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角下马拉松“热”现象之价值透析

2017-12-13 09:38李晓霞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全民

李晓霞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体育部,山西 大同 045000)

全民健身视角下马拉松“热”现象之价值透析

李晓霞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体育部,山西 大同 045000)

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既是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生成的重要原因。也是马拉松赛事“热”现象所蕴含的价值所在,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价值内涵高度契合。基于全民健身视角,运用文献研究、逻辑演绎等方法,分析了马拉松“热”现象的特征、生成动因及其价值,并从中获得启示:秉持马拉松赛事开放性与包容性特质;以特色文化打造特色赛事;以正确的赛事理念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马拉松服务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马拉松;“热”现象;价值;启示

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历史悠久,然而其兴起却是在最近几年。1981年北京成功举办的第一届际马拉松赛之后,让人们看到了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效益和巨大影响力,于是马拉松之星火开始在上海、杭州、大连、西安等众多城市燃起。2014年10月,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放开赛事审批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建设与发展,同时放宽赛事转播的权限[1],使得马拉松赛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

马拉松赛事的“热”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主观上,既有政府、体育社会组织的推动,也有市场的拉动。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国人健身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需求的提升,而马拉松开放性、包容性、整合性等特质,与全民健身价值需求高度契合[2]。本研究基于全民健身视角,运用文献研究、逻辑演绎等方法,分析马拉松“热”现象的价值,寻求保持马拉松“热”度的路径选择,这对于推动马拉松可持续发展,并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更为广泛和深入开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马拉松“热”现象及其归因分析

1.1 马拉松“热”现象诠释

近年来,马拉松“热”现象在我国持续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见图1)。

图1 2011-2016年国内马拉松赛事及参赛人数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2016中国马拉松报告》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6中国马拉松报告》显示,2016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就达328场,较2015年134场增加了近1.5倍,是2011年22场赛事的近15倍;全年参加比赛的总人次近280万,较2015年增长130万,是2011年40万参赛人次的近7倍;马拉松赛事涵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的133个城市,较2015年增加54个城市[3]。

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同时对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一场马拉松赛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止是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盛事,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可以使得各种社会资源得到快速和有效的整合,城市的管理运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得城市的文化内涵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全面彰显,有助于城市内的本土居民更具凝聚力。例如,厦门马拉松举办方就将其赛事成功打造成全民参与的嘉年华,对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厦门马拉松赛事举办的前、中、后,去厦门进行一日游的人数达到了20万以上,光是旅游业就带来了高达1121万元的收入。

1.2 马拉松“热”现象产生的动因

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营销、体育发展等是马拉松“热”现象的产生动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和广泛参与,而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行。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健身意识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一项调查表明,当人均GDP提高到5000美元之后,人们的动态文化消费会明显上升,人们更愿意去体验一些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活动,例如马拉松比赛,我国的人均GDP这几年成持续上涨的态势,人均GDP早已超过5000美元,形成的剩余资产成为马拉松赛事的基础,这也是这几年马拉松“热”现象持续升温的直接原因[4]。根据调查,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员属于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人群,中产阶级的健身意识的觉醒使得马拉松参与人数激增。

其次,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全民健身的倡导和推行是诱发马拉松“热”现象的又一动因。政府倡导全民健身活动,其中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健身活动得到大力支持和广泛宣传,同马拉松相关的城市设施、自然和人文环境、社会各界和各部门的响应和联动等,助推了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

2 全民健身视角下马拉松“热”现象蕴含的价值

2.1 人人参与——基于马拉松赛事的开放性特质

马拉松赛事的开放性特征同全民健身战略中的“人人参与”高度契合。马拉松赛事的开放性表现在其参与人群的广泛性,无论是政府机关的领导或公职人员,还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平民百姓,无论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还是只读幼儿园的孩童,只要身体素质允许,都可以报名。无论团队形式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公司,都可以参加马拉松赛事。同时,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在马拉松的赛场上都有同场竞技的机会。总之,马拉松赛事不受国籍、肤色、年龄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对所有人都具有开放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使得业余运动员也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比如,2011年在大连举办的马拉松中,选手王佳丽只用2小时26分12秒跑完了全程,这一成绩与世界马拉松记录的成绩相差无几。这种开放性的竞赛使得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并燃起激情,在马拉松这个公平、公正、开放的赛场上,任何人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2.2 人人快乐——基于城市营销下的文化包装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不仅涵盖了不同距离和形式的设定,同时在比赛之前和比赛之后还有丰富的马拉松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马拉松市长论坛、马拉松形象大使选拔赛和摄影大赛、马拉松体育文化节、马拉松相关博览会等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也是举办城市的风土人情相关的缩影,通过马拉松平台向大众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魅力,传播挑战极限、永不放弃的坚韧的精神,营造马拉松赛事带来的节日氛围,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共享快乐。2011年的厦门国际马拉松中,同赛事相配套的活动比较具有创造力,整个城市一整年都在举办马拉松赛事相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呼吁全民参与的圣火点燃仪式、广纳谏言的市长论坛、丰富多彩的体育用品展览会、极具特色的花车巡展和特技风筝表演、各类人群均可参与的马拉松啦啦队大赛、极具地域特色的马拉松摄影展等。这些同马拉松赛事相互配套的活动,表现了城市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从马拉松赛事感受到快乐与和谐[5]。

