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下降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2017-12-18 01:55齐美东戎梦军
创新 2017年6期
关键词:适龄出生率高教

■ 齐美东 戎梦军 田 蕾

人口出生率下降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 齐美东 戎梦军 田 蕾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但受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的影响,我国适龄高教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势必会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对1990—2034年我国适龄高教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适龄高教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虽然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缩减、生源竞争加剧、财务危机、资源浪费等问题,但反之也发挥了缓解教育资源不足、推动高等教育转型、提升教育质量等一系列积极作用。为应对由此带来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要从加快转型、创新方式、保持特色等方面深化改革,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出生率;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既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也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人才质量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人口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人口出生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且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内难以改变,这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力图剖析适龄高教人口数量减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提出高等教育缓解这种不利影响而应采取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才培养能力及创新潜力的重要尺度,我国也将办好高等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目标。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提质转型的重要时期,但受到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响,适龄高教人口数量持续走低,使得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近年来,学界也十分重视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主要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的研究。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出发,任栋、李萍(2015)认为由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引起居民生育观念发生转变,致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并进一步引发劳动力不足、老龄化等社会问题[1]。陈淑云、彭银(2016)则认为住房成本、教育成本与养老成本的攀升削弱了居民生育意愿,使人口出生率不断走低[2]。王雅丽(2015)、张正云(2016)均指出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主要原因,因此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势在必行[3,4]。王会宗、张凤兵(2016)与郑秉文(2016)提出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结构已呈现出“高龄少子”的特征,“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有益于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5,6]。不过,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促进人口结构相对有所优化,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7]。

关于出生率下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效应的研究。郭晨阳、杨卫军(2009)与谢杰(2010)认为人口出生率下降将引发我国高等教育生源不足,教学资源过剩,但通过预测发现,适龄高教人口会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人口出生率下降对高等院校的整体生存情况不会产生较大影响[8,9]。李硕豪、李文平(2013)基于未来适龄人口的变化和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建立滚动回归模型,预计2013—2030年高等教育规模年均增长率在1.76%内,2027年前后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阶段,203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达60%[10]。龙琼、张谨帆等人(2014)认为我国已处于“后人口红利”阶段,受此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滞胀期”[11]。张军凤(2014)指出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与人口流动性增强使得高等教育正面临布局不合理、生源紧张、盲目扩招三大问题[12]。魏晓艳(2015)认为,适龄人口影响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生源、录取率和毛入学率,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将面临多元化、终身化、重视质量以及竞争加剧的转变[13]。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刘振天(2014)与毕宪顺(2014)等人均提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回归其自身属性的必然选择[14,15]。王男星 (2014) 与梁彦(2016)等人均指出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十分注重质量的提升,但受到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区域间高等教育质量显著不均衡,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而言十分薄弱[16,17]。马廷奇(2015)、陈先哲(2016)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提升质量、增速放缓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18,19]。

关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建议的研究。陈伟、顾昕(2010)提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制度体系与之相配合,未来要加快实现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推进普通高校内部管理与招生体制改革,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化[20]。胡瑞文(2014)、别敦荣和王严淞(2016)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加快转型发展,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设置更具有科学性的专业类别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广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模式[21,22]。刘晓亮(2015)提出我国地方高校要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培养体系,走国际化的发展之路以提升自身的学科竞争力和专业竞争力[23]。蒋华林(2015)基于地方政府这一全新角度,创新性地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高校自主办学地位,完善政府行政体制与治理体系,实现政校分开[24]。熊燕、李化树(2016)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薄弱的现实为依据,提出要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加强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进一步缩小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之间差距等相关政策建议[25]。姜朝晖(2016)认为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原理相似,因此完全可以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运用于高等教育发展中,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改善效益、创新发展这四个方面入手,引领高等教育顺应时代潮流[26]。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深入,但目前大多数学术成果仅仅关注人口出生率下降对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而忽视了这一趋势给高等教育提供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国适龄高教人口在未来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进而从正负两个角度剖析人口出生率下降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人口出生率下降背景下中国适龄高教人口概况

20世纪70年代,为有效控制人口高增长的势头,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受此影响,我国人口增速明显放缓,新生人口数量减少,通过传递效应引发适龄高教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一)中国人口出生率变动状况

