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研究

2017-03-28 16:37高红贵
创新 2017年6期
关键词:供给能源绿色

■ 高红贵 罗 颖

供给侧改革下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研究

■ 高红贵 罗 颖

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发展是开创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的绿色使命与历史任务,是世界发展的新未来、新道路。21世纪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在经济领域内,就是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全面生态化或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路径。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品供给绿色化。供给侧改革应以绿色化为导向来进行,通过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绿色能源基础,提高科技绿色化程度,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供给侧改革;绿色化;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供给侧改革,亦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的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1]。发展绿色经济的任务,就是既要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和谐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形态,又要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最佳统一的绿色经济模式。在深化改革中调整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都朝着生态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扩大绿色产品的供给。目前,我国的供给体系还存在一些缺陷:第一,粗放型生产已成惯例,高端产品明显不足;第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第三,企业绿色意识薄弱,“绿色供给”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以绿色化为导向进行供给侧改革,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扩大绿色供给,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一、以绿色化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包含着环保、低碳、高效、和谐的含义。“化”意指改变、革新、发展、教化。“绿色化”就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双重改变,是制度建设和价值共识的彼此推进。“绿色化”这个词并非凭空制造出来的概念。早在1949年,《人民日报》就有一篇关于介绍苏联“绿色化”的文章,文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植树造林、绿化”;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个词则开始被用在食品、生态农业等领域,表示有机、无公害等概念;再后来,这个词开始被用在建筑、化工、制造业、工程管理等领域,环保、生态友好的理念开始融入这些领域。“绿色化”本质上要求提高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化程度。“绿色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一个抓手。绿色化不只是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供给侧改革与绿色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提高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创造人们优美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着力突出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加强绿色供给的角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绿色发展为供给侧改革增添动力。由此,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要以绿色化为导向。

以绿色化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着眼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提高,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生态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学表述,它本质要求强调自然界是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基础,生存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绿色化改革,就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和产品、服务供给都要以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倡导生产绿色、供给绿色、消费绿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2]。二是生态经济优先发展。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学强调的生态合理性优先原则。其核心是建立生态优先型经济,即以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对工业文明及其黑色经济形态的批判、否定和扬弃,是在此基础上的生态变革和绿色创新,既要形成生态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形态,又要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三是生产清洁。供给侧绿色改革,就是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调零排放或排放减量,要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实施清洁化;要求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全过程对人体和生态无害化;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供更多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的绿色产品。四是协调发展。协调不等于均等,也不等于同步。协调的着力点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关键在于成果共享。五是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绿色化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强调提供环境友好的公共资源、环境和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修复,提高生态安全,划定生态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扩大生态空间,提供更多的有益于人体生态健康的绿色产品。

二、绿色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绿色发展(包括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写入党代会报告,使绿色发展成为具有普遍合法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绿色表达,它是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3]。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是在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4]。简而言之,传统发展模式是没有前途的、不可持续的,新的绿色发展机遇已经出现并蓬勃发展。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对“绿色发展”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绿色发展能使社会经济发展摆脱对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和高污染(“三高”)的依赖,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它将会带来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改变[5]。绿色发展是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绿色没有发展不叫绿色发展,同样只有发展没有绿色也不叫绿色发展。绿色可以用“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来表示,发展可以用“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来表示。

因此,我们不能用工业文明的思维框架来思考绿色经济发展,也不能用环境经济学思维框架来思考绿色经济发展,必须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经济学发展的思维来考虑绿色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思维来思考绿色经济发展。刘思华先生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与实践指向,把绿色发展表述为:“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有益于自然生态健康和人体生态健康为终极目的,以绿色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全过程的全面生态化为基本路径,旨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实现代价最小、成效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6]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领域,绿色发展转型是供给侧重要的改革任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绿色发展,必须致力于服务社会经济供给侧的优化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于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着重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有弹性的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供给侧改革的政府一体化管理服务体制和政府考核机制;通过市场中的信息披露机制、声誉机制、公众监督机制等加强与资本等其他要素的结合,如发展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等制度,来确保市场经济沿着绿色轨道发展;通过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确保供给侧在全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化,加快建设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制定严格的绿色产品标准,依据政策形成合理的易被消费者接受的绿色产品价格,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机制和评估标准,满足即将兴起的全球绿色消费需求;实施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环境责任制度,提高事中事后环境监管水平。只有切实推行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走出生态环境恶化的泥沼,重新找回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7]。

三、供给侧改革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逻辑思路

绿色发展的经济学诠释,就是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内在统一的绿色经济发展。21世纪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在经济领域内就是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快速成长为工业文明经济大国,这是世所罕见的。然而,它所付出的自然生态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目前中国生态足迹不断增加,生态赤字日益扩大,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为短缺的生活要素、生产要素及生存发展要素。这就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是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补生态短板,坚持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推动能源生产革命,增加有效供给和绿色供给。

(一)坚持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增加绿色供给

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把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系统,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科技、文教综合的协调发展,以构建一个适应自然生态持续性发展、经济持续性发展、社会持续性发展的全面优化、统筹、协调、健康的经济发展战略框架,谋求经济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人与人全面协调发展,建立起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关系。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通过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使生态环境从“生态赤字”走向“生态盈余”的战略