2.3 人人健康——基于体育精神与生活方式的培育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是小型的活动但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参与者大部分是自愿参与的业余人员,其中以举办地当地居民为主,契合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生活化和经常化。参加马拉松比赛能够使人们得到健身的机会的同时,也能通过运动达到健心、养心的目的。马拉松赛事推崇顽强拼搏、挑战极限和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参与其中的人们很容易受到这种精神的教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秉承这种精神带来的正面作用,积极向上地工作和生活。人们认识到体育精神对于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教化作用,纷纷报名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图1中的马拉松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就很好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马拉松赛事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了示范、宣传和培育的作用,呼吁所有人参与其中,具备科学的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2.4 人人幸福——基于赛事服务与民众之间的融合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项目,其包含了赛事服务相关的各个方面。赛事组织方是主要的协调部门,同时与交通部门、安保、公路建设、医疗救助、景观绿化、媒体传播、气象问题以及物流运输等都关系密切。如果用雨伞来比喻一场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那么马拉松比赛是雨伞的篷布,伞炳是举办方,支撑伞柄的每一根伞骨就是这些相关部门[6]。在马拉松举办的前、中、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部门都被整合联动起来,各尽其职地为马拉松赛事服务。马拉松赛事以内的工作涵盖了选手报名、布置比赛场地、志愿者服务、裁判安排等,赛事以外的工作涵盖了交通疏通、气象预报、安保力量、旅游组织等,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服务措施使得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的人们充分感受到便捷和周到,从而提升参加赛事的幸福感。

3 马拉松“热”现象价值的启示

3.1 秉持马拉松赛事开放性与包容性特质

马拉松赛事的服务对象是民众,举办赛事的依靠力量也是民众,所以,举办马拉松赛事应该以民众为出发点,继续坚持马拉松赛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质,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和倡导,让民众清晰地认识到马拉松赛事对于健身、健心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比如,支持马拉松赛事以家庭、公司、协会等团体组织的形式出现,鼓励建立马拉松爱好者协会,引导各类热衷于马拉松比赛的个人或团体参与其中等。

就马拉松赛事组织而言,由于参赛人员较多、赛道较长、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强调开放办赛、合作办赛,既是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开放性与包容性特质的应有之义。在策划上,应面向社会,征求社会民众的意见建议,使马拉松赛事接近“地气”;在组织上,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合作机制,既应强化相关服务保障,也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服务保障之中。比如,在2016年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筹备和举办期间,政府着力强化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市公安部门组织专门警力,对马拉松赛道及市区交通混乱路段全面排查;市交通运输部门认真摸排涉赛路段的公路标志;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承担比赛接待任务的71家餐饮服务单位实行网络化监管;城管部门集中整治市容市貌,全力打造干净有序的城市面貌等,为马拉松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注重以特色文化打造特色赛事

人们往往借助马拉松的参与和关注而了解到一座城市的标识,使得人们对这座城市建立起特有的印象。比如,提到纽约马拉松比赛,人们会首先联想到帝国大厦;提到巴黎马拉松比赛,人们会首先想到埃菲尔铁塔;提到伦敦马拉松比赛,人们会首先想到白金汉宫;提到上海马拉松比赛,人们首先会想到东方明珠和外滩等。

综合分析国内城市马拉松赛,我们会发现这些赛事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该现象对于赛事品牌和价值的推广、提高马拉松影响力有所阻碍,同时使民众没有新鲜感,长此以往,马拉松热现象必然无法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举办方和相关部门具有赛事定位意识,以不同城市的特色文化为载体,对赛事进行顶层设计和品牌打造[7]。应充分考虑到赛事举办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参与程度,重点分析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地域特色,以此为基础明确马拉松赛事的营销方向和定位,制定相对应的策划方案。将马拉松融入“本地味道”,在特色上狠下功夫,挖掘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赋予赛事灵魂,获得马拉松带来的溢出效应。通过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体育文化的完美结合,凸显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赋予赛事长久生存之灵魂,使得每一场马拉松赛事都具有自身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以此提升马拉松赛事的广泛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们感受到新鲜感和内容感。