我国自1962年起,连续多年处于人口高增长状态。为扭转这一趋势,我国于1971年开始实行全面计划生育,此后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随着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陆续推行和完善,我国人口出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显示,自1970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除个别年份略有上涨,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70年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出生率由33.59‰降至11.90‰,年均减少0.54‰。

图1 1949—2016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受自然灾害影响,1959—1961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但此后的1962—1970年是我国人口高出生、高增长时期。1971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有效地减缓了中国人口爆发性高增长的趋势。尤其是1994—2003年,人口出生率在9年里年均下降0.59‰,直接导致适龄人口将在2012—2021年急剧减少。2003—201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较为稳定,始终维持在12.10‰左右,年均下降率约为0.07‰。近年来,随着政府逐步放宽生育政策,2011—2014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开始缓慢回升。但在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由2014年的12.37‰降为12.07‰,当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05[27],即使假设漏报率达到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也不到1.2[28],不仅接近全球最低水平,也远低于必要的人口更替生育率水平。2016年在“全面二孩”的政策刺激下,人口出生率虽略有回升,但仍不及预期。中国低生育率趋势难以逆转,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坍塌。

(二)人口出生率下降致使适龄高教人口规模降低

由于教育具有连续性,因此不断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对各层次教育的影响逐级传递,最终将引起适龄高教人口数随之减少。为验证这一猜想,有必要以当前新生人口数为基数,对未来适龄高教人口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高中生接受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年龄一般为18~22岁。按照人口预测学的理论,分别倒推18~22年,当年的新生人口总数即为目前的适龄高教人口数[29]。假设不考虑新生人口的死亡和迁移等情况,以1968—2016年新生人口数为基础,即得到1990—2034年的适龄高教人口数,其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1990—2034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入学人口数

图2直观展现了我国适龄高教人口的波浪式变化,总体而言,1990—1998年由于全面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人口基数下降从而导致适龄高教人口数量减少,1998—2008年是我国适龄高教人口数量连续上升的时期,2008年达到波峰后一直持续下降,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波谷,自2026年开始将缓慢回升,但与1990年相比仍减少近一半的数量。

另外,依据笔者《“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冲击与趋势探讨》[7]一文的预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使中国人口出生率在政策实行后约五年内上升,由政策不变的12‰出生率上升到15‰左右。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观念等原因,2020年后出生率仍呈现规律性下降趋势,平均每年降幅约为0.14‰,2021年出生率为 14.54‰,2050年降至11.29‰。从长远来看,全面二孩政策会促进人口结构相对优化,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适龄高教人口减少的趋势。因此,我国适龄高教人口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各级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以适龄人口作为主要依据,因此适龄高教人口下降给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生源、资源等均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适龄人口下降缓解了近年来各高校因扩大招生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实现转型升级。据此,本部分将从挑战和机遇两个角度来剖析适龄人口减少对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效应。

(一)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

1.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导致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下降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总规模是指高等教育在某区域的总体容量,主要表现为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截至2015年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7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30],但高等教育规模萎缩的趋势却难以改变。

为了验证适龄人口数与高等教育总规模之间的关系,需要构建模型并进行检验分析。利用Eviews软件,选取1990—2016年的适龄高教人口数(x)以及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y)这两个时间序列,如表1所示。

表1 1990—2015年我国适龄高教人口数与高等教育总规模 (单位:万人)

首先,为验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2所示。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一次差分后,x和y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即为一阶单整,记为d(1)。

其次,由于x和y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以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以验证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如下:y=α+βx+ε,方程截距项和斜率的估计值及其检验如表3所示。

表3 带有截距项的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及其显著性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截距项的显著不为零的假设不成立,为更好地对回归函数拟合,在原模型中去除截距项之后重新建立模型如下:y=βx+ε,方程斜率的估计值及其检验如表4所示。

表4 不带有截距项的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及其显著性检验

再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Dickey-Fuller检验法,如表5所示。

表5 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残差的ADF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x和y两个时间序列之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

最后,对x和y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以验证二者之间是否相互引起。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序列平稳,因此需要对HFGDPR与F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如表6所示。

