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著录题跋辨析古代书画
——倪瓒《梧竹秀石图》著录题跋研究

2017-12-23 05:50崔怡
收藏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张雨倪瓒题跋

□ 崔怡

从著录题跋辨析古代书画
——倪瓒《梧竹秀石图》著录题跋研究

□ 崔怡

在绘画上题跋赋诗是文人画家才情的体现,是中国书画奥妙所在,更是后人分析和鉴定绘画作品的辅助依据。在书画中题跋赋诗抄录于著录的,从明代方兴,赵琦美《铁网珊瑚》、朱存理《珊瑚木难》等均记录书画作品的款识、题跋,使书画鉴定增加了新的考证范围。本文以倪瓒《梧竹秀石图》作为对象,旨在梳理绘画作品著录、题跋在研究和鉴定中画中的重要作用。

作品与著录概况

倪瓒(1301~1374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无锡人。元代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新元史》记载其“工诗,善书画。所居清閟阁,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著有《清閟阁集》。①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梧竹秀石图》,纸本墨笔,纵96、横36厘米。画梧桐一棵,疏竹数竿,立石一块。窠木竹石是倪瓒作品中常见题材,收录于《中国绘画全集》中倪瓒作品19幅,其中8幅作品为此题材。

《梧竹秀石图》与倪瓒其他同类作品有很大不同,既无其早期相对细密或设色风貌,也无成熟期逸笔草草的独特风格,是以润笔泼墨画成,目前存世的倪瓒画作中绝无仅有。

此图曾经《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墨缘汇观》等著录,经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庞莱臣等收藏。②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著录名为《倪元镇碧梧翠竹图》,未录题跋,仅对笔墨进行了简单描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名为《倪元镇碧梧翠竹图》,未录题跋,转录了《书画舫》部分内容。清吴升《大观录》著录名为《倪高士高梧翠竹图》,记录了倪瓒自跋以及张雨题跋,并对材料、尺寸、画面内容、笔墨进行了描述。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名为《梧竹秀石图》,详细记录了倪瓒自跋以及张雨题跋,并对材料、尺寸、笔墨、张雨钤印进行了描述。

进入清内府收藏之后,在画中钤盖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定翰”“几暇临池”等诸印,然未收入《石渠宝笈》著录。

著录题跋与流传

《梧竹秀石图》画面共有三段跋文。画面右中有作者自题:“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访王君章高士余因写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并赋诗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入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擈栗紫团团倪瓒。”右上张雨题:“青桐阴下一株石回棹来看□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肯像灯前玩楚腰写此纸附老仆至蒲轩即景书图上雨”。上中乾隆皇帝御题:“梧如遇雨竹遥风石畔相依气味同数百年来传墨戏展观湿润镇潆潆乙卯春月御题。”

《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未见对题跋的详细摘录,比较《大观录》与《墨缘汇观》著录:

1.倪瓒跋文。《大观录》记载“贞居道师时往常熟山中”(图1),《墨缘汇观》记载“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时”与“将”用在此处均可,但二字意思区别较大,一个说的是频次,一个体现未来要发生。从画面字的笔划看,比较明显是“将”字,必是吴升错录?

2.张雨跋文。现存画面缺少“雪”字、“元镇”二字(图2),《大观录》《墨缘汇观》不缺。画面所缺的字是题跋中的关键字,“元镇”二字证明的是倪瓒而非他人之作。倪瓒跋文中“五月溪声入座寒”“窗户暖”“擈栗紫团团”,农历五月相当于公历五月底、六月,这时候的江浙地区虽闻溪声觉冷意,但正值窗户已暖、栗子花开、团团而落,吴升、安岐著录中张雨跋“回棹来看雪未消”,实属小概率事件(查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元末气温较目前低约不到2度)。所缺三字是吴升、安岐著录时有,后来被损?又为何在一幅并无雪景,体现春暖的画面用“雪”字?

3.钤印。《大观录》仅记“句曲外史图书一方”,《墨缘汇观》录有张雨钤印四枚:《句曲外史朱文印》《秦国世家白文印》《贞居白文印》《句曲外史张天雨印》朱文印。画面实际有张雨钤印六枚(图3),未录入两枚为右上角“幻仙”朱文印、右下角“左廉察祭酒”白文印。安岐既已录入张雨四枚印鉴,缘何未记录另两方亦重要的印鉴?另怎会将“崇国世家”记为“秦国世家”?

图1

图2

图3

元刘基撰《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记“……六世祖九成以状元擢第于宋,传四世至逢源,仕宋为奉议郎,通判漳州,逢源生有孙,有孙生雨……”张九成死后封崇国公,谥文忠,故张雨方有“崇国世家”印。③

从倪瓒跋文断句及张雨题跋来看,此图应是倪瓒为张雨画,仲素孝廉赋诗,倪瓒题图上。画中除有未查的“少邨眼福”、肖形印外,④最早可辨的“徐笃孺印”疑为明代徐复祚收藏印⑤(图4),后梁清标、安岐先后递藏,再后入清内府,从清宫散落后经庞莱臣收藏。查《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四种》《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佚目》,均无此画,此图何时何法流出清宫不可查。

笔墨及书法

关于此幅作品笔墨,著录依次为:《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为:“倪元镇碧梧翠竹图笔势苍劲草草而成绝不类其平时细描轻染略施浅色防缀乃知此老胸中无所不有耳”。⑥

《大观录》记载:“淡墨润笔点叶,莽苍超忽,而清阴如覆。竹数茎,长梢偃干,节叶纷披,墨龙箨龙,鲜润欲化。地坡湖石,学北苑深墨皴,极雄厚。此图骨法笔力,纯似叔明。绝无迂翁一点本色,岂叔明竟作床头捉刀人耶。然迂翁书诗款端古,是早年笔,想尔时正机流神旺,有此奇逸之作耳……”。⑦

《墨缘汇观》记载:“作高梧疏竹秀石平坡,苍润淋漓之妙,全以泼墨为之。倪翁竹石中之仅见者,可称神逸。画右自题…按云林书法多宗内景经,此幅书宗率更,画用泼墨,皆变笔也……”。⑧

细读各家著录总结此图笔墨特征:

1.不类其平时、绝无迂翁一点本色、变笔;

2.笔墨特征是苍劲草草、淡墨润笔点叶、泼墨为之、坡石学董源极雄厚、纯似叔明;

3.书法端古是早年笔,不是倪瓒多用的王羲之,宗法欧阳询。从张雨题跋可知,此图创作不晚于1350年张雨卒时,应是倪瓒50之前作品,此幅笔墨确与现存倪瓒此时期作品《水竹居图》《六君子图》等均不同。几个笔墨上的疑问:

1.吴升记“淡墨润笔点叶”,观图可见,竹叶浓淡墨相间,