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尘清唱

2017-12-16 19:53敬一兵
牡丹 2017年34期
关键词:白杨树散文生活

敬一兵

叶晓燕发表在《牡丹》杂志2017年1期上的散文《柴大》,用纪实的感性笔触将草芥人物的命运真相和盘托出。关注底层、缅怀逝者、同情弱者的悲悯情愫与仁厚之爱,仿佛一曲凡尘清唱,深深感动了我。这篇散文反复读了几遍之后,我相信正是生活的艰难与辛酸,才像白杨树忠贞不渝无怨无悔的秉性那样,构成了柴大抵御逆境憧憬未来的精神支柱。

“柴大的孙子出事那天早上,屋前那棵老白杨叶子掉光了。”问题的开始,就是生活这幕戏剧的一个开始,也是一曲凡尘清唱的开始。我对作者的如是叙述切点很是感佩——简洁的在场性呈现的背后,是柴大这个人物曾经清贫而又卑微的日子。结合文章整体内容来看这段开场白,作者起笔便有波澜。

这篇散文以质朴的叙述为主体,比如“两家人都不富裕,互相帮衬着,相扶相携,就这么凑合着过。一来二往,竟然处成了亲戚”以及“柴大已经与我们相识了十年。这一家人早已和我们家连为一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柴始终称呼我老公为‘俺兄弟,称呼我为‘俺家老姑娘”。不难看出,作者与柴大这个人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叙事散文非常适合于私人化的细节描述,也能更好地承载情感的抒发需求。我的这个认识,来自于作者对柴大几个生活片段的叙述。叙述的走向,情愫倾泻的走向,始终是指向抵达自己内心的方向。这样的走向印证了文学的一个事实——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除了丰富的经历,善于发现本真的视觉外,更重要的还是源自内心与触及人性最深刻的元素。

我从这篇叙事散文中挑出了作者如下的叙述。

“柴家实在是太困难……数九寒冬,五个孩子的床上铺的居然是稻草,连棉褥子都没有。这场景我只有在书中看过,触目惊心的贫穷比寒冷更令人绝望,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把孩子闲置的好衣服、好玩具、日用品打包送去”。柴大的孙子“下地便是放养,茁壮的像是柴大家另一棵小小的杨树苗”,“自从小娃会走路,他也跟在太太身后下菜园。菜篮子比他还高,他抢在怀里,高高地举起,雀跃着一路小跑,鞋子被雪水浸透他也不在意。太太给他脱下灌满冰水的湿鞋袜,小脚还没巴掌一半大,冻得红彤彤的,像根小红萝卜。他非但不哭,还在咯咯地傻笑”,“看着他那伶俐的模样,我真想带他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柴大的孙子因为意外死亡后“我心中无尽哀恸,锥心刺骨的寒意从脚底蔓延开,我甚至有些恨,恨命运不长眼,恨大人疏忽,甚至,恨孩子投错了胎……”,以及柴大因为食道癌死亡前后,作者“看到他难受的模样,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语言苍白无力,只能强忍哀恸,咽下眼泪,一遍遍地重复着,让他放心,他的老母亲健在,儿女也已成人,只要有我们在,没有放不下的牵挂,没有交不掉的差事”,并由此发出感叹“倘若好人一生平安,为何这样善良勤劳的老实人承受了这么多不幸?倘若万物有灵,为何没能听到这家人绝望时的祈祷?”

作者的这些叙述,浸满了悲悯的情愫。悲悯来自于细致而又仁厚的爱。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故事是这样,爱尔兰传统歌曲《丹尼男孩》也是这样,正是同情弱者,一个生者对一个逝者的尊敬与小心呵护,还有悲悯这种无懈可击的人格,才能显示出生命和人性的光芒,人类的仁爱之心才会藉此绵延不绝。透过这篇散文,我感受到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不是牺牲、奉献、殉道,而是生活的意志。不是不朽与永恒的幻觉,而是生命的本能。不是勇气的炫耀,而是骄傲、自信、尊严和感恩。不是自觉偿还的债务,也不是以此作为抗衡物质社会的力量,而是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

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过程,都是作者与读者的潜在对话。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感动人,在于读者总在他人的文本中不断地投入自己——感情、思想、经验与教训,从而勾兑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我读叶晓燕这篇散文,就有如是感觉。

我非常认同作家陈希我的观点:文学恰是以“临渊”的方式书写现实,如此才能抵达精神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柴大这个人物是草芥的缩影,是贫穷、苦难乃至死亡的命运交织体,是生活中非常的维度与无法回避的侧面,因为内心抵达,才使得作品呈现出人性的内核具有了精神上的大向度、高度与纵深度的实质。