表6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适龄高教人口数(x)的变动是引起高等教育总规模(y)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由表4的参数结果可知,高等教育总规模与适龄人口数正相关。最终得出结论:适龄高教人口的减少将导致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下降。

2.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第一,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对教育结构整体的影响。适龄人口减少对高等教育结构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结构变化趋势上。表7显示了2000—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构成情况。

表7 2000—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体结构

如表7所示,本科院校在校生比例在2000—2016年整体保持在45%左右的稳定水平,由此可见适龄人口减少并未对本科院校造成较大影响;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比例在15年间从10.74%上升至28.87%,但于2009—2016年一路走低,说明适龄人口下降对其产生的影响在近年来才开始逐步显现;在校硕士生、博士生比例没有太大提升,仅占极少一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比例减少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37.63%下降至2016年的16.85%。由此可见,适龄人口减少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大。据此,适龄人口减少导致各类高等教育之间发展不协调,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失衡。

第二,适龄高教人口减少限制师范类专业发展。随着适龄人口的逐年下降,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从教愿望将进一步受到限制。据统计,2012—2014年全国普通本科师范专业招生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已由367421人减少至350128人,师范类专业的发展不容乐观①2012年数据参见普通本科分学科学生数,2013年8月30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7567/201308/t20130830_156602.html;2014年数据参见普通本科分学科学生数,2015年7月20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qg/201509/t20150907_205919.html。。

第三,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相较于高教适龄人数的逐年减少,我国高等教育教职工数呈现出相反的上涨趋势。表8显示了2000—2016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职工数的变化情况。

表8 2000—2016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职工数

如表8所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职工数在2001—2016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16年教职工数超过2000年的两倍。但是在适龄人口减少引起高等教育规模缩小的环境下,教职工数量必然相对过剩。那么,如何安置多余的在编人员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难题,解决不好极有可能会引发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人员过剩,高校必然要控制引入新生教师力量,这将导致老教师比例相对增加,进而引起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协调。

3.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引发生源竞争

恢复高考40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有两个阶段下降明显。如图3所示,第一阶段发生于1978—1982年,由于恢复高考后带来的爆发式增长热情衰退,导致高考报名人数在此期间快速减少,自然回落逐渐恢复常态。第二阶段出现在2008年,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引起人口出生率下降,这种影响于此后的十几年内在各级教育之间逐层传递,最终使得高考人数于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50万后开始下降,2014年才略有回升。

图3 1977—2016年全国高考生源及录取情况

图3还显示,尽管高等教育生源数量明显下降,但高校的录取人数却在逐年攀升,这种招生供求关系的失衡直接引发激烈的“生源争夺战”,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若不采取措施及时控制,预计未来不仅“985”“211”等重点院校为争夺优秀生源而展开生源大战,其他院校也会为生存竞争而参与其中[31]。但目前,中国高校之间普遍采取比拼录取优惠政策的方式抢夺生源,这种计划录取制度之下的“抢生源”并非良性竞争,难以引导高校把功夫下在提升教育质量、教育服务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的生源竞争,最终结果只会拉大学校间的差距,难以形成层次合理、各有专攻的高校分布格局。

4.适龄高教人口减少潜藏高校财务危机

就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财政拨款与学生数目直接相关,适龄人口减少引发的生源竞争导致处于劣势的高等院校出现招生困难。对于此类院校而言,由于竞争力较弱而难以获得财政支持,学生学费成为其主要经费来源,生源便是维系其生存的主要途径,招生难导致这些院校收入大幅下降。缺乏充足财源的后果是严重的财政赤字与难以消除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触发高校财务危机[32]。

此外,伴随适龄人口下降,一些高校为争夺生源进行盲目扩招,造成生均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设施不足,导致高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各项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成为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为了筹措建设所需资金,高校只好采取贷款方式,尽管这种做法可以暂时缓解扩招带来的压力,但许多高校却因无力偿还贷款额而陷入更为严重的财务危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2007年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各高校几乎都存在贷款,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33],截至2011年,这一数据已上升至3500亿元[34]。巨额债务压力让部分高校负重前行,发展步履维艰,财务危机进一步引致生存危机。

