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宝 寄 情
——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赏介(下)

2017-12-23 05:50曹平
收藏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白玉玉器纹饰

□ 曹平

读 宝 寄 情
——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赏介(下)

□ 曹平

唐 白玉人形珮(图18)

唐白玉人形珮,高5、宽2厘米。利用上等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圆雕。人呈站立姿态,戴褐色扁圆帽,圆脸、细眉、瞠目、宽鼻,一副憨态。身着至胯长衫,袖手,双膝并拢。头顶至底足穿通孔,系佩带之用。此器在唐代遗存俏色圆雕玉人形作品中实属稀见。

唐代人形玉雕具有鲜明的写实特点,刻画自然生动。此件玉人,造型简括稳实,形象憨厚朴实,好似一位伫候的仆人,随时听从主人的役使。他耸肩袖手的身姿,更能突出一个被压迫者的神态。玉雕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展现了男仆的屈从与无奈的心情。

宋 白玉双螭纹宜子孙珮(图19)

镂雕带有吉祥词语文字且出廓的玉璧从汉代始现,魏晋以后没有发现,直到宋明清才出现过仿制品。所雕琢的镂空文字,常常是汉代盛行的吉祥语,如现在发现的东汉的文字玉璧,常雕有“宜子孙”、“长宜子孙”、“长乐未央”、“长乐”、“益寿”、“延年”等词语。这些吉祥文字,反映汉代人祈求国泰民安、子孙繁昌的思想。这类吉祥文字璧,在出土和传世品中数量极少,其特点是:集造型、纹饰、文字、浮雕、镂雕、线刻技艺于一身,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这里的白玉双螭纹宜子孙珮,高9.7、宽7.3厘米。白色玉质,纯净温润。透雕兼阴线刻出廓,出廓部分雕童子骑羊,下连透空璧,璧孔上下镂雕篆书“宜子孙”三字,两侧镂雕对称盘曲双螭虎。此璧繁简得当,构图疏朗有致,虽与江苏扬州甘泉老虎墩东汉墓所出的同类玉珮大同,而此件刻线柔秀,风格温婉灵秀。说明此璧系模仿东汉同类器,是一件典型宋代仿古玉。

辽金 白玉迦楼罗形饰(图20)

佛教进入中国后,为传统玉文化输入了新元素。辽金时期内含佛义文化的玉器明显增多,除了继续作玉飞天外,还创造带有佛教内容的玉器,如摩羯鱼,迦楼罗等形象,这些作品成为辽金时代佛教玉器特有品种。

此白玉迦楼罗,高4.3、宽4.3厘米。圆雕兼镂雕人首鸟身像,肩生羽翅,身略前倾,头戴莲花帽,面部丰满圆润,粗眉,眼睛内镶嵌宝石,尖鼻,大嘴,身披飘带,双脚踩祥云,作振翅欲飞状。作品材质纯净,雕琢精致,玉匠分别运用了镂雕、高浮雕、镶嵌等多种工艺技法,把玉迦楼罗琢制惟妙惟肖。

迦楼罗是印度传说中的大鸟。据佛经记载,此鸟翅羽为金色,故称为“金翅鸟”,又称为“妙翅鸟”。在印度传说中,迦楼罗是以龙为食的神鸟。

据文献记载,五代至南宋时,云南西北部地区,经常发生洪水,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灾难,人们认为是凶龙在作怪,于是就用佛教中的金翅鸟做为保护神,来慑服恶龙,消除水患,以求农业丰收,生活康宁。后世,常见到塔顶四角及豪宅大院房脊角上,都置有金翅鸟,可见它会起到驱灾辟邪作用。

辽金 白玉鹘鸟啄天鹅纹带穿(图21)

此白玉鹘鸟啄天鹅纹带穿,玉质呈灰白色。镂雕。长方形,一端有一扁环可悬挂物件,侧端有长方形穿带孔。主体纹饰雕海东青啄天鹅,风格粗放。是一件典型辽金时代玉器作品。所雕的纹饰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北方游牧民族春天纵鹰捕鹅时的场景。

