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法治教育“落地生根”

2017-12-15 15:32吴宝席
中国德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法治道德

法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要拓展法治教育的广度、宽度,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法治教育置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活动之中,使他们逐步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传承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法治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对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名称的更改和教材内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但关键还是如何落实的问题。对此问题,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立足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彰显学科价值和魅力,使学生的法治素养“落地生根”,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知识

尽管《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法治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但就目前来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内容是渗透在各个单元、课题和课时中的,其系统性有待教师加以发掘和整合。为使法律知识更加系统化,教师可以尝试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把出现在教材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中的法律知识整合在一起,对教材中散落的法律常识进行归类,以更清晰、完整的样貌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把握,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学生不至于在理解和运用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学段和同一学段的教材有通盘的研读和把握,熟悉法治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并对其进行综合、统整,使法律知识系统化。同时,还要挖掘和补充法治教育元素,充实课堂教学。

二、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内化法律意识

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法治教育的前提,但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忆、背诵法律条文,而是让学生内化法律知识,树立起法治意识。虽然国家已在政策、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大了对法治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法治教育仍存在弱化、分数化的风险,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单一、传统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只是对法治知识进行简单介绍,讲解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法治知识最终难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如何让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与法治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将权利观念、程序公正等现代法治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等等。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辅助法治教育,例如聘请法律专业人士走进学校普及法律知识、让法院、检察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更多的配合和支持,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了解法律的实施过程,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树立法律信仰

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的忠诚信仰是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关键,是法治素养得以逐步形成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有利于社會法治精神的形成,也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呢?法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法治教育是徒劳无益的,也是苍白无力的。法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法治素材、鲜活的法治案例引入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所生活的世界进行是非判断、善恶鉴别,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法、懂法的效用,感受法律的威严,从而使他们认同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设法将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和学生丰富的生活结合起来,把枯燥的法律知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资源盘活法治课堂,让法治课堂反映生活,使教学显示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使法治教育有血有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四、拓展教学宽度,使学生善用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以法律规范为基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能不能运用法治思维来思考、处理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法治思维意识,容易意气用事,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发生。所以,作为法治思维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精神,必须让学生懂得在一个崇尚道德和法律的社会,任何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责任。所以,法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要拓展法治教育的广度、宽度,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法治教育置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活动之中,使他们逐步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组织法治专题讲座,聘请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以案讲法,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旁听法庭庭审,走进社区进行法治宣传,等等,让他们不仅仅用头脑记忆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用法的意识。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引导和要求他们站在法律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吴宝席,江苏省沛县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

责任编辑︱赵 庭endprint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