5.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导致高校资源浪费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由专科升为本科,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校园面积超千亩,在校生高达万人的庞大规模。无形之中,“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足够生源”这一办学“潜规则”也悄然形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院校将大量资金用于增设学校软硬件设施:一方面通过购置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用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这种环境下,一旦适龄人口减少,生源减少,学校的固定资产与教职人员等教学资源都会出现相对剩余,高教资源闲置和浪费问题就会凸显[35]。

不仅如此,由于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均自成一体,在生源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院校相互暗自比较,大多数不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享实验室、大型科研、教学设施以及师资等各种资源。如此一来,高校资源浪费现象愈演愈烈。

(二)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

1.适龄高教人口减少缓解高等教育资源数量及结构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

首先,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约为6713.1亿元,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71%[36],这一数据不仅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0.74%的平均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0.82%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距[37]。

其次,在高校教师资源方面。表9显示了2000—2015年我国普通高校师资力量变化情况。

表9 2000—2016年我国普通高等师资力量变化情况

如表9所示,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7.5∶1左右,2002年甚至高达19∶1,而国际标准比例仅为14.00∶1。此外,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教职工与专任教师之间的比值不断加大,已由2000年的1∶0.46扩大到2016年的1∶0.67,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平均教职工与专任教师的比值为1∶1[38]。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难以与高校在校生规模相匹配。

再次,在高校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已由2000年的5289人上升至2015年的10197人,增加了约90%[39],但在此期间,高等学校的校舍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增长速度却无法与之相适应,校均规模增长的同时,人均基础设施占有量却在下降。

但是,随着适龄高教人口减少,高等教育对资源的要求也将逐步降低,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设施不足等压力得以释放,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会出现显著的变化,有利于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构性调整,为教育发展提供机遇。

2.适龄高教人口减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扩招大门,入学率迅速升高,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严重的质量危机与扩招的日渐深入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育人理念,更多地呈现出选拔属性。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高等学校仅以分数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关注教育过程,不重视培养质量,远远没有领会与践行高等教育普及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在普及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不仅具有选拔性,而且更具有育人性,学子们应更好地完成精英教育的学业标准。一般认为,毛入学率,即同一年度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占适龄人口总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则认为进入到普及化阶段。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与50%的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40]。但随着我国适龄高教人口数的减少,毛入学率将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

3.适龄高教人口减少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创造契机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一直沿用外延式发展,尽管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帮助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然而,这种一味地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方式并不能成为常态。不仅如此,随着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高校不再具有竞争力,外延式发展已经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存环境,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由此可见,适龄高教人口的减少传递出两个信号:首先,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逐步减缓,其发展方式向内涵式转型已成大势所趋;其次,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再依赖传统管理模式,只有加快转型才能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适龄人口下降引发的生源危机也是教育改革转型的难得契机。

4.适龄高教人口减少利于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适龄人口减少改变了高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来吸引生源的惯性思维,促使高校认识到在生源竞争中只有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增强自身吸引力。首先,适龄人口减少加快了高等学校的学科调整步伐,高校将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留有生命力的学科,取消或合并弱势学科;其次,适龄人口减少使得高校在引入新生师资力量时,更加注重教职人员的学历和素质,促使高校现有教师队伍的优化调整;最后,适龄人口下降使得高等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专一性,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适龄高教人口减少,节省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经费投资效率,使现有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并促使高校转变教育投资方向,从扩大教育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转变,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运用到素质教育落实中,促进高校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适龄高教人口的减少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推动高等教育实现由“量”向“质”的跨越,使得高校从忙于扩招和经营的疲惫中冷静下来加以反思,重建严格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保障体系。

5.适龄高教人口减少激发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大多数高校对创新与探索的力度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多数高等院校教学模式如出一辙。高校教育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学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特色发展,但对特色的思考与实践还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层次,无法与高校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也无法将特色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价值导向,进而形成富有本校内质的特色化发展策略。

适龄人口下降引发的生源竞争,促使高校抛开传统固化的发展模式,在竞争中不断打造自身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这一改变体现为:一方面,高校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通过教学模式和管理水平的革新,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各高校按照地域、发展目标、招收学生类型的差异来安排教学任务,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压力。

