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奎
中老年人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建议:下蹲后站起来的动作要慢一点,以免因为下肢充血导致脑部贫血发生意外,有时候年龄偏大者还会听到这样的建议,要减少膝盖弯曲之类的动作,因为年龄大了,关节柔韧度降低,过多弯曲容易出事故。
作为一名医学外行,我当然也对医生的话言听计从,尤其是伴随着坚持多年的癞蛤蟆跳渐感力不从心,坚持不下去了,就开始转为走步锻炼,不再进行腿部的关节弯曲锻炼。由于自己每天依然是伏案研究写作为主,不再搞蛤蟆跳,腿部关节每天弯曲的次数就更少了。后来,大约在2013年前后,一次单位组织体检,其中增加了一个项目——直肠镜检查,因为要先把腹中宿便排空,于是去上厕所(蹲坑)。没想到把宿便排空以后,我站不起来了。蹲在厕所里面对着光滑的四壁,想找个抓手也没有,等到我终于站起来时,已经浑身汗透。
这个情况无疑又敲响了警钟,我才60出头,总不能从此不出门啊!于是决定从恢复直立深蹲开始关节锻炼,可是没想到刚开始锻炼,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阻拦。他们说:你看,站在你对面都能听到你的关节咔咔响,要是哪一下子你的关节断了,家人又不在身边,怎么办?
无奈,我只能避开家人进行直立深蹲的锻炼,同时自己也加强了自我保护,以慢动作小心开始,同时减少每组的连续深蹲数,以增加分组次数来满足锻炼量。当然,后来这项锻炼还是被家人撞见了,但是看我也没有出什么问题,也就不再强行阻拦,我也就从隐蔽转为公开。
2015年大病出院以后,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我再次重新恢复这项锻炼,每天坚持不辍。目前我的直立深蹲锻炼是每天4组,每组60次,自我检查标准是每组完成后,起立的第一分钟心跳不超过100跳,第三分钟左右恢复到70跳上下。
自2015年出院以来,在养生保健的运动过程中越来越更加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我发现,每天定时定量的直立深蹲给我带来了两个改变:第一,原先偶尔下蹲起立膝关节总会伴随着咔咔作响的声音,总体上越来越小,从对面站着的人都能听见,变得渐趋轻微,有时候则是完全无声;第二,我的右腿膝盖上长有一根骨刺,以前走动中,姿势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刺痛,现在已经大大缓解。
这就说明,来自医学界的共识的关节磨损现象,即使人到老年,通过每天定时定量的针对性锻炼,改善为“关节磨润”是完全可能的(至于每天的锻炼量则因人而异,总的原则是从少量开始逐步推进)。
于是,我对自己增加了一个同步观察,那就是每一组运动(活动)完成以后的即时生理反应(心跳、脉搏,以及肌肉、体力等方面的反应)。我的理念是,只要每天的预定锻炼数量完成后,生理反应和昨天一样,那就说明今天的身体健康水平和昨天的基本持平。进而,只要这个月的生理反应和上个月的基本持平,那就说明这两个月的健康水平持平(年度相比,标准也是一样),长此以往,自己实际上就是以实际行动在有效地延缓衰老。
除了膝关节外,还有一个环节的“磨润”也是至关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那就是颈部的活动。2015年大病住院时,对颈椎核磁共振拍片,发现我的7节颈椎全部都有问题。这张CT拍片報告引出了主治医生和我的一次谈话,问我为什么问题已很严重,却从不就医?我回答不知道啊。主治医生感到奇怪,说根据你的年龄和颈椎病状的严重程度,你怎么可能没有任何感觉?遂逐一追问:有没有背部发麻、双臂发麻等感觉。于是我努力回忆,想起自己曾经有过脖子僵硬的情况,但当时认为是落了枕,也就没当一回事了。而当医生知道我40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锻炼习惯时,他感慨地说到:看来是常年坚持身体锻炼保护了你。
此外,还有些关节也是属于日常活动相对较少,也不太容易引起关注的部分,可是一旦出现问题,同样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例如肩关节、臂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胯关节……其实也都应当相应关注,尤其是对于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症状的人来说尤其应当注意。而当前医学上给出现骨质疏松症状的人提出的建议之一,就是多晒太阳,而著作等身的照片证明,我35岁以后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没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度过的,但是时至今日,骨密度检查没有疏松症状,显然,关节磨润锻炼对于骨密度的保持作用不容忽视,特此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