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优先选择战略。它区别于过去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那种拼生态、耗资源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在传统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名义上是通过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达到了所谓资源合理配置,实际上是通过扭曲生态资源价格,以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来实现工业化。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以致现代化的发展,给人类造成了两个极其严重的恶果:一是自然资源耗竭与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这种工业化模式是一种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使生态资本存量不断减少以致“生态赤字”日益严重,不能维持未来经济的发展,因而是一条无法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经济发展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兼顾,生态经济优先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实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就是把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两者不断深化和完善。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就是要求人们把市场法则转移到生态法则的轨道上来,自觉地协调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放在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

当今中国的客观现实还是一个加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刚走过发达国家100多年所走过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成为以工业文明为主导形态的工业大国。因此,我们必须也应当摆脱与摒弃过去所走过的工业文明高碳、高熵、高代价的黑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通过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保持生态资本非减性并有所增值,使生态赤字逐渐减少,促使人与自然关系趋向缓和,从而使人类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或“生态盈余”。

2.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重视生态需要、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战略

社会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满足的人类需要,不仅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同时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即作为自然的人对生态环境系统产品的需求。没有生态需要的人类需要是不完整的,没有满足生态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是不完整的;只有物质需要、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的结合,才能构成现代人类全面发展的消费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过去我们定义产品是从市场的角度,现在我们必须从生态的角度来定义产品,也就是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再破坏生态[8]。关于什么是生态产品,现在没有权威和统一的定义,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的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①参见《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 5月 25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25/c64094-21611332.html。

当前,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着力点在于要重视生态修复,让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由于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各种利益,总体上是公共所有或公共享有的,因此,生态产品一般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为此,政府是生态产品的主要制造者和提供者,同时,政府也要为生态产品的私人提供者提供制度激励。比如制定实施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等政策,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等。

因此,实施绿色经济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人类生态需要的观点,牢固确立生态需要是现代人类最基本需要的观点,用绿色农业产品、绿色工业产品、绿色旅游产品及绿色公共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现代人类的绿色消费需要。

(二)推动能源生产革命扩大绿色供给

绿色能源是环境保护和良好生态系统的象征和代名词。绿色能源既是解决环保和能源的危机,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最好切入点和新的增长点。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绿色能源作支撑,绿色能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世界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都在反思能源发展策略并采取应对措施,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主要有开源和节流两种策略思路。

供给侧改革必须注重推动能源革命,也就是“能源生产革命”,主要是指能源形态的变更以及人类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的重大突破。能源消费是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与居民生活消费等部门消耗的各种能源、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五点要求,“第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第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第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第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第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①参见《习近平: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载新华网,2014年6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13/c_1111139161.htm。能源革命的关键在于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大力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例。从供给端来看,能源必须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变。

能源技术创新是能源革命的基础支撑和动力源泉。中国要走出一条新型的能源发展道路,构建起高效、绿色、安全的能源系统,不仅需要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智能能源技术,需要非常规油气技术和核电技术,还需要传统的节能技术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能源技术创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能源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特别是提高技术标准、制定鼓励性政策等方面。为了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一是立足中国的国情,把握能源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和领域,依托重大工程,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为抓手,力争突破页岩油气、深海油气、可燃冰、新一代核电灯能源领域的一批关键性技术;同时加强国内能源创新体系和能源装备工业体系建设,推动能源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并以能源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建设为纽带,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转化,抢占绿色能源技术的制高点。二是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拓宽视野,积极吸收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大电网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在国内应用;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能源资源,不断优化我国能源结构[9]。优化能源结构的路径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

能源体制变革是能源革命的保证。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需要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落后的体制机制会阻碍技术创新。我国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面临着复杂的情况,对能源领域该不该市场化、哪些领域该市场化、如何市场化和打破垄断争论不休,相应监督管理机制的转型难以推进。因此,能源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是: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真正做到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变和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实现从“功能泛化的传统能源管理体系”向着“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的转变;[10]第二,还原能源的产品属性,为市场在能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建立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促进绿色能源的使用。

[1]刘思华.绿色经济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6.

[2]高红贵.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98-99.

[3]刘思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1(5):67-70.

[4]林智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发展[N].经济日报,2016-05-26.

[5]杨良敏,姜巍.中国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2(8):44-48.

[6]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78.

[7]李志青.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绿色发展[N].中国环境报,2015-12-23.

[8]高红贵.为美丽中国创设制度基石[N].湖北日报,2012-12-12.

[9]黄晓勇.新常态下能源革命蓄势待发[N].人民日报,2015-05-06.

[10]周志霞.能源改革何以步履维艰——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宣晓伟[J].中国石油石化,2015(9):38-42.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Gao HongguiLuo Ying

Pursuing green economy and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re the green mission and historical task for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new future and path for global development.In the 21st century,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full ecologicalization and greeniza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c path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he important approach to achieving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Its purpose is to push forward structural adjustment by reforming and to promote an eco-friendly product supply.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orientation to greenization,by pursuing a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building green energy base,improving an eco-bas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xpand the green product supply so that we can embark on a path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Greenization;Path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F120.3

A

1673-8616(2017)06-0026-08

2017-08-03

国家社科基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制度机制研究”(13BJL088)

高红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师范大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黄石,435000);罗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3)。

[责任编辑:丁浩芮]

猜你喜欢
供给能源绿色
绿色低碳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