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考查的选择题归类分析

2017-12-18 09:13浙江陈继革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甲地环流两地

浙江 陈继革 张 莹

基于气候考查的选择题归类分析

浙江 陈继革 张 莹

气候相关内容始终是高频考点,在高考、学考、选考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在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的历史演变、特点描述与分析、气候类型的判断等。

一、历史变化

1.考查内容

时期 图示 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气温波动(℃)10 0-10冷冷冷暖暖暖暖22亿年 1万年冷暖交替的时间尺度约为10万年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挪威雪线海拔高度(米)挪威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2 000 1 900 1 800 1 700 1 600 1 500 1 400 1 300 1 200中国中国气温距平变化(℃)+4+3+2+1-3-4 0-1-2 10 000 5 000 4 000 2 000 1 0005000500 1 000 1 500 1 600 1 700 1 800 1 900 1 950公元前 公元后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 000年到公元前1 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二百年来)温度距平(℃)0.6 0.4 0.2 0-0.2-0.4-0.6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年)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2.典例分析

【例1】(2017年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2)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解析】(1)从图中两条曲线位置可知多年冻土层的南界向北移动,反映了近两百年来气候呈变暖的趋势。注意“冰期”与“寒冷期”的含义不同。冰期指的是冰期中冰川活动剧烈的时期;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的相对温暖时期,寒冷期与温暖期是一种气候期。故D正确。

(2)由上题解析可知,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均错。故选A。

【答案】(1)D(2)A

二、类型判断

1.考查内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巴西南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续表

2.典例分析

【例2】下图中数码表示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其中属于典型地中海气候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②符合题意。

【答案】B

三、特点分析

1.考查内容

(1)太阳辐射与气温

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具体如下表所示:

热量带 气温特点 典型气候类型寒带 终年严寒 极地(苔原、冰原)气候亚寒带 冬寒夏凉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太阳辐射制约冬冷夏热(最冷月气温0℃以下)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气温0 ℃~15 ℃) 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气温0 ℃~15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 全年高温(最冷月气温15℃以上)热带雨林、沙漠、季风、草原气候

(2)大气环流与降水

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降水特点 大气环流控制 典型气候类型年雨型 全年多雨,季节均匀常年盛行湿润西风致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季赤道低气压带移来致雨,冬季干燥信风带影响少雨夏季(湿季或雨季)多雨冬季(干季或旱季)少雨夏雨型夏季来自海洋夏季风致雨,冬季来自内陆冬季风少雨三类季风气候冬雨型 冬雨夏干地中海气候冬季湿润西风移来致雨,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燥常年受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少雨型 全年少雨地处内陆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典例分析

【例3】图示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明显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降水量全年均匀

B.①地降水量全年均匀

C.②地降水量冬季较多

D.两地降水量冬季较少

(2)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可能是 ( )

A.湿润的夏季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中纬度西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解析】第(1)题,曲线为各月降水的累积量,斜率较大时降水增加快,对应的时间降水量大;斜率小时,曲线基本呈水平分布,表明对应时间降水量较小。因此,①地冬季降水少,②地夏季降水少。C正确。第(2)题,由于两地处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结合降水季节分配特征,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1)C (2)A

四、影响因素

1.考查内容

(1)气温的影响因素

因素 表现 两地气温差异分析判断方法纬度位置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射能少(多)海陆位置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温度季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均匀);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温度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地形地势高(低),气温低(高);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形封闭不易散热)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③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④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洋流 寒(暖)流,气温低(高)

(2)降水的影响因素

因素 表现 两地降水差异分析判断方法大气环流气流上升易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风向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而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易降水,如夏季风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洋流 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大降水①首先是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背风坡)的影响③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

2.典例分析

【例4】关于图示中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可能位于亚马孙平原

B.乙地可能位于巴西高原

C.甲地热带雨林广布

D.乙地河流汛期较甲地短

【解析】乙地气候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雨季较短;甲地气候降水集中在11月—次年5月,雨季较长,说明乙地河流汛期较甲地短,故D项正确气温,甲地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气温凉爽,地处热带,应为地形隆起区,植被以草原为主,可能地处东非高原,结合温度曲线,乙地应位于北半球,故A,B,C错误。

【答案】D

【例5】下图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地成为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因素

B.大气环流

C.洋流因素

D.海陆分布

(2)②地与③地气候类型相同,但面积相差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因素

B.大气环流

C.洋流因素

D.海陆分布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第(1)题,据图可知,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因此,属于大气环流因素。第(2)题,据图可知,②和③地均为地中海气候,其主要分布南北纬在30°~40°的大陆西岸,但30°S以南几乎没有陆地分布,因此,③地面积狭小。

【答案】(1)B(2)D

浙江省台州市院桥中学)

猜你喜欢
甲地环流两地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一种风电变流器并联环流抑制方法
谜底大揭秘
南太平洋环流区底层水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