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身边人物”资源提升品德教学实效

2017-12-13 07:25张丽琴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教学实效

张丽琴

【摘 要】身边人物是指生活在学生身边的人,他们是重要的品德课程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将身边人物引入品德课堂,以达到“拨动学生‘情弦,破解教学难点;学习榜样人物,引领实践行动;创新学习方式,接轨社会生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身边人物 品德教学 教学实效

“身边人物”就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人,如学生的亲人、朋友,学校的教师、同学、校工,社区的邻居、工作人员等。身边人物与学生关系密切,具有不可比拟的亲和力,他们有着丰富的经历,蕴藏着各色的故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身边人物正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因此,教师根据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请身边人物来到课堂上,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拨动学生“情”弦,破解教学难点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在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目标,还要关注情感目标。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在品德课堂学习中融入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理解和感悟教学内容的价值与意义,并自然而然地将之内化,指导自己更好地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包含: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背景又相对复杂,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真正的共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

【案例1】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隔海相望》

师:咱们学校的退休教师——何××老师的爸爸,在动荡年代去了台湾。几十年来,亲人天各一方,不得相见。我们请何老师走进课堂,来听听她的心声。

(何老师现场讲述自己与父亲两岸相隔的真实经历,几次哽咽)

师:孩子们,听了何老师的讲述,你想说些什么?

生1:几十年来,何老师一直深深地想念着在台湾的爸爸。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峡那边的爸爸又何尝不是这样啊!

生2:我爸爸出差几天,我都会非常想他,天天给他打电话……我无法想象,那么多年何老师是怎么度过的。

师:台湾与大陆地脉相连,近在咫尺,两岸亲人隔着那一湾海峡,苦苦相望。(出示课题:隔海相望)何老师对父亲的思念,余光中心里的乡愁,仅仅是个人的愁绪吗?不,所有两岸同胞都有着最深的乡愁,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3:老師,那浅浅的台湾海峡,为什么跨不过去呢?

《隔海相望》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海峡两岸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全中华儿女都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师将有着亲身经历的身边人物——何老师请进课堂,她的讲述,比任何精美的资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她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故事,真情的讲述,尤其是数度哽咽得说不下去,立刻将孩子们带到情境中去,他们一下子体会到亲人隔海相望的痛楚,对两岸统一有了更深切的期盼。教师根据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典型的身边人物,将之请进课堂。这样的课程资源,直接来源于学生身边,不仅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可信度,突破教学的难点,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为后续教学做好情绪的铺垫,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学习榜样人物,引领实践行动

心理学认为,模仿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手段。模仿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身边人物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最佳人选。

【案例2】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西部大开发》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去西部支援建设,你们认识这位支援西部的教师吗?

生:(惊呼)杨老师!

师:对,杨老师是我们班的科学教师,他也是赴西部支教的成员!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邀请他给我们讲讲支教经历。

(杨老师出示支教照片,讲述和西部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交流支教的艰苦生活和工作经历)

师:感谢杨老师,感谢所有情系西部的建设者。同学们,榜样就在身边,“情系西部,我们在行动”,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事呢?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这一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课堂是一种生活”。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身边人物杨老师作为课程资源请进课堂。对学生来说,杨老师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他不是“高大全”的形象,而是那样亲近,那样普通却不平凡。他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富有情怀、具有意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懂得支援西部建设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与生活结合紧密的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这样近距离的对话,使学生获得了更直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更深入、更深刻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榜样、付诸行动的意愿。在随后的“情系西部,我们在行动”的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以杨老师为榜样,从身边事入手设想实践活动。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生活的过程,身边人物为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一资源是立体的、变化的、鲜活的,善于运用,得当运用,就能使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学习方式,接轨社会生活

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学生的现实生活逐步从家庭拓展到学校、社区、社会。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些课程资源也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endprint

身边人物进课堂,要从实际出发,设计新颖、精彩的活动,使课堂紧贴学生生活,使活动接近于实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真正达到“让教材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课堂与学生生活接轨”的目的。

【案例3】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漫话邮政》

师:2004年,我校成立了浙北第一家“少年邮局”——当湖少年邮局。今天,少年邮局的局长来招聘新成员啦。

局长:当湖少年邮局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业务也越来越繁忙了,下学期就要招收新成员。从事邮政服务工作得有一颗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心,还要具備专业知识,想应聘的同学,需要答对几道考题,敢接受挑战吗?(考题的内容涉及邮政服务项目、邮政编码、邮戳的作用、信封的写法等)

身边人物的身份不同,对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吸引力,同龄人的影响更为深刻。案例中,教师邀请身边人物——少年邮局局长进入课堂,作为学生身边的同龄人,有着从事少年邮局工作的特殊经历和身份,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也是很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教师利用身边人物巧妙地设计了“现场招聘”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同龄人的亲近感,作为一种中介力量,促进了课堂的“共鸣”“共振”;“现场招聘”成为一次体验之旅,体现了活动的互动性、亲历性。身边人物参与课堂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邮政知识的热情,还以亲身经历让他们体会到邮政服务和人们的密切关系。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身边人物,正是重视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衔接起了课堂和生活两个时空,进而促进师生和谐的教学对话,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最终填补这道“鸿沟”。身边人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师生需求、生活实际等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在教学时合理运用,与课程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正江.完整的德育不应该区分为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J].中小学德育,2015(10).

[2]赵亚夫.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J].中小学德育,2012(4)

[3]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教学实效
小学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重视情商因素 促进和谐教学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高职院校品德教学量化评定的应用
试论如何利用结课技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效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品德课聚焦教学目标策略探微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