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语“那”“那个”“那么”的语用语篇功能辨析

2017-12-14 07:49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书面语语料语篇

陈 琳 琳

(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875)

话语标记语“那”“那个”“那么”的语用语篇功能辨析

陈 琳 琳

(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875)

基于书面语料和会话语料的考察,补充了“那”系词(“那”“那个”和“那么”)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和语篇功能,对比了其语法位置和语篇功能方面的差异。在语篇层面, “那”在自然会话中具有跨话轮标记转折关系的功能,三个标记语的话题组织功能也有明显差异。在语用层面, “那个”具有“提醒”义且三个标记语都具有面子维护功能。

那/那个/那么; 话语标记语; 语用功能; 语篇功能; 语料库方法

指示词的语法化及语篇语用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那”系词(“那” “那么” “那个”等)的语法化程度高于“这”系词(杨玉玲[1])。Biq[2]、许家金[3]、刘丽艳[4]等学者分别对“那”系词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语用功能作过论述,总结出以下主要功能:①标记小句之间或者话轮之间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②标记话题的出现(开启、引入),发展和转换;③维持话轮、抢夺话轮;④思考填充语。梁敬美[5]还认为“那(么)”具有“找词” “填词” “口误”等即席功能。

对于“那”系词的标记语功能,许多学者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①研究大多基于自然会话语料,未关注标记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差异。②对标记语的话题组织功能分类不明确,导致不同研究中对同一标记语的功能界定和阐释不一致。③研究把“那”和“那么”或“那”和“那个”分别视为功能对等词,未探讨这几个标记语之间的差异。如Miracle[6]327认为“那”和“那么”功能类似,只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分布有差异。许家金[3]认为“那”与“那个”的语用及话语功能类似,因为“‘个’是语义虚无的量词,它与其他词组合时一般不会在语义上添加具体意义”[7]129。

但是,“极少有话语标记语在功能上是对等的,因为它们有各自的语言学特质并且会在不同的语篇层面上发挥作用”[8]327。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这几个标记语的语篇语用功能,对“那”“那个”和“那么”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功能作纵向对比,并对它们在同一语体中的功能作横向比较。

一、 研究语料

话语标记语的界定和术语使用因研究重点不同而有差异。它们被称作语用联系语(pragmatic connectives),话语小品词(discourse particles),语义联系语(semantic connectives),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等。它们的功能是语用的,不对话语的真值条件产生影响,不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9]。本文采纳Schiffrin的定义,话语标记语即语篇中“能界定话语单元但不依赖于句法的成分”[8]31。“话语单元”(units of talk)所指较宽泛,可以是句法单位,言语行为或语调单元等。

本研究的书面语语料为The UCLA Corpus of Written Chinese (2nd edition),共1 064 125字。为了考察话语标记语在更正式的书面语料中的用法,研究还检索了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的部分报刊类语料作为补充。

口语语料由独白和会话两类语料组成。研究选取了记录老北京人口语的“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以下简称“北京口语”)作为独白语料,并基于电视访谈节目自建了5.67小时的小型会话语料库,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标记语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自建语料涉及5位主持人和十几位受访者的谈话内容,选取中兼顾受访者的年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性别等因素,以避免谈话对象的同质化。笔者对这几个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功能标注,以获取其分布情况的统计信息。

统计结果表明,在书面语中,“那个”不作为话语标记语使用;“那么”的使用频率比“那”高。在UCLA语料中,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那”*如无特殊说明,本文统计结果均已去除“那”系词作为非话语标记语的用例。出现108例,出现频次为每百万字101次;而“那么”出现230例,出现频次为每百万字216次,是“那”的两倍。但口语中的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对北京口语语料库部分内容检索的结果显示:同样库容内,“那”“那么”“那个”的比是1∶1∶5(见表1);而在会话语料库中它们的比例是1∶0.28∶0.33。由于“那”常出现在话轮首,会话语料中的“那”比“那么”明显有优势,而在独白语料中则相当;“那个”的使用频率则依赖于说话人的个体差异。下文将详细阐述三者之间的异同。

