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知行矛盾和协同发展研究

2017-12-13 00:52张玲燕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青少年社区

陈 洋,张玲燕

重庆市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知行矛盾和协同发展研究

陈 洋1,张玲燕2

当前,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知行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知行矛盾进行剖析,深入探究了知行矛盾产生的根源,最终提出应对措施。研究认为促进重庆市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知行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有:提高认知,促进体育认知的内化;加强组织管理,保障硬件设施;增加项目选择,促进行为转变;加强合作交流,搭建“社区-学校”体育活动平台。

重庆;青少年;社区体育;知行矛盾;协同发展

1 重庆市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知行矛盾分析

青少年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在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持续降低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关注的焦点。社区是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运用和巩固在学校体育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1]。本研究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渝北、永川、万州、沙坪坝四个区县的316名青少年进行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的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重庆市青少年对社区体育存在强参与意识与微参与行为的不协调、不和谐的知行矛盾。从表1中可以看出,认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和重要的青少年共有231人,占比高达73.1%,这充分说明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意识较强,能够认识到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但是从表2的调查统计情况来看就不容乐观,青少年每周参加社区体育活动频次为0次的有98人,占比31.01%;仅参加1次的有153人,占比48.42%;而参加3次及以上的仅有20人,占比仅为6.33%。通过对比表1和表2的调查统计情况可知,当前青少年能够认识到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意识层面上愿意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但是实际参与行为却较少,每周参与社区体育的频次总体偏少。这种情况表明,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知行矛盾,一方面,青少年对社区体育活动有较高的参与认知,另一方面,其实际参与行为却较少。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必须依赖于体育健身实践活动,而较高的社区体育认知又是其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根据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说服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在内化阶段态度和认知会出现质的转变,新的认知、新的观点与原来的价值体系相融合,最终认知和行为会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近些年,在重庆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青少年的体育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够认识到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重庆市青少年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尚未实现完全的内化,进而导致在参与社区体育的认知和行为上存在矛盾。

表1 青少年对参与社区体育的认知情况调查统计表(N=316)

表2 青少年每周参与社区体育的频次调查情况统计表(N=316)

2 重庆市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知行矛盾产生的根源

2.1 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和体育场地设施

社区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对其良好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就做出指示,规定社区居委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要积极开展各项社区体育活动,国家要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予特别保障[2]。但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当前重庆市青少年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组织和管理,导致青少年健身氛围淡薄,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较少,而且大多数都是跟随喜爱体育锻炼的家长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大。家长熟练掌握或喜爱的运动项目成为了青少年所能参与的运动项目,这限制了青少年自身运动兴趣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其终身体育健身习惯的形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区缺乏组织和管理而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将孩子“禁锢”在身边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缺乏安全有效且能够符合青少年兴趣的体育场地和设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3.99%的青少年反映平时只能在社区空地上开展体育活动,而且这些空地上锻炼的老年人也不少。在对一部分社区进一步实地考察发现,这些社区均缺乏供青少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缺乏组织和管理,社区尚未形成良好的青少年体育健身氛围,许多青少年难以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同时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严重缺乏导致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阻[3]。在访谈中发现,部分青少年表示社区中缺乏安全有效的体育场地设施,因此家长并不放心让他们在社区中参与体育活动。由此可见,尽管青少年对体育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但是由于社区缺乏组织管理和场地设施,导致青少年难以真正参与到社区体育实践中来,进而出现知行矛盾。

2.2 家庭支持力度不高

青少年特指处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中家长对青少年具有监管责任和义务,同时受我国家庭传统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立性较小,往往受家长思想观念和行为决策的影响较大,因此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有较大影响[4]。正是由于家庭支持力度不高,才导致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存在知行矛盾。家庭支持力度主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两个方面,参与社区体育活动除了需要家长的许可和情感投入外,还需要一定的家庭支出用于购买和更新体育器材及配套设施。以轮滑运动为例,家长除了要支持和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外,还需要出资购买轮滑鞋、护具和去溜冰场的开支,以及相关维修和换新的费用。由此可见,较高的家庭支持力度对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效应。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在物质支持方面表示没有问题,但是在精神支持方面的支持度并不高。调查结果显示79.68%的家长其实并不支持青少年过多地参与社区体育活动,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有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因此课余时间可以不用再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另一部分家长认为青少年的学习任务较重,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完成课外作业,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导致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知行矛盾的一个重要症结是课余时间利用问题,即青少年的课余时间究竟是用于完成家庭作业还是用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等其他的文体活动。针对这一问题,似乎更多的家长会替青少年进行决策,要求其在放学后第一时间完成课外作业,致使青少年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2.3 青少年技能掌握水平有限

体育运动是一项操作性、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活动,除了需要必要的场地设施外还要求参与人掌握一定的技能。青少年时期是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和健身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一时期青少年学习和掌握较好的运动技能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尽管政府和学校都逐渐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通过出台文件和制定政策的方式确保学校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转变,学校和地方政府仍然十分注重升学率[5]。这都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由于青少年在学校体育课中难以学到自己喜爱的运动技能,因此就影响了其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青少年学生技能掌握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体育场地设施、学校重视程度、学校资金保障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方法、职业热情、工作态度、道德素养等都能够影响青少年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从家长方面来看,教育观念、家庭环境、家长带头作用等都能够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学生自身来看,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等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之,青少年存在的“微参与行为”与其技能掌握水平有重要的关系,缺乏一定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情感满足,进而严重影响其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热情。