《金史·舆服志》中记载,将有鹘攫天鹅图案的服饰玉称为“春水之饰”,因此,目前学术界将这种纹饰的玉器定名为“春水玉”。

“春水玉”反映的是在“春捺钵”弋猎的情况。每年初春,辽帝行至“春捺钵”,先凿冰取鱼,待河冰开化,天鹅飞至时,放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史载:鹘捕天鹅时,是先使天鹅惊飞,再放鹘追捕,鹘抓住鹅头,迫其降下,再由猎手擒捉。辽金白玉鹘鸟啄天鹅纹带穿,堪称这类题材玉雕的代表作。

金 白玉嘎拉哈(图22)

从金代墓葬出土的玉器看,制作的玉器品种比较丰富,玉器有与宋代风格相近的镂空花鸟珮﹑龟游珮(亦称灵龟福莲珮)﹑玉童子珮等,也有反映本民族生活习俗的“春水玉”﹑“秋山玉”和玉嘎拉哈珮件等。此时,玉匠善于观察生活,把玉器作品雕琢得带有鲜明时代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而且富于生活情趣。

图18 唐 白玉人形珮

图19 宋 白玉双螭纹宜子孙珮

图20 辽金 白玉迦楼罗形饰

图21 辽金 白玉鹘鸟啄天鹅纹带穿

图22 金 白玉嘎拉哈

这件白玉嘎拉哈,属金代独有的装饰品。长4.1、宽3.3厘米,由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嘎拉哈形似羊髌骨,碾磨细腻圆润,上部有一对穿孔,可供穿系佩带。因为羊是北方少数民族供食动物,故嘎拉哈也象征祥瑞。

玉嘎拉哈在金代贵族墓中出土很多,它也是金代贵族儿童使用的一种玩具,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悠闲生活场景。

嘎拉哈系女贞语译言,汉人俗称羊距骨。现在辽宁沈阳新城子区盘古台锡伯族人,还在抓玩嘎拉哈,而且每年还要举行抓嘎拉哈比赛。

明 碧玉螭耳杯(图23)

玉杯(含耳杯)的出现,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明代玉杯雕刻非常精细,有的玉杯一侧或两侧有极为繁复的镂雕装饰作为杯柄(耳),多用花卉枝叶和树枝、树干,还有人物故事等纹饰,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

碧玉双螭耳杯,高10.7、宽16.2厘米。该杯用新疆碧玉制成,器表多墨绿色斑。杯呈直口深腹椭圆形,杯身有镂雕和圆雕三螭,其中一螭攀附口沿,另外两螭附于口沿以作杯的双柄,椭圆圈足,足上有弦纹。此杯造型的特点是:三螭首均伸向杯口,好像要贪婪地吸吮杯中的汤汁、佳酿,十分生动,造型奇特,雕琢精致。玉杯的观赏性有二:其一,双螭做把柄,设计新巧;其二,螭首贴附口沿,好似探饮,动态活现。

玉匠利用镂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技法,把三螭雕琢在杯上或作杯柄,既巧妙,又合理。玉杯形体较大,整体显得颇为敦厚古朴,而细部又琢得精细,具有典型明代工艺特征,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此玉杯可能为皇室用品。

明 黄玉卧兽(图24)

明代时期,玉雕动物的品种及数量大增。在制作的风格上也有精粗之分:宫廷的作品多精工细做;民间的制品则简洁粗率。其品种有家畜类、家禽类如雁、鹰、猴、獾、兔、鱼、象等等。这时还出现了仿古玉雕的蟠螭、龙、凤﹑辟邪等神禽神兽。工艺精致的动物玉雕,着重对纹饰线条细部的刻画,造型准确,风格丰满圆润,多作卧式或蹲式,眼睛多用管钻成型,极为凸起,牙齿外露。民间玉雕动物善用简练的线条,体现动物的形态和特点。

黄玉卧兽,黄绿色玉质,多有浅褐沁。高7.7、宽13厘米。侧首,鼓圈眼,勾连眉,凸鼻,呲牙。四肢和利爪粗劲有力。兽的审美视点为:肉健骨劲,势气逼人,既生动、又夸张;而鼓起的胸脯,与南北朝玉石雕兽特征相似,事过千载,遗风犹存。

清 乾隆款白玉凤螭纹双联盖瓶(图25)

乾隆年间的玉器,除原清宫秘藏大至数十、数千公斤重的玉山,室内陈设观赏玉器,小至玲珑剔透、精巧绝伦的各种珮饰玉外,流散在国内外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的数量可观。乾隆款凤纹螭纹玉瓶,体现了乾隆玉器的一般艺术特点。