表1 三个标记语在两个口语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

二、 语篇功能

“那”“那么”和“那个”作为标记语的语篇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它们可以标记话语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加语篇连贯性;②它们出现在话题临界点,起到组织语篇话题的作用。

1. 标记逻辑关系

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标记逻辑关系是“那”和“那么”的主要语篇功能,而“那个”不具备此功能。它们在书面语中标记小句之间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在口语中可以跨话轮标记条件和因果关系[6]。本研究发现,“那”还可以标记转折关系。

Sweester[10]主张从认知角度来阐释语义,指出对连词的理解需在行域(content domain)、知域(epistemic domain)和言域(speech act domain)*如无特殊说明,会话语料来自以下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小崔说事》《艺术人生》和《非常静距离》。三个不同的概念域中进行,且概念域的选择受语用因素影响。行域指现实世界的事件或实体,有时也包括言语和思想;知域指认知世界,特别是推理过程;言域则是和言语行为有关的概念域。下文将以此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标记语多重功能的来源。

关于“那(么)”作为复句关联词在三个概念域中的语义特征已经有研究做过深入探讨(如沈家煊[11]、王春辉[12]等),本文不再赘述。以下重点讨论它们在自然会话中的使用情况。

(1) 因果关系标记。现代汉语中,“因为”“所以”“因此”“既然”“那(么)”都是因果关系连词,但是它们所属概念域并不相同。“因为”“所以”标记的因果关系可以在知、行、言三域内发生,而“那”和“那么”所标记的因果关系都在言域和知域内。

在自然会话中,“那(么)”所在的话轮是基于上一话轮或更大的语境信息作出的推论或发生的言语行为。如:

① 嘉宾1:我很难跟一个异性顺其自然下去的,最后异性全部成了我的哥们儿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嘉宾2:那你是女汉子啊,那肯定的。

② 嘉宾3:如果看到那些菜的那些油水的话,我又会有心里的不舒服。

鲁豫: 那你那个鱼你不要用油炒,你用水去煮。

嘉宾3:煮,那会很难吃。

例①中“你是女汉子”是根据前一个话轮的叙述作出的推论,而不是上一话轮中“异性都成为哥们儿”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属于知域内的因果关系。例②中鲁豫的话轮是针对嘉宾3话轮提出的建议,受访者所述的“看到菜的油水会心里不舒服”这一事实是提建议这个言语行为的原因,属于言域内的因果关系。

(2) 条件关系标记。在自然会话中,三个标记语都可以跨话轮标记条件关系,即标记上文所假设的情形下可能出现的结果、作出的推断或发生的言语行为。以下举三个例子说明:

③ 朱军:比如说有一部戏特别好,但是孩子恰巧这个时候要考试,而且这个考试对他也挺关键的,你选择哪个?

赵雅芝:那我一定不会拍。

④ A:要是明天他不来呢?

B:那么你就去找他。

⑤ A:如果他不在家呢?

B:那他一定在学校。(日常对话)

例③中的“那”标记在假想的状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即如果出现孩子考试和妈妈拍戏冲突的情况,妈妈选择不拍戏。前者是后者发生的充分条件,属于行域。例④中的“那么”标记A所假设的状况下B提出的建议,即“他不来”是提出“去找他”这个建议的充分条件,属于言域。例⑤中的“那”标记假设状况下作出的推断,即知道“他不在家”是得出“他在学校”这一结论的充分条件,属于知域。

(3) 转折关系标记。“那”并不是典型的标记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在会话中,它可以标记所在话轮与前一话轮、小句或语境暗示正好相反的语义。标记转折关系的“那”常和“也”搭配,不能替换为“那么”。例如:

⑥ 你明明知道演员一开拍了你就是爷爷,那你也不能太爷爷了对不对?