美丽和缺憾从来都是共生共长的。它们可以完全重合,相互交缠,融为一体。但在现实社会中,二者却时常出现背道而驰的结局。具体到这篇散文里,柴大憧憬幸福生活的追求,却很难摆脱厄运的纠缠,便是一个实例。许多人都会迷恋缺憾带来的美,比如流泪的哈姆雷特,断臂的维纳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枪口下难舍难分的缠绵悲切……如果没有悲剧的发生,没有阴阳相隔,没有误解背叛再破镜重圆,一切美丽都不成为美丽,一切结局都不被珍惜。所谓美丽,就是在消失殆尽的那一刹那绽放出来的精神元素。这样的美丽属于柴大。属于我的,仅仅是我的阅历无法感受到人生与人性的深沉。

用白杨的生物属性来比喻柴大的精神向度,这种体现人格魅力的叙述角度,是散文《柴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看点所在。让我们再次看看作者在本文里的如下叙述吧。

“洪水来了又退,留下一地狼藉。扒拉扒拉倒伏在淤泥下的小麦,柴大转头看见了依然挺立的树。绿色的叶子像巴掌,像耳朵,迎着夏天的风,呼呼啦啦扇動了洪水带不走的腥臭的空气。绿色如同一盏盏生命之灯,扎根在于洪泛区的泥土里”。“杨树,耐旱耐涝,长得快又高。河滩土是它最好的食物。这种杨树长势惊人,落上土,一转身,树苗就活了。柴大忙着在前挖坑,身后,刚栽下的杨树英姿勃发,憨笑着舒展开肩膀,扑棱着枝桠,一窜一窜地往天上长。柴大弓着背,像一枚小小的种子,又像一粒微弱的火苗,在他的河滩上不知疲倦地闪动”。“《白杨礼赞》中把杨树比喻成北方挺拨站立的哨兵,而柴大的杨树林简单又快活,像是知道众人对它们的殷殷期待,它们长得快,长得高,长得结实。杨树林将整片河滩都染了蓊蓊郁郁的绿色,迎风摇曳,沙沙作响,绽放出耀眼的希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我能想像长成参天大树的杨树林一株株,一排排……”“当生命的尽头已经清晰可见时,悲哀如同潮水,笼罩了所有人。没有欢笑的孩童,没有强壮的青年,屋外的白杨树瑟瑟发抖,绿意却喷薄而出,似乎要将吸收的所有的日月精华全数倾吐”。

柴大,白杨,物质,精神。这四个关键词,成了可以互为印证互为彰显的对象,无疑构成了作者这篇散文中一个特殊的世界。作者用白杨树这个具体物象,不动声色地从背景上为柴大提供了一个精神向度的参照体系。结合作者的这篇散文来看,白杨树柔软的部位像绿色的叶子,就映衬烘托了柴大内心世界中隐忍、亲切、渴望、多情与忧伤的成分。白杨树坚硬的部位像树干,清晰地勾勒出了贫穷困苦生活中的柴大对现实的抗争、不屈、顽强和奋斗以及对未来执着追求憧憬的精神元素。我以为,白杨树确实是柴大精神世界外化而成的一曲凡尘清唱,它所具有的那种坚实、曼妙和高傲的色泽、至幻至美的光滑简洁和深刻又单纯的忧郁元素,轻易就能够击穿人们的心灵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篇散文中穿插作者悲伤、忧郁乃至疼痛的叩问和旁白,并非有意糅合进杂文的气息让文章多出跨文体的味道,实则是情之所至水到渠成的情感色彩上的美学元素的爆发性体现。在作者的散文里,诸如“命运,有时候比悲剧更无情”,“厄运就此结束了么?我也希望。可是,否极泰来只是小说里自欺欺人的词,雪上加霜,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我本是不信命的,结识了柴大之后,我却信了”以及“倘若好人一生平安,为何这样善良勤劳的老实人承受了这么多不幸”等感叹、叩问或反思的文字,确实给我酸楚多于快乐、阴霾多于天光的震撼。对于我来说,喜欢作者这篇文章的全部理由,就在于文章能够把隔在时光两边的事物,情景交融地契合在我的身上。任何事情都有旁逸斜出的地方,也有隐遁栖息的地方,只有到了情感共鸣的时候,它们才会沿循自然真实的锲合之路,邂逅在一起。

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那几乎没人注意到一如柴大草芥生活与命运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实现这样转变的是作者我手写我心的文字。应该说,作者体现在这篇散文里的文字自我性特征是一目了然的。也正是这样的文字,才能够将悲悯的情愫转化成寄托,并以此来驮载人性的更为日常和内在的东西,从而发现一种应和,一种坚持,一种传继。所谓人生是梦的延长,便是缘出于此的。

责任编辑 周 南

猜你喜欢
白杨树散文生活
听故事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