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呼吸机的临床价值

2017-12-11 03:35丁亚男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病房辽宁大连11603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22期
关键词:呼吸机通气综合征

丁亚男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 重症病房 (辽宁 大连 116031)

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呼吸机的临床价值

丁亚男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 重症病房 (辽宁 大连 116031)

目的:对于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实施呼吸机治疗,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4例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给予不同时机的呼吸机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呼吸机治疗,研究组给予早期呼吸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PaO2、PaCO2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PaO2、PaCO2数据统计学对比显示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分析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呼吸机治疗可提高患者的PaO2,改善患者肺通气,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ICU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期应用呼吸机 临床价值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多种病因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患者出现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病死率较高,极大影响患者预后,应及时给予纠正和治疗。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长期卧床,更易导致呼吸系统病情恶化。当ICU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改善患者的通气,防止引起更多的并发症。本文选取84例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时机的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分析其临床价值,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84例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为2014年7月~2017年2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均无严重的休克症状和颅脑外伤。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研究组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5.5±2.5)岁,病程2~3周,平均病程(2.1±0.5)周;对照组患者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1~5周,平均病程(2.5±0.5)周。分析其基础资料,结果资料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行原发病治疗、液体治疗、抗炎、吸氧等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呼吸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早期呼吸机治疗。调整呼吸机的模式为SIMV+PSV+PEEP或CPAP+PSV,平台压<30cmH2O,呼吸频率为10~16/min,吸呼比1:1.5~2.5,FiO2:35%~70%,潮气量6~8mL/kg,PEEP 5~15cmH2O;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根据其病情适当调节呼吸机参数,直至患者脱离呼吸机[1]。脱机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脱机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格监测治疗,以防病情反复加重[2]。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PaO2、PaCO2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呼吸急促等症状消失,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为痊愈;患者呼吸急促症状有所缓解,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为有效;患者症状完全无好转,而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不良反应的较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版本计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值检验,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值检验,计算后若观察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则采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有效18例(42.86%),痊愈22例(52.38%),无效2例(4.76%),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患者有效16例(38.10%),痊愈17例(40.48%),无效9例(21.43%),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 分析治疗后患者的PaO2、PaCO2的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对治疗后患者的PaO2、PaCO2进行分析(±s)

表1. 对治疗后患者的PaO2、PaCO2进行分析(±s)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明显,P<0.05

组别n PaO2(mmHg)PaCO2(mmHg)研究组42 78.62±4.68 39.67±2.64对照组42 62.34±3.41 48.56±2.21 t 18.220 16.564 P<0.05<0.05

2.3 分析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见表2。

表2. 分析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肺泡及毛细血管损伤引起的缺氧性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呼吸窘迫,进行性的低氧血症,经X射线检查后显示呈弥漫性肺浸润[3]。ICU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肺损伤因素导致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弥散障碍,进而出现氧合障碍,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储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复张困难导致呼吸衰竭,致死率较高[4]。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窘迫、气道压力增高、氧合障碍、发绀、青紫等,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要及时给予呼吸支持。

当患者发生ARDS时应早诊断和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利用机械通气可以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5]。临床研究显示,当患者的PaO2<40mmHg时采用常规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并不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则应该利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利用呼吸机产生的正压通气增加患者肺通气,从而提高患者的通气量和氧合,提高氧分压,维持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6]。因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实施早期呼吸机通气可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况。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患者实施早期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提高患者的氧合,避免缺氧导致的脏器损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1] 周广玉,陈龄,林仕钦.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7):99-100.

[2] 邓继延,高洪,严永俊,等.早期应用呼吸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8):1415,1418.

[3] 梁松荣.早期呼吸机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9):6002-6003.

[4] 黎贵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757-758.

[5] 刘璐,张丽君.有创呼吸机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3)56-57.

[6] 周云.早期应用呼吸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168-169.

1006-6586(2017)22-0092-02

R563.8

A

2017-04-25

猜你喜欢
呼吸机通气综合征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Chandler综合征1例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考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