⑦ A:上海这么大,上哪儿找去啊?

B:那咱也得找啊。(日常对话)

例⑥中嘉宾讲到在片场常有一些年轻演员耍大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开拍之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那”之后的小句话锋一转,表达与前一小句相悖的意思。此处“那”可以用“但是”来替换。例⑦中谈话人想找到已失去联系的,身在上海的朋友,其语境暗示是:很难找到朋友并且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放弃寻找。B的表态和语境暗示正好相反,即虽然困难但是不能放弃寻找。

综上所述,“那(么)”可以在小句间或话轮间标记因果和条件关系,“那”还可以标记转折关系。在UCLA书面语料中,作为条件标记和因果标记的“那”的比例为5∶1,而“那么”的这一比例是3∶1。由此可见,书面语中,“那(么)”更倾向于标记条件关系。自然会话中位于话轮首的“那”主要标记因果关系。在会话语料中共检索到184例话语标记语“那”*由于语料有限,语料中位于话轮首的“那么”实例较少,仅有1例跨话轮标记因果关系,故无法对其进行统计,此处仅统计“那”的情况。,其中有78例位于话轮首,有13例话轮首的“那”标记因果关系,而仅有1例标记条件关系。

2. 话题组织标记

说话人在谈话过程中会在话题之间加入话语标记语,起到组织话题的作用。以往很多研究都涉及话语标记语的话题组织功能,但功能界定尚不统一,分类比较模糊。仅以“那”系词的话题组织功能为例,Miracle认为“那”可以标记话题的出现、发展和转换。许家金[3]认为“那(个)”有开启话题、转换话题的功能。梁敬美[5]2认为“那-”有引入话题和话题转换的功能。许文中的“转换话题”指谈话中突然提起某一个与之前不相干的话题,但梁文把话题发展、变化和回到原话题都归为“话题转换”[3]53,而把引入一个和以前话题不同的话题称为“引入话题”。就这一问题,Shiffrin曾提到,“对于如何确定话题和分话题,我也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虽然直觉上看,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特别是出现话题转换的时候”[8]26。但是鉴于以往凭直觉分类的研究所带来的问题,我们拟重新对话题组织功能作详细界定。

本文把“那”系词的话题组织功能界定为话题开启,话题承接和话题结束,并探讨“那”系词在语篇中如何组织话题。

(1) 话题开启。话题开启是指会话过程中出现一个和前述话题不同的新话题,发生在会话开始,会话过程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时,或者会话人放弃原来话题转向新话题时。“话题开启”包含了许家金[3]所指的“话题转换”,因为“转换”意味着相异,否则不能称之为“换”,“转换话题”本身就暗示着一个全新话题的开始。如下例:

⑧ A:你好。那个,我想问问,你们店里今天是不是有打折活动啊?

B:哦,你说的店庆活动吧。明天开始。(日常会话)

⑨ 李老师:你明天把初稿交给我,要不来不及给你改了。

研究生1:好的李老师,明天我邮件发给你。

研究生2:那个,李老师,外面有人找,可能是你的本科生。(日常会话)

⑩ A:我的那个摘要部分还得再改改。

B:你已经写摘要啦?我觉得应该最后写摘要,我的那个致谢是论文没开始写的时候就写完了,最好写嘛,哈哈哈。那个,明天我要去趟超市,你要不要一起去啊?