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对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提质转型的关键转折点,如何解决人口出生率下降给高等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把握这一趋势带来的有利机遇,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积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为核心的是教育改革,其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院校要将改革创新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动力,将提升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为此,高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改革和创新渗透到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41],把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实践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优质人才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制订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应在办学规模、效益与教学质量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本着由“量”到“质”的内涵式发展原则:提升高校综合管理素质,以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各工作环节的重点;将教育资源配置向教学环节集中,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教学资源流动性;以育人为本,优化师资队伍,完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科学的育人激励机制。

(二)高校合理定位,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高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是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方式、办学思路、管理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术研究方向的总和。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立校特色化,兴学特色化,改革特色化。

立校特色化,是指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大环境下,将特色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战略,充分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标准,建构起符合我国当前国情,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宽领域、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42]。兴学特色化,是指以特色化为突破口,考察自身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相比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挖掘现有力量或引进资源、增加投入,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提升特色化建设水平,吸取国内外一流经验,打造精品高校,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改革特色化,就是将特色化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战略。本着抓重点、放亮点、创特色的原则,从国家建设和社会人才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人、财、物力建设和发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项目,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把品牌做强、做特,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

(三)主动开放国内招生,多途径缓解高校生源危机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基本为传统意义上的招生,即高校在高中毕业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中择优录取,因此,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适龄人口减少会对我国高等院校的生源产生较大影响。为减少人口出生率下降对高校生源的冲击,可打破传统的招生壁垒,制订一系列扩展生源的计划。

一方面,放开异地高考,降低异地参考门槛。只有让学生和家长掌握更多主动权,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绕过户籍的限制,使生源不再受地区阻拦,才能适应目前我国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源危机。另一方面,建立起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学习体系。建立终身学习制,突破年龄限制,鼓励已参加工作的人再重返高校进修学习;增加招收非全日制学生的数量,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灵活设置授课时间及授课方式,增加夜校、周末培训班、网上远程教学等形式,尽可能方便在职学生。

(四)扩大吸收国外留学生,预防高等教育资源闲置

适龄人口下降可能会导致高校各项资源过剩,因此高校可以尝试通过扩大海外招收生源,吸收外国留学生的方式来防止高等教育资源闲置[43]。

首先,政府可以与国内各大高校合作,通过举办海外留学博览会来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帮助国内大学赴海外进行招生宣传,开拓生源市场,推动国内大学走向海外,扩大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和范围。其次,为吸引外国留学生来中国深造,政府可以每年出资鼓励高校增设全英语授课课程和对外汉语课程,借此吸引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海外学生来华深造。不仅如此,高校在扩大海外生源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掌握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发展概况,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加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国内高校在与他国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外国大学与其共同开设专业培养课程或设立联合培养大学,如现有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两国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能提升了我国高校国际化水平,发挥了各自的教育优势,同时还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国家友谊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拓宽高校融资渠道,缓解财政压力

当前我国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来源比较单一,数量比较少,造成高校资金短缺,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拓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是当前高校筹集资金的当务之急:应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高校投资和办学主义多元化,如鼓励各个高校联合办学来提高资源的共享性以及通过中外合资办学,利用外资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此外,为获取更多经费,高校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科研能力,集中力量建设优质的科研团队。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在获取企业资金支持以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又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实现合作双方共赢。形成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体系,有助于缓解高校资金短缺的现状,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转型。同时,财政资金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在增加融资渠道的同时,应改变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拨款制度,以独立的第三方绩效评价体系为杠杆,并进一步细化拨款标准,综合考虑服务市场、科研产出、办学质量等因素,通过竞争机制分配科研经费,推动创新。

(六)利用市场机制,适时推动高校重组布局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目前位居世界第一,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需关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因此,必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高校重组布局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不高、高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44]。首先,保证高等院校在招生和办学方面具备一定的自主权,创新招生与人才选拔方式,培养适应市场竞争机制需要的人才。其次,高校要建立起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以及面向市场的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机制,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重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最后,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有利于为高校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统筹政府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抵制不正当竞争,为合理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1]任栋,李萍.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1994—2014 年[J].改革,2015(10):23-31.

