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论语》教学初探

2017-12-18 22:31彭建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论语

摘要:儒家经典《论语》不仅是一部传世的不朽之作,更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人生导向之作。面对当前社会的诸多复杂现象,教师在高中阶段讲读《论语》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生活教育”理念介入《论语》讲读课堂,教师引领学生解读经典并阐释人生精义,可以照亮他们正在行进的人生之路。

關键词:《论语》;陶行知;生活教育

儒家经典《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在我国思想文化的历史时空中熠熠生辉。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逐渐强大,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迅速扩展至全球。大众媒体也积极倡导“国学”,其中,文化学者傅佩荣、曾仕强、于丹等对《论语》的讲论曾激起全国重读文化经典的巨大热情。

在“国学热”的推动下,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儒家经典《论语》的重视应责无旁贷。即便在应试这种功利的教育生态之下,还是有许多学校编写校本教材时把《论语》作为经典阅读篇章。教师们想尽办法,或集中一段时间讲授,或利用课堂间隙挤出时间讲授,合理安排内容,在夹缝中寻找自由生存的空间。

一、高中《论语》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密切关联

孔子的《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旨在记言,全用口语,通俗浅显,文体形式“一问一答”,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生活的践行性。可以说,《论语》是一部与生命相关、与现实相连的古代版行为守则,是一个圣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理念。因此,笔者以《论语》为范本,以“生活教育”理论介入课堂教学,当可探寻一条可行性之路。

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前5-10分钟内推行了经典文化《论语》的讲读活动。由于经典文化的深厚积淀、巨大魅力以及彰显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适性价值,学生们的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次《论语》讲读活动主要针对高二学生。原因有二:首先,高二阶段是学生青春期转型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给予传统经典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尤为必要;其次,此阶段处于高中教育的过渡性时期,理性思维逐渐发展,学生对于经典价值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当然,从应试的角度看,讲读《论语》有助于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的理解和辨析。

纵观2010年至2017年高考题,对《论语》相关语句的考查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区的语文试题里。比如:浙江卷(2010年问答题、2011年默写、2012年阅读题、2013年填空、2017年默写和材料论述分析)。江苏卷(2012年默写,2016年默写和材料概述分析、2017年默写)。上海卷(2015年默写)、福建卷“文化经典阅读”(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山东卷(2012年默写、2014年默写、2017年默写)、四川卷(2013年断句)、北京卷(2015年阅读理解题)、湖北卷(2015年默写)。

这些数据说明了高考对《论语》价值的重视。虽然分值或多或少,但导向是很明显的。因此,中学语文界对《论语》的经典重读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择取对当下中学生现实生活有积极指导价值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读,并有效地形成共鸣与探究。

二、《论语》相关篇章阐释与“生活教育”理念的契合

首先是对《论语》篇目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出与当前中学生息息相关的语录,再进行片段式的讲解,不贪多,旨在少而精,把问题讲透,尽可能地延展到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大体可以分为“学习篇”“做人篇”“言行篇”“立志篇”。

比如,第一部分可为“学习篇”。可以讲解篇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联系当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应教育学生学习君子的仁爱之心,积极进取,孜孜于学,善学乐学,谦虚求学,不耻下问等等。面对学习、生活的困境时,同学们应懂得安贫乐道,谨守正义。

又如,“做人篇”。在当前社会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符合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虽然新时代对公民品德有新的要求,但是儒家的“仁爱”也不可抛弃,谦谦君子依然是社会所欢迎的对象。那么,可以选择如下篇章进行讲解: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我们要教导学生,谦谦君子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要做事先做人,学会在困顿中坚守高尚的节操,心胸坦荡,以法度处世,重义轻利,做人应文质兼备,学会成人之美。倡导中学生应自觉抵制恶俗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具有现代公民素质的当代中学生。

再如“言行篇”。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沦丧是国人的一块心病,普遍缺乏公信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当代合格公民在言行方面务必要有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辨析能力。对此,可以选择以下篇目: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由此得之,我们教育学生要向古代先贤看齐,要具备仁爱之心,与人交往,坚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拒绝不良的交友方式,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教师也可以作进一步引申,希望女同学们应有窈窕淑女的审美追求,讲文明礼仪,懂得自尊、自重、自爱,培养庄重、高雅的气质和优雅的少女情怀。endprint

当然,《论语》篇章也有对于为人师表者的教诲,比如: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子曰:“不愤不啟,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为教者要因材施教,注重启发诱导,强调身教优于言传,注重人格精神的感化作用等等。

在《论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守从文本中阐释精义。陶行知在《活的教育》里提出教育不仅要活的书籍,更要有活的教法,“活的教育,有属于抽象的,叫做精神上活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论语》讲读也要讲究“活的教育”,从问题出发,引发同学们的讨论,汲取古代先贤做人处世的真谛即“活的精神”,指导他们正在行进的人生道路。

三、关于《论语》教学的几点要求

第一,教师一定要立足文本,慎重对待经典篇章,不做过度阐释,乃至胡乱演绎。这是对文化经典的起码尊重。教师应选择权威性的版本,最好多个版本相互参照,然后进行详细备课。教书育人乃是功德之事,如不慎重对待,你可能会误人子弟。

第二,细读文本,不贪多,重在字字落实,句句到位。对于文意的解读,教师要注意历史性,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不可盲目地批判和继承,要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有它的时代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对此,我们要采取继承与扬弃并举的态度。

第三,对《论语》篇章的选择,教师要有独到的眼光,自觉的创立师本教材,尽量把那些微言大义转化为适合当代中学生亟需的精神食粮。编选要做到与生活相关,与生命相连,有助于中学生行为规范和理想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第四,教师应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还需一定的社会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在联系当下生活的诸多问题进行讲解时,教师要回避不利于中学生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营造具有思想的深度但又不失美丽与干净的课堂环境。

我们选择讲读《论语》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循环阅读和阐释。阅读一部经典既是一个不断进入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整体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锤炼自我精神和心性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一个灵魂不断升华的过程。当下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也是理性思维的转向期,对知识的汲取和生活、人生的期待都集中交织在这个时期。此时,教师引领他们阅读《论语》是一次生活理念的践行,也是一次精神困境的突围。一部伟大的著作可以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与一个伟大灵魂的共舞必然能谱写生命的华章。

作者简介:彭建(1981— ),男,重庆育才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论语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