例⑧出现在A和B之间电话通话记录的开始。寒暄过后谈话的第一个话题出现,说话人用了“那个”来标记。例⑨中值班的研究生2刚好推门进来,前面的交谈内容被打断,教授和研究生2之间的对话开启,新话题出现。例⑩中说话人聊完论文的话题之后,转向“是否去超市”这个新话题。

由此可见,“开启话题”是说话人主导的,以自己的意志决定话语方向,和之前的话轮或语境关联度很小,甚至可以是说话人突然想起的话题。语料显示,开启话题位置的标记语一般是“那个”。

(2) 话题承接。话题的承接是指接续前面的话题,继续探讨与之相关的话题,比如一个话题的几个分话题。其特点是,标记语之后的话题与之前的话题和语境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说话人组织分话题时常会在分话题转换的位置加入标记语,但是此处转换的只是分话题,每一次转换都是对总话题的延续,所以定义为“话题承接”。如下例:

(3) 话题结束。以往研究尚未提及“那”系词标记话题结束的功能,但语料显示,它是“那(么)”的典型功能。而“那”在此位置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那么”。在自然会话或电话交谈结束的时候,常会出现“那我走了”“那明天见”“那我挂了”这样的结束语,标记说话人想结束某一话题甚至是整个会话。电视访谈中,主持人也常会在结束语前使用“那”或“那么”。如:

B:嗯,那早点休息吧。再见。(日常会话)

综上所述,自然会话中,在话题开启位置使用的标记语通常是“那个”,而“那”和“那么”的话题开启功能很弱。“那(么)”的话题承接作用更为突出,且常出现在话题结束的位置。书面语中,“那个”不具备组织话题的功能,而“那”和“那么”仅标记话题的承接,一般由“那(么)”领起问句,引出一个与前文相关的话题,推动语篇发展。书面语中“那么”的话题承接功能更显优势,而“那”的这一功能相对较弱。UCLA语料中,有40%的“那么”标记话题承接,而仅有26%的“那”用作话题承接标记。对书面程度更高的BCC报刊语料的调查进一步说明,随着书面程度提高,“那”在组织话题方面的表现越来越不活跃。BCC报刊语料(部分检索)中检索到的155例标记语“那”中,只有4.51%(7例)是话题承接标记,而334例标记语“那么”中,有23.35%(78例)标记话题承接。

三、 语用功能

在自然会话中,三个标记语都可以作为会话填充语(filler),即一个话语单元完成但下一个话语单元延迟出现时所使用的非沉默手段(non-silence device),在会话过程中具有复杂的语用功能[13]。

1. 思考填充语

它们在说话人思考、说话不流利等状况下出现,表明此时说话人需要时间或正在寻求其他会话人的帮助,但是并没有放弃话轮。如下例:

以上3例中标记语的前后语段都不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它们出现的位置也不是明确且必要的话题分界点,而是说话人思维不连贯,语流不畅的产物。

三个标记语中,“那个”的填充语功能占明显优势。在两个口语语料库中,“那个”作为填充语的用例占到其总用例的90%以上,而“那(么)”的填充语用例仅占各自总数的30%左右(见表2)。

表2 口语语料中作为填充语的“那”系词使用频率

2. “那个”的提醒功能

“那个”可用于话轮的开始,引起谈话对象的注意,类似于召唤他人时用的“哎”。一般重读或有音调提升,之后有停顿,如下例:

老生(对新生说):明天有个开学典礼。

新生:好。(转身走了)

老生:那个,跟这个漂亮的学姐照一下相。

此处的“那个”出现在新话题开始的位置,具有“提醒”的语用意义。这是在新生接待处一个老生和新生的对话。新生办完手续后,老生告知他明天有开学典礼,然后新生理解为会话结束,转身走了,此时老生想起需要让新生和另一名高年级女生合影留念。此时新生背对老生,老生在此处用“那个”来提醒他加入新的会话。一般说来,位于话题开启位置的“那个”常带有“提醒”义,如例和例⑨。

3. 面子维护功能

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14],而说话人会采用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来缓和其威胁程度。“那”系词在自然会话中都可以作为缓和语(mitigator)来调节人际关系。如:

朱军:那,你不忌讳咱们就这个话题再谈点什么?

