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明老师的“真情生活”教学

2017-12-13 00:11邬冬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品德学科儿童

邬冬星

自从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郁明老师一直凭借着自己的“真功夫”,努力追求着小学品德的“真情生活”教学,即主张让儿童在品德课堂中过真生活,激发真情感,最终获得真发展。

一、扎根“真生活”

(一)生活课堂:架起课堂与生活间的桥梁

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完成。“基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指导儿童生活”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思想。“品德课堂是生活课堂,要贴近儿童生活,但又高于儿童生活,最终服务于儿童未来的生活”是郁明老师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

1.生活化话题架构“生活课堂”。课堂中,郁老师注重选择生活化的话题来激发儿童参与讨论的激情,通过讨论,让儿童学会辨析,学会选择,学会反思,进而指导儿童过更高质量的生活。在他执教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中,“我家的戒烟故事”这一生活话题的选择就非常典型。儿童对“戒烟”的生活情景有所接触、有所目睹。他们谈论起这个话题时,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可以诙谐幽默,如临其境;可以情绪激昂,感同身受。生活化的话题,引发儿童对生活的再关注、再反思,促进儿童能从容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2.生活化资源涵养“生活课堂”。遵循“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原则,选择儿童生活中的资源,是郁老师一贯坚持的做法。以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的《进厨房》为例,他以儿童昨晚的菜单作为生活资源,整堂课围绕每个儿童手中的“菜单”,从食物的多样性、六大营养素、合理饮食等维度来展开。选择儿童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必要的认知,同时又指导儿童的生活。

3.生活化情感丰盈“生活课堂”。郁老师认为:“经历是一种财富,体验是一种价值。”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是内在统一的一个整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完整的生命体验,许多因素同时发生并作用于生活。在执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郁老师呈现给学生一张“黑肺”图片,儿童感到恶心、恐怖。他再将这个情境贯之以情感:如果这个肺是你亲人的,你有什么感想?此时,儿童的情感更多的是表现出为亲人的健康担忧、害怕和难过。生活化的情感,让儿童情动、心动,更好地催化儿童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课堂生活:珍视儿童童年生活的本源

郁老师一直说,课堂的幸福度是儿童童年幸福度的重要參数。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话题应该是真的,素材是真的,当下的课堂生活更应该是一种真的生活。学习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上课的时间是其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品德课堂不仅要让儿童掌握必要的知识,获得生活的能力,发展必需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儿童童年生活的幸福度。

1.民主氛围滋润“课堂生活”。走进郁老师的课堂,能感受到他一直倡导的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他允许儿童充分表露自己的思想,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和谐民主的状态下畅所欲言。他尊重每个学生,允许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郁老师说,学生“说真话”可能说错话,但句句都正确,谁都做不到。有了民主的师生关系,才会让儿童从“不说”真话到“想说”真话,“敢说”真话,“放心说”真话,“安心说”真话,唯有如此,才可能通向真理,悟得真理。

2.幸福对话共生“课堂生活”。走进郁老师的课堂,还能感受到他所倡导的“幸福对话”。在师生共创的对话课堂中,儿童有被尊重的感觉,愿意参与这个“对话场”,这就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生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媒介或者其他之间。儿童可以在对话的世界里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在心灵与对话共生的课堂上,学生的幸福感必将与日俱增!

3.关注全体推进“课堂生活”。郁老师一直都认为,在课堂中应该是鲜有陪客和看客的。他坚持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他在随笔中写道:“我们的教育不是抹平学生的独特性,导致学生全面的平庸,使其成为一个毫无个性的教育产品。”他说,每个儿童都有差异,各有所长,各有发展。因而,教师的视界应该关注到课堂中的每一个人,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或对话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得到相对更多的对话机会和时间,促进儿童自由、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激发“真情感”

(一)情感学科:情动悟德,真实体验

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注重情感体验的课程。情感的体验好似一帖催化剂,促进个体品德内化。通过情感体验,外部的社会要求、道德观念等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1.在调查实践中亲历体验。郁老师十分重视课前调查实践。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亲身经历,这种经历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查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情感酝酿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

2.在创设情境中体验感悟。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情感学习场,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儿童在情境中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3.在以情促情中拨动心弦。“情感只能用情感去触摸,情感只能用情感去领悟,情感只能用情感去交融。” 在品德课堂中,郁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生活经验,回忆亲身经历,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心弦,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二)学科情感:心已向之,必为其动

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这对教师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性。

1.心理认同催生“学科情感”。郁老师热爱品德教学,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他就努力去实现。在磨砺中,他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更大的发展。而学生一旦喜爱了这门学科,认同了这位教师,就会“信其言” “践其行”。endprint

2.行动落实笃实“学科情感”。要做一个优秀的品德老师,不但要善于教,更要善于学,要时刻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动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尽管郁老师每天工作任务繁重,但因为对品德学科充满着激情,所以再苦再累也不怕,自我加压,努力使自己与学科发展同步。

三、锤炼“真功夫”

(一)功在课内:根植课堂,执着钻研

二十多年来,郁老师一直追随着小学品德学科,不离不弃,用心用情。这些年来,他一直沉醉于品德学科教学,行走在课程改革道路之上,研究深入,成长迅速。

1.敬畏讲台,享受讲台。郁老师常说:“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尽管他行政工作繁忙,但始终坚守讲台。他带着自己的课和对教育的执着,走进了巴山蜀水,青川灾区留下了他送教送培的身影;他带着自己的课和教育理想,踏上了齐鲁大地,杜郎口的讲台见证他的课堂风采。因为扎根于学科理论的土地,所以他的课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因为立足于生活的本原,所以他的课如同朋友般亲切;因为关注于学生认知的起点,所以他的课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2.勤于笔耕,孜孜以求。郁老师珍视每一次的锻炼机会,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总结,最终走向成熟。他的个人专著《印痕——一个品德教師的教学漫记》出版发行,他的论文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他的文章在多家杂志发表。有人说,他一路走来顺顺当当,运气特别好,老天特别眷顾他。其实,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他的努力”。默默耕耘、汗水浸润之后,自然会收获喜悦。

(二)功在课外:博采众长,热爱生活

一个老师的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养分,这种养分可能来自于书籍,也可能来自于生活。

1.乐于阅读,厚重底蕴。“喜乐勤读圣贤书,卷中有智启美璞。”教师的生命需要阅读的滋养,郁老师就是个爱读书的人,但他不死读书。他读书很杂,没有领域的限定,广为涉猎,因而他能汲取更多的营养。他读书很细,一本书可以读上一个月。圈点勾划,做上点评是他读书的习惯,他读过的书“面目全非”。这种阅读习惯,使他在书籍中获得了更多的滋养和启迪,对于他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

2.热爱生活,愉悦心灵。牛顿说过:“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拥有一种愉快的思想,对于一个以心育心、以情育情的品德老师是多么宝贵!郁老师懂生活,会生活。他痴迷于喝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都是他生活世界中的“常客”。他擅长烹饪,厨艺了得,他承包了家里的厨房,每天变着法子给心爱的家人下厨,乐此不疲。他语言幽默风趣,时而轻快、机智,时而诙谐、俏皮。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火热的。在郁老师的课堂中、研究中都能看到这种热情的影子,他的教育情怀也正源于此。

在郁老师的引领下,儿童喜欢品德课,乐于上品德课。郁老师的品德课,成为儿童当下幸福生活的正能量。儿童对品德学科的激情,有利于其当下的学习,更有利于其将认知通过激情转化为行为。从长远的意义上来讲,这种激情可以影响儿童的一生。郁老师,正在为此而不断地努力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学科儿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