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种病最适合看脉管病专科门诊

2017-12-20 00:20赵有利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脉管炎坏疽下肢

赵有利

对患者来说,生病了找到合适的门诊就诊非常重要。不但免去了不必要的奔波,而且有助于更好的治疗。比如下肢血管发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老烂腿等等疾病,您知道最适合看哪个科吗?这些病又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的呢?

下肢血管发炎未必都是“脉管炎”

患者十天前双侧下肢小腿发凉、发麻,膝盖周围、小腿肚、脚趾等部位时常出现疼痛,发展到后来,走一段路就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走;膝关节周围的皮肤起了许多像冻伤一样的多形性、不规则的浅斑,正值夏天,摸上去皮肤却是凉凉的。近两天疼痛明显加重,前来就诊。经询问,患者有吸烟史6年,长时间坐着,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缺乏锻炼,饮食不合理,腿易抽筋。做了DSA造影检查后确诊患上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下简称脉管炎)。

许多人对“脉管炎”的认知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下肢血管发炎了就是“脉管炎”。所以,许多自认为是“脉管炎”前来就诊的患者并不是医学上真正的“脉管炎”。而是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机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尤其有些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症状的老年患者类似“脉管炎”,可能得了“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脚趾发凉、怕冷、麻木和感觉异常或间歇性跛行,随着血管阻塞程度的加重,肢体营养障碍,疼痛感越来越剧烈,难以入睡,常常抱膝而卧。患者自己可以触摸趺阳脉(足背动脉)、太溪脉(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随着病变进展,会出现静息痛(不运动也痛),后期营养障碍进一步加重,发展至肢体远端坏疽期:皮肤变黑,肢端溃烂深达筋骨,创面紫黑不鲜,气味难闻,趾节坏死脱落。如果动脉病变位置较高,加之没有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因严重缺血很容易造成足趾甚至是小腿的坏死,截肢的风险也加大。

“脉管炎”患者通过手术改善下肢血供,尽可能挽救肢体。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尤其年迈不适合做手术者可以选择中医药辨证治疗,或者采取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旁路手术、取栓及内膜剥除术,以及大网膜移植、动静脉转流术等传统的手术方式。还可以微创介入的方法治疗,将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置管溶栓等介入技术联合应用收效更好。

腿也会“中风”,早期防治能避免截肢

69岁的沈爷爷身体超重,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病史,一直用药物控制病情。平时爱运动,一次运动时出现了腿疼,甚至走路都出现了跛行,前来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动脉和肠管多少有点像,都是空腔且能运输养料和废物,会发生堵塞。肠管堵了叫肠梗阻,动脉堵了叫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像是“腿中风”“腿梗”吗?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见。是全身动脉硬化病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慢性缺血性疾病。常发生于大中动脉,腹主动脉远侧、髂-股-腘动脉,后期累及腘动脉远侧主干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肢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彩超检查为无创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作为筛查。确诊和拟定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方案,根据需要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

有种腿痒别乱抓,警惕“抓出”老烂腿

瞿师傅患有静脉曲张,且有高血脂,但是这两种病都不是很严重,也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9月初时他觉得皮肤有点干燥瘙痒,于是忍不住多抓了几下,由于使的劲儿比较大,抓破了皮肤,没想到起初不在意的地方竟然渐渐变成了褐色,到医院就诊才知道患上了“老烂腿”!让瞿师傅不解的是,这么小的一个伤口怎么就能诱发这种病呢?

下肢静脉曲张是脉管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这种病一开始时发生在浅静脉,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血管的异常扩张,在皮肤表面迂曲隆起,形成老百姓常说的“蚯蚓腿”。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伴有腿部瘙痒、酸痛、肿胀、乏力和皮肤颜色变深等症状。由于病程发展缓慢,而且一开始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基本没有影响,大多数静脉曲张患者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重视。久而久之,随着损伤加重至深静脉血管,加之春季温暖的气候适宜细菌滋生,一旦皮肤血管出现感染,随之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血栓性静脉炎、淤积性皮炎甚至无法愈合的溃疡,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老烂腿”。

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血液黏稠度增加,更容易在曲张的静脉血管里形成血栓。若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血瘀比较严重,还可能会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致命性的肺栓塞。因此,建议静脉曲张患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脂合并静脉曲张的患者,要注意患处的保护,如果有伤口感染不可大意,应尽早就诊。

糖尿病患者挖“鸡眼”要讲方法

75岁的岳奶奶患糖尿病、高血压20多年,左眼已失明。近一年出现左侧足趾静息痛,双下肢浮肿,主诉因挖脚底部胼胝过深,导致局部破溃不收口,现在左侧足小趾外侧缘皮肤颜色都变黑了,来脉管病科就诊,确诊为糖尿病性足病。

糖尿病性足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所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代谢紊乱,造成肢端缺血、坏死,各种病原菌感染形成足部病變。患肢出现发凉、怕冷、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趾或患足发生溃疡或坏疽。严重者可致残或截肢。中医相当于消渴病性脱疽范畴,可发生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非常难治。建议“糖友”平时要从生活、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合理用药,及时处置。

1.生活调护:每日进行足部检查,重视足趾痛、麻、冷的感觉;戒烟、限酒并做到持之以恒。吸烟可使肢体血管收缩,加重缺血。

2.足部护理:患肢未溃破时,每日用37~38摄氏度温水浸泡,不宜过热,时间不超过15分钟,洗脚后用柔软吸水强的毛巾擦干,并用羊毛脂涂抹;鞋要合脚,袜子要柔软平整、舒适透气,避免挤压影响血供;趾甲不要剪得过短,应与脚趾齐平,不要赤脚走路;如有水疱、皲裂、磨损、甲沟炎、甲癣等要及时妥善处理,鸡眼、胼胝不要过度深挖;保护好患肢,防止外伤挤压;注意足部保暖。正确使用热水袋,水温以50摄氏度左右为宜,并在袋外加护套;早期或恢复期要坚持适当的足部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饮食调护:每日可用赤豆100克,生、熟薏仁各30克,加少量红糖煮汤服食,适合肢冷畏寒者;黄鳝500克活杀,去内脏,洗净,切断,与黄芪共炖煮后吃汤及黄鳝肉,适合用于下肢溃疡,久不收口,体质虚弱者。

4.对症治疗:我院用生肌散、青黛散、丹蝎膏等制剂换药,经局部箍围、熏蒸、艾灸、经鼻熏吸等多种传统外治法治疗,结合现代介入微创方法、早期防治免遭手术截肢之苦,收到良好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脉管炎坏疽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理实一体化说课设计
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修复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