3 重庆市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知行协同发展

3.1 进一步提高体育认知水平,促进体育认知的内化

认知是行为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可以促进行为的调整,即通过调整认知可以改变个体行为。青少年所存在的“微参与行为”仍然需要不断强化认知,通过提高体育认知水平来解决。尽管许多青少年已经能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但是尚未与其原有的价值体系相融合,所以此时的体育认知水平还难以促使其行为调整。因此,一定要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体育认知水平,促进其体育认知的内化。一方面,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一定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在班会、德育课、运动会等多种场合中要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健身态度和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另一方面,家长应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意识[6]。避免一味强调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能单凭考试成绩高低对其做出评判,而应该树立全面、系统的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和找到青少年的长处和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观。

3.2 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参与社区体育的物质条件

社区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小单元,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自然也需要社区加强组织和管理,确保青少年安全、有序地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可以由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牵头成立青少年社区体育活动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社区青少年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通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必要时可以举办亲子运动会,促进青少年和家长的情感交流,获得广大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同时,社区还应该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保障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条件[7]。应该根据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修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场地设施,促使他们能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社区体育实践活动中来,培养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修建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后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坚持“建设”和“管维”双管齐下,确保场地设施的安全性。另外,还应该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尤其要针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为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环境[8]。

3.3 立足兴趣爱好增加项目选择,促进青少年行为转变

兴趣爱好是影响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社区能够开展的运动项目较少,因此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兴趣的激发。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青少年在社区中能够选择参与的运动项目非常少,大部分社区只有少量的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等,而且这场地在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运动项目选择范围过小,导致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难以得到满足,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实践中。通过增加社区运动项目,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兴趣爱好作为内驱力能够促进青少年由单纯的高体育认知向高频次体育行为的转变[9]。首先,社区要积极开展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通过运动项目自身的吸引力引导青少年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社区在增加运动项目选择之前一定要广泛听取青少年居民的意见,并且要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其次,家长要注重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爱好,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不管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要积极支持,对青少年的课余时间要做出科学有效的安排,提高课余时间的使用效率,同时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独立自主时间,并且强化引导,将业余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最后,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扩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自主权,强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使每位学生都能拥有一技之长[10]。青少年在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更能推动其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3.4 加强合作交流,搭建“社区-学校”体育活动平台

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仅依赖社区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社区共同引导和支持。学校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单位,肩负着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责任,但仍需要依托社区广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因此社区和学校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可以作为青少年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社区体育完全可以作为学校体育的外延,通过大力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社区体育实践中来。所以,学校和社区一定要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搭建“社区-学校”体育活动平台推动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搭建“社区-学校”体育活动平台可以促进社区和学校之间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活动经费、信息知识等多方面的共享。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较少,通过共享学校场地设施可以方便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同时要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绩效和薪酬等多种手段引导他们加强对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确保社区体育活动安全有序。发挥学校和社区两方面的积极性,通过一内一外的推动能够促进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知行协同发展,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4 结论

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所存在的高体育认知和微参与行为之间的知行矛盾必然不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而要协调这种知行矛盾仅依靠社区做出努力肯定远远不够,还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动力。对于青少年自身而言,还应该不断提高体育认知,通过强体育认知作为内驱力促使其真正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社区和学校作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单元,应该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资源共享,通过“社区-学校”体育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带动青少年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1] 郭建军,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 孙文静.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3] 周学兵,陈东,李佳.苏南城乡居民体育意识和行为的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5):18-20.

[4] 迟荣国.山东省不同社会阶层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8,(7):8-42.

[5] 何颖,徐明.西南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意识测评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43-45.

[6] 赵胜国,金涛,邰崇禧.社会分层视角下中小城市新市民体育锻炼与消费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6):10-16.

[7] 谢宜轩.基于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社区、学校、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场域视野下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8] 张铁明,谭延敏,刘志红.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行为特征及影响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41-45.

[9] 郭龙,张君,钱娅艳,刘明胜.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居民体育行为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35-1339.

[10] 彭大松.体育锻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机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12,32(5):24-32.

Study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CognitionandBehaviorofTeenagersParticipatinginCommunitySportsinChongqing

Chen Yang1,Zhang Lingyan2

At present, the conflicts betwee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mmunity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improvements of youth.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knowledge conflict among teenagers in Chongq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sports, to in-depth study the causes for the contradiction. An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to improve cogni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ports cognition; to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o guarantee security facilities; to increase project selection;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behavior;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s well as to build a “community and school” exercise platform.

Chongqing; youth; community sports;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812

A

1005-0256(2017)12-0039-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2.016

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知行矛盾与一致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SKGH165)

陈洋(1993-),男,湖北鄂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School of P.E.&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2.重庆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青少年社区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