3.3 以正确的赛事理念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目标上,马拉松赛事举办方不应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应把传播健身理念、促进人民健康作为根本目标。在规模上,不应一味地追求大规模,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空间承载能力,举办规模适宜的赛事,追求质量和品质。根据普通民众需求,马拉松赛事可以小型化和常态化,使马拉松成为全民健身的一个经常性项目。比如,“2016中国缠德国际马拉松赛”以“快乐运动、健康生活”的理念,将快乐和运动结合起来,激发了现场观众的参与热情。烟台每年均举办马拉松赛事几十场,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免费送名额,到近两年报名需要秒杀,出现了报名页被刷爆、商场门口挤满了前来领取免费名额的马拉松爱好者等场景,全民参与的理念与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烟台各场马拉松赛的一个新的“标识符”,不为成绩,只为参与。

在“互联网+”背景下,举办方可以在以往专业跑步网站的基础上,在各大民生相关的网站上建立跑步专栏,通过互联网共享赛事信息,让人们广泛参与其中。参赛者也可以发表跑步经验,通过社交网络晒出跑步照片和跑步成绩等,跑步运动可以更加亲民和小众,可增设创新点,广泛传播和普及健康理念,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3.4 建立完善马拉松服务保障体系

马拉松是城市综合性大型赛事,考验主办方乃至城市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多的跑者已经把服务水平作为评判一场马拉松好坏的重要指标。因此,办赛方应建立完善马拉松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提升办赛水平。

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马拉松赛事相关的法律法规。马拉松的参赛人员具有不同的教育经历和社会背景,所以管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大规模的比赛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运动事故,对马拉松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应该根据以往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问题来建立相关的法规,对举办方、赞助方、媒体、参赛者等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以此确保马拉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进一步加强赛事安全管理。马拉松赛事考验的是参赛者的体力和毅力。许多参赛者在比赛之前由于缺乏全面体检和专业培训,导致比赛时发生恶心呕吐、摔跤扭伤的情况,更严重的会发生猝死。所以,在比赛之前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进行深入的赛前教育,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组织的职能培训,提高参与赛事救助团队的综合素质。应该建立赛事过程中的风险预案,一旦发生风险,立即采取相关措施[8],将赛事风险降低。举办方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完善赛事相关服务产品,使与赛事相关的保险体制更加健全,以控制赛事风险的产生,为参赛者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4 结语

基于全民健身的视角,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既是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生成的重要原因,也是马拉松赛事“热”现象所蕴含的价值所在,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价值内涵高度契合。因此,马拉松赛事举办方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确定马拉松赛事的规模、规格和特色,引导全民健身更为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具体来说,就是秉持马拉松赛事开放性与包容性特质,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加强马拉松赛事的品牌定位和顶层设计,避免赛事文化同质化问题;建立和健全马拉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障体系,确保赛事的安全性和秩序性,让所有的马拉松赛事参与者没有后顾之忧;推动马拉松向小众化、经常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常态。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4-10/20/ content_9152.htm.2015-12-07

[2] 张晓琳.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4):118-122

[3] 2016中国马拉松报告数据出炉[EB/OL].http://news.163.com/17/0320/12/ CFVJF9AV000187VI. html.2017-03-20

[4] 张新,李杨,谭中微,等.众跑步热的人类学理论分析——以成都跑团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6(5):37-41

[5] 石磊,王峰,郭鑫,等.市营销背景下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态势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38(3):1-5

[6] 刘曙光.上海市大型体育赛事申办决策的公民参与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5

[7] 石春健,魏春明,郑振国.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 39 (10):18-25

[8] 蒙彩娥.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研,2015,36(5):48-51

Valueanalysisof“hot”phenomenonofMarathonundertheperspectiveofnationalfitness

LI Xiao-xia

(shanxi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 Datong 045000,China)

Everyone is involved,everyone is happy,everyone is healthy,every man is happy, thi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hot” phenomenon of the marathon race, but also the value of the “hot” phenomenon of the marathon. Thi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value of national health. Based on the national fitness perspective,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logical deduction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value of the “hot” phenomenon of marathon, And get inspiration from it: uphold the open and inclusive nature of marathon events; featuring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o create characteristic events; lead a healthy lifestyle with the right concept of event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arathon service guarantee system.

National fitness; marathon; “hot” phenomenon; value; enlightenment.

G811.4

A

1007-323X(2017)06-0028-03

2017-09-16

李晓霞(1980-)女,汉,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全民
全民·爱·阅读
冰上马拉松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