玉瓶通高16.3、宽16.7厘米。选用优质新疆和阗白玉雕琢而成,器体抛光极好,呈玻璃光泽。一立凤驮小瓶且与大瓶相连,凤翼丰丽。大小瓶皆作圆雕螭纽盖,直口,瓶身浮雕神态各异的四螭。大瓶为椭圆圈足,其底阴线刻“乾隆年制”篆书款。此器造型新异,材质纯润,纹饰华丽繁缛,造型端庄大方,刻款字体端正文秀。应属宫廷造办处制作,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

玉瓶的纹饰为凤纹螭纹,与一般宫廷作品用龙纹和凤纹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应为古人认为龙生九子,九子中就包括蟠螭。所以,玉瓶上的螭凤纹,也就等于龙凤纹。

清 白玉龙纹兽形彝(图26)

明清时期仍遵循了宋代仿古玉器的遗风,多以商周青铜器为原型,着意仿制形似,常附加繁缛的纹饰,造型亦真亦变,风貌融旧会新,别出心裁。

清白玉龙纹兽形彝,高21.5、宽18.3厘米。玉质白色,质地温润。盖镂雕花形套环钮,兽首张口为流,颔底套一活环,盖、身阴刻兼浅浮雕龙纹、兽面纹,双曲柱并连作柄。四只兽蹄形足。此件造型高雅,玉质优良,纹饰繁美,工艺精湛,应属清朝内廷的御赏宝器。器型本于西周青铜彝(注水器)而有所变易,是一件典型清代仿古玉器。

图23 明 碧玉螭耳杯

图24 明 黄玉卧兽

图25 清 乾隆款白玉凤螭纹双联盖瓶

清 白玉云纹鹰熊纹合卺杯(图27)

白玉云纹鹰熊纹合卺杯,高8.6、宽7.5厘米。玉质纯白,洁净无瑕。两圆筒瓶并连成器,瓶身阴线刻龙纹、卷云纹及如意形纹,其接口处阴刻篆文:“子孙宝之”四字印纹。瓶间一侧镂雕鹰踏熊,另一侧雕兽面纹,熊尾与鹰尾相连做柄,二圈足。造型精美别致,纹饰秀雅稠密,是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玉品。

“合卺”是古时婚礼的一种仪式。《礼记·昏义》(昏同婚)中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孔颖达注云:“以一瓢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酳。”疏:“酳,演也。谓食毕饮酒演安也。”“演”,延及;“安”,安乐。“合卺而酳”,即饭后以合卺杯饮酒,以延及安乐。后来用于这种合饮的酒器亦称为“合卺杯”。《玉篇》:“酳与酌同”。《说文》:“酌,盛酒行觞也。”可谓把盏浅酌以尽欢。制合卺杯,是皇帝或贵族婚礼所用酒器,作两筒相连,象征夫妻同尊卑、以为亲。饰鹰(英,比作女)熊(雄,比喻男)纹,取预兆儿女蕃昌的祥意。

清 大清乾隆仿古款白玉凤纹洁矩(图28)

白玉凤纹洁矩,高8、宽7.2厘米。玉质白色。此器由两方筒相连,方筒底部合有一轴,可向左右各展90度,成为长方体,合拢后又恰如工具“矩形”,两面浅浮雕凤纹,合视为兽面。筒内端外壁阴刻楷书五言律诗“转折成玉轴,展收资段长。底须较尺寸,恰合琢琳琅。阳货那能锲,裴元未足方。量裁设洁矩,吁俊渴无遑。”款:“乾隆戊申仲夏御制”(戊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底阴刻楷书:“大清乾隆仿古”。造型别致严整,工艺娴熟精密。该器在御题诗中以“洁矩”自铭,是目前所存世的唯一珍品。

“洁矩”典出《礼记·大学》。洁,约束;矩,规矩。玉洁矩作二筒以玉轴相连,可展可合,当展至平角时,恰似矩尺形,故名。乾隆皇帝倡导用此礼俗约束和规矩朝廷上下的言行,以图事事顺遂。

清 青玉九螭纹璧(图29)

图26 清 白玉龙纹兽形彝

图27 清 白玉云纹鹰熊纹合卺杯

在清朝,由于乾隆时期非常推崇古制,所以,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祭祀、朝觐、大典活动中经常用玉制的礼器。礼器以璧、圭居多。此时,玉璧的形制主要是模仿古制,纹饰以仿古谷纹和螭纹较多。一般作为礼器使用的玉璧,器体较大,九螭纹璧当属此类。

