来说,可能在其他的生物学或者心理学因素上抵消长远的心脏健康益处[24-25]。也许休闲性的马拉松锻炼才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手段策略[26],但没有必要阻止那些健康的人参与马拉松。为了所有马拉松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才是马拉松比赛的至善与公益之道。从科学健身的角度出发,马拉松比赛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参与者,大众更需要多元的健身手段,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坚持锻炼尤为重要。社群将成为科学健身理念传播的主要阵地,马拉松赛事应当考虑共同体的社会效应,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应重视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宣扬社群主义至善与德行的价值主张。如将“为慈善而跑”的新理念引入马拉松赛事活动,使马拉松逐渐成为中国体育赛事中公益活动的领跑者。

个人生活在社群之中,社群给予个人以共有的价值认同。个人在实现自己私人利益的同时,也有助于社群公共利益的达成。每个人都应当努力追求美德,在追求美德的过程中实现一种善良的生活。真正的善是一种公共的善,其有物化与非物化两种基本形式,前者主要体现为各种美德,后者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共利益[2]。马拉松既可满足社群的体育健身需求,也有利于实现公共卫生层面的健康促进目标,惠及到更广泛的群体成员。因此,马拉松本身的健康文化基因浸染着每一个亲历者,也在影响着周围的关注者,传递社会正能量将成为马拉松赛事的亮点之一。参与马拉松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马拉松积极宣扬符合社会价值的善举,也是其焕发新生命力的魅力之处。

4 结束语

马拉松本质上是一场游戏、竞技、欢聚,因其简单易行而成为平民化运动,但也因其超长的距离不啻于一次人生苦旅。马拉松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是个体价值目标实现的追逐过程,也是社会公共利益展演的重要载体。为了满足健身、社交、竞技等多元价值目标,马拉松已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呈现非理性现象,掺杂着更多功利性的因素,是短期内社会体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但过多的低水平赛事的同质化模式拷贝,导致缺乏足够的创新与驱动力。赛事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新价值信仰与实践,似乎无意间宣扬着社群体育公共利益的普世价值。总之,有必要认真思考马拉松的社群主义文化价值观,打造多样的、特色的精品马拉松赛事,为实现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积聚力量。

[1] 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1.

[2] 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3] 杜兆才.2015中国马拉松年度工作报告.[EB/OL].[2016-04-12].http://www.athletics.org.cn/marathon/news/2016-08-09/490685.html

[4] 吕燕平. 社群与族群[C].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

[5] 李先桃.亚里士多德:社群主义理论的源头——论亚里士多德哲学对社群主义的影响[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37(2):30-33.

[6] 王中宪.试论社会与社群的概念界限[J].学习与探索,2000(5):90-94.

[7] 廖杨.民族·族群·社群·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关联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8(2):29-38.

[8] 王洪波.个人、社群与社会的双重互动——一种关系思维方法论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3,36(4):67-70.

[9] 吴玉军.现代社会观的批判和重建——对当代西方社群主义“社群”观念的一种考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70-79.

[10] 冯建军.社群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202-209.

[11] 吴艳.我国部分国际马拉松竞赛管理过程研究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2):86-88.

[12] 易剑东,任慧涛.长跑、马拉松以及体育的哲学向往——从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起[J].体育与科学,2014,35(6):14-20.

[13] 维加雷洛.体育神话是如何炼成的[M].乔咪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14]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1.

[15] 马斯洛著.人格与动机:第3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16] 成伯清.社会建设的情感维度——从社群主义的观点看[J].南京社会科学,2011(1):70-76.

[17]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EB/OL].[2016-04-20].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7300210.html.

[18] 罗伯特·J·席勒.非理性繁荣:第2版[M].李心丹,陈莹,夏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19]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M].简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20] 卢双鹏,曹娜.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影响的实证研究[J].旅游研究,2011,3(3):71-76.

[21] 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25-28.

[22] 耿延敏,刘定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86-89.

[23] 把多勋,刘沛.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以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24-226.

[24] NOAKES T. Time to quit that marathon running? Not quite yet![J].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 2014, 109: 395.

[26] ZILINSKI J L, CONTURSI M E, ISAACS S K, et al. Myocardial Adaptations to Marathon Training Among Middle-Aged Men[J]. Cardiovascular Imaging, 2015, 8:e002487.

(编辑 任丹)

CommunitarianismMetaphorandRationalThinkingofMarathonPhenomenoninChina

WANG Junli, YANG Jiakun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people's enthusiasm for marathon in China and this reveals that the extension of elite sports into mass sports. As an epic of modern sport, marathon is a metaphor for the communitarian values such as communal interests, fairness, justice and virtue. Although marathon is an exhibition platform for group value and self-value, and participating in marathon is a way to identify and pursue community value, the booming of marathon implies a tendency to pursue interests irrationally. The game should retain its nature as a sports game, functioning as an arena for the interaction of body and mind for both groups and individuals.

communitarianism;marathon;culturalvalue;irrational;valneidentity;culturalsymbol

G80-054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6-0034-05

G80-054

A

1001-9154(2017)06-0034-0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P-P模式的江苏省青少年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16TYB00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体质弱势学生的健康促进理论与方法研究”(2016SJD890011)。

王军利,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运动与健康教育,E-mail:wjl88816@163.com。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Institute of P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hu 221116

2017-03-10

2017-09-21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社群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营销的最短路径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社群短命七宗罪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