崔永元在采访中提到了自己抑郁症的情况,朱军想就他生病的事情多问些问题,但是很显然这会涉及崔的隐私,威胁到他的面子。此处的“那”后面有较长时间的停顿,意在向听话人表明,说话人对于其言语可能产生的面子威胁是知晓和在意的,在言语发生时说话人是迟疑的,以此减低这种威胁,协调会话双方的人际关系。

同时,“那”系词还可以用来维护说话人自己的面子,表达说话人的不好意思、羞愧、内疚等态度,调节谈话双方的人际关系。如下例:

学生: 那个,还没开始看书呢。(日常会话)

本例中,如果没有“那个”或其他副语言出现,学生的回答很可能表现出他对“没开始看书”这件事持无所谓或者理直气壮的态度,从而引起老师的不满。标记语的使用缓和或避免了老师的不满情绪,有助于维系双方的正常关系。

虽然这三个标记语都可以在特定语境中起到维护面子的作用,但是它们并非可以通用。例中的“那”可以替换为“那么”和“那个”,但是中的“那个”不可以用“那(么)”替换。如上文所述,“那(么)”的填充语倾向远远低于“那个”,它们更常用作逻辑关系标记和话题组织标记。在中,B话轮和A话轮只是问-答毗邻对,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也无需话题分割标记,所以使用“那(么)”的条件不充分。由此可见,话语标记语的选择同时受语篇和语用因素的制约。

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并整合了“那”系词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篇和语用功能,辨析了“那”“那个”和“那么”的差异。①在书面语中,“那么”比“那”更有优势,而“那个”不用于书面语中。“那”和“那么”都是因果和条件关系标记,在书面语中两者都更倾向于标记条件关系;自然会话中,“那”更常用于话轮首,标记因果关系,且还可以标记转折关系。②“那”系词都可以作为话题组织标记,“那个”常作为话题开启和话题承接标记,而“那(么)”常作为话题承接和话题结束标记。最后,在“那”系词中,“那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会话填充语,具有“提醒”的语用功能;三个标记语在特定语境中都具有面子维护功能。

[ 1 ] 杨玉玲. 单个“这”和“那”篇章不对称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4):33-41.

[ 2 ] BIQ Y. Conversation, continuation, and connectives[J]. Text-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Discourse, 1990,10(3):187-208.

[ 3 ] 许家金. 汉语自然会话中话语标记“那(个)”的功能分析[J]. 语言科学, 2008,7(1):49-57.

[ 4 ] 刘丽艳. 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和“那个”[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1):89-96.

[ 5 ] 梁敬美. “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 6 ] MIRACLE W C. Discourse markers in Mandarin Chinese[J]. Dissertation, Ohio: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1.

[ 7 ] 毕永峨. 远指词“那”词串在台湾口语中的词汇化与习语化[J]. 当代语言学, 2007,9(2):128-138.

[ 8 ]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9 ] 冉永平.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 外语研究, 2000(4):8-14.

[10] SWEESTER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 沈家煊. 复句三域“行、知、言”[J]. 中国语文, 2003(3):195-204.

[12] 王春辉. 条件句中的“那/那么”[J]. 汉语学习, 2015(2):41-48.

[13] AMIRIDZE N,DAVIS B H,MACLAGAN M. Fillers, pauses and placeholder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10.

[14] BROWN P,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Vol.4)[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责任编辑王立坤】

PragmaticandDiscursiveFunctionof“na”“nage”and“name”

ChenLin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pragmatic and discursive functions ofna, na me and na g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written and spoken corpus. The differences in syntactic locations and pragmatic and discursive functions were compared. At the discursive level, na has the function of marking the concessive relation across conversational turns. The three discourse markers hav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opic organization. At the pragmatic level, na ge has the function of reminding and all of them have face-saving functions.

na/na ge/na me; discourse marker; pragmatic function; discursive function; corpus method

2017-07-03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青年项目)(16CYY006)。

陈琳琳(1982-),女,山东济南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讲师。

2095-5464(2017)06-0729-06

H 109.4

A

猜你喜欢
书面语语料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