[2]陈淑云,彭银.住房支付能力、生育行为与人口年龄结构[J].西北人口,2016(1):1-6.

[3]王雅丽.中国生育政策调整及演变趋势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

[4]张正云.中国生育政策的差异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5]王会宗,张凤兵.“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基于经济稳定增长视角的中国人口最优出生率研究[J].经济问题,2016(3):30-35.

[6]郑秉文.从“高龄少子”到“全面二孩”:人口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人口转变”的国际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4):24-35.

[7]齐美东,戴梦宇,郑焱焱.“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冲击与趋势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9):1-10.

[8]郭晨阳,杨卫军.出生率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J].西北人口,2009(1):72-80.

[9]谢杰.我国人口扰动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51-155.

[10]李硕豪,李文平.2013-2030 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基于适龄人口和经济水平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73-80.

[11]龙琼,张谨帆,周昭明.“后人口红利”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探析——基于高等教育滞胀背景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7-30.

[12]张军凤.我国人口变动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高教管理,2014(5):47-49.

[13]魏晓艳.适龄人口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职教通讯,2015(4):37-45.

[14]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9):1-7.

[15]毕宪顺,张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其战略意义[J].教育研究,2014(11):62-71.

[16]王男星,王纾,孙继红.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J].教育研究,2014(5):28-36.

[17]梁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探析[J].财会学习,2016(11):211.

[18]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

[19]陈先哲.从“超常规”到“新常态”: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6(4):1-8.

[20]陈伟,顾昕.人口政策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18.

[21]胡瑞文,张海水,朱曦.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4(1):74-83.

[22]别敦荣,王严淞.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4):1-8.

[23]刘晓亮.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4]蒋华林.从“条块分割”到“块块分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竞争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25]熊燕,李化树.民办高等教育公平发展探索——公平地位的困境和出路[J].鄂州大学学报,2016(5):78-80.

[26]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3-127.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8]何亚福.中国生育率或将再次下降[N].新京报,2016-12-31.

[29]王世铎.中国出生人口变化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R].2016-04-08.

[31]童乃诚.适龄人口下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2-45.

[32]于璐.我国高校财政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3]范利静,李元兵,赵春风.关于高校负债问题的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5(1):77-79.

[34]郭晓丹.高校贷款风险问题分析及存在问题探讨[J].现代营销,2016(5):138-139.

[35]陈寒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5):33-35.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5-10-13)[2017-08-02]http://www.moe.edu.cn/srcsite/A05/s3040/201510/t20151013_213129.html.

[37]孙玉凤.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38]尚海磊.对高等教育资源浪费根源的制度性分析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1):70-74.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2017-08-02]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40]谈松华,夏鲁惠.适龄人口下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1(9):17-19.

[41]朱音萍.我国人口变动对高等教育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42]卢彩晨.如何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美国与日本之比较[J].教育研究,2010(11):102-106.

[43]胡美芬.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44]朱其现.师范院校重组的追踪决策——构建广西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师范教育的理性思考[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41-43.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s 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Declining Birth Rates in China

Qi Meidong Rong Mengjun Tian Lei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As the birth rate declines,the popul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also drops.This will inevitably exert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Against this backdrop,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school-age pop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34.Although declining of school-age population causes the overall scale-down of higher education,competition for examinees,financial crisis,wast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issues,it also alleviates the pressure from educational resources,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mprov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brings other positive effects.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se effects,we should deepen reform on higher education by speeding up transformation,innovating the mode,mainta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aspects to advance healthy,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Birth Rate;Higher Education;School-age Population;Educational Reform

F062.1

A

1673-8616(2017)06-0079-16

2017-08-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困境与出路:基于人口出生率波动的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研究”(BIA130093)

齐美东,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安徽合肥,230039);戎梦军,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合肥,230039);田蕾,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合肥,230039)。

[责任编辑:杨 彧]

猜你喜欢
适龄出生率高教
红色主题儿童绘本的适龄性研究
给单身者“算命”
No.5 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出生率创新低,都是压力惹的祸吗?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教发展与评估》(双月刊)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2010—2020年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走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