该璧直径20厘米、孔径7.2厘米。玉质温润,坚韧细腻,少有褐色沁。璧体厚重,璧两面高浮雕共九只形态各异的螭纹,其中一螭穿过璧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九螭体态自然流畅、强健有力,表现了强烈的生命力。如此大型九螭纹玉璧,极为少见,应属清代宫廷作品。

九螭即九龙;因为古代有“龙生九子”(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的传说,“九子”中就包含螭。古代的阴阳文化与数理文化认为,九为阳数之极,明清时期帝王之事务多与“九”有关,《楚辞·九辩》载:“君之门以九重。”从秦始皇时起,龙就尊喻为皇帝,后来的帝王们自比真龙天子。璧字从辟,而“辟”的古义为君王。九螭璧就把龙螭与皇权结合得极其高妙。

清 白玉牛童(图30)

乾隆时期,观赏陈设玉主要有玉山、玉插屏、如意等较大型制品;又有人物、动物,如:八仙、刘海、观音、弥勒、麻姑、寿星、仕女、童子、渔夫、鹿、羊、牛、象等小型陈设玉制品。

清白玉牛童,高14.7、宽15厘米。玉匠利用优质新疆和阗美玉,把牧童骑于牛背,左手擎鸟,右手持笛,神情悠闲的喜悦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并把牛首微仰,作漫步前行状,表现得十分生动,充分体现春天的活力和田园生活气息。

牛是清代工艺品中常见的造型或纹饰。古时习俗在“立春”日要进行迎春仪式,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鞭打春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礼,叫做“打春”或“鞭春”。春牛在迎春仪式中为主角,寓意迎春天,始农事,五谷丰。

清 白玉小香雪山子(图31)

玉山,故名思义,即用玉石采取圆雕技法,雕刻出以山峦为主体造型的陈设观赏用品。玉山又称“山子”,本于古代园林内的假山。《宋史·礼志》:“宴飨,诏辅臣栗于后苑御山子”,可证。

白玉小香雪山子是一件精美难寻的玉山作品。它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南巡所经过几处名胜古迹。玉匠在高10、宽34厘米的玉石上,以圆雕、浮雕法,雕成缩微“小香雪”、“敕题法净寺”等景观。

图28 清 大清乾隆仿古款白玉凤纹洁矩

图29 清 青玉九螭纹璧

“小香雪”位于江苏省无锡梅园浒山之上,因园内遍植梅树而得名。登园内念劬塔,可眺望太湖。因梅园景色亚于“香雪海”,故冠以“小”字。“香雪海”,即江苏省吴县邓慰山。梅花盛开时,美如雪海,故得雅名。“法净寺”原名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风景区群峰之中,是集佛教、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高宗第四次巡游扬州,御笔题写“敕题法净寺”。咸丰三年(1853年),法净寺毁于战乱。同治九年(1870年),盐运使方浚重建法净寺。1980年我国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将“法净寺”复名为“大明寺”。

这件结构完整的玉山,包含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设计巧妙。玉山上的冈峦、山梅、乔松、楼亭、庙宇,小香雪亦美不胜收,引人进入以小观大,由美及真的审美情致

清 白玉山水人物纹笔筒(图32)

该器用上等和阗白玉料琢磨而成。高13、口径14厘米。作者利用中国画的山水、人物的构图为纹饰,追仿其神韵和笔墨情趣的表现手法,展现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活图景。该器纹饰有三个浮雕层次:丛林深处,涓涓溪流,在峻岭之间,出现一座方亭,如一幅秀丽自然景观。画面的背景是傲霜白雪,苍劲挺拔的松林,其上方有一只展翅蝙蝠。而画面的主体是童子手捧灵芝,敬献给策杖的老翁。人物刻画细致,把老者得到长生不老仙药灵芝的喜悦心情和童子祝愿老人长命百岁的意愿,刻画得惟妙惟肖。老人的身后,有只信步觅食的鹿,使纹饰的“福禄寿”的吉祥主体,完整地表现出来了,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图30 清 白玉牛童

图31 清 白玉小香雪山子

笔筒材质温润致密,是极好的和阗羊脂玉。在创作方法上,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借用中国画的构图方法,成功地雕琢出如此精湛的作品,代表了乾隆时期玉器浮雕技法高水平,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清 白玉嘉庆御题诗如意(图33)

图33 清 白玉嘉庆御题诗如意

图32 清 白玉山水人物纹笔筒

如意是象征吉祥的器物,古时分别以玉、骨、角、竹、木、铜、铁等为之。据清万荃《事物异名录》引《稗史类篇》:“如意者,古代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背有痒,手不到,用以抓搔,如人之意”,故名。

在清代,帝王、贵族与上层社会以用如意为时尚,陈设、赏赐、馈赠、进贡、贺寿及婚仪中常见。如意由爪杖使人感觉舒适如意而转变为礼仪性玉品。如意和瓶、戟、磬、牡丹纹饰相组合,则有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内涵。

此玉如意,长44、宽11.6厘米。青白色,玉质温润。灵芝云头雕琢鲶鱼、磬、寿字、万字等吉祥纹饰,柄中部刻描金嘉庆御题诗“嘉质昆冈产,瑶辉蕴宝瑛。坚贞从地结,温润自天成。妙选良工制,吉符如意名。原祁茂百谷,庇荫普滋荣。”款:“嘉庆壬申新正月吉御题”(壬申,嘉庆十七年,1812年);又阴刻篆书“比德”等图章文。此器材质纯润,刻工精致,尤以刻嘉庆御题诗而弥足珍贵。

清 白玉玉兰花(图34)

清代时期玉雕仿生形作品,分为仿动物造型和仿植物造型两大类。仿动物类造型的题材主要有象征祥瑞的龙、凤、麒麟、龟、鹿、象等灵兽与牛、马、羊、鸭、鹅等家畜。仿植物造型主要有松、竹、梅、菊花、玉兰花、石榴等。

白玉玉兰花,高10.7、宽31厘米。玉质白色。玉匠利用娴熟圆雕、浮雕、镂雕技法,把三朵玉兰花和粗壮的枝干雕刻得十分逼真,生机盎然,立体感的效果极强。

玉兰花是名贵花卉,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白光耀眼,观赏性强,深受人喜欢,再加上清香阵阵,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远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种植玉兰,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白兰象征高洁的人格。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玉兰花经玉匠的精心设计,雕琢出一件艺术性极强,装饰韵味很浓的佳品,可谓珍奇异宝。

清 青玉蕃莲纹执壶(图35)

乾隆时期,有着伊斯兰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入贡宫廷。这时清宫玉器作品和民间玉器作品都深受其影响。青玉蕃莲纹执壶,就是具有异国情调的痕都斯坦玉器。

执壶高18、宽12厘米。青玉质地。盖浅浮雕莲瓣纹,盖纽为珊瑚,盖与柄之间作银链相连。叶形曲柄,三角形尖流,下腹肥大,壶周身浅浮雕蕃莲纹,椭圆矮圈足。胎薄近半透明,纹饰华丽、工艺精巧,是典型的痕都斯坦玉器。

图34 清 白玉玉兰花

图35 清 青玉蕃莲纹执壶

痕都斯坦玉器深受弘历皇帝的赞赏。在平定准、回两部,收归新疆版图后,清军将领带着当地贵族使用的碗、盘、壶等玉器呈贡高宗。皇帝看到这批与中国传统玉器风格迥异,爱不释手,精心赏玩,并亲自撰文,考证为“痕都斯坦玉器”。他还下令大力搜觅“痕玉”。看到精品就赋诗作文,前后不下50篇。至此,“痕玉”通过新疆古道源源不断流入清宫内廷。这件蕃莲纹玉执壶可能是当时的遗物。

痕都斯坦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部一带,其所制玉器精秀特绝:莹秀轻薄,质美工巧,光彩夺目,纹饰多样。伊斯兰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东渐中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大度和包容。

自古以来,崇玉、爱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素来把一切事物的美,都归结为玉之美,这些即是传统崇玉文化的主要特色。

品读了“聚赏珍玉”专题陈列部分展品,使您深入地认知了玉器的造型、纹饰、工艺及具文化价值;因为玉品中富涵了精、妙、巧、深、绝与无限的审美意趣;赏玉、品玉、爱玉能使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从而可进一步加深您悠悠的崇玉和爱玉情缘与情怀。

田红玉)

猜你喜欢
白玉玉器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白玉羊首瓜棱形壶
雕漆纹饰的修复
西汉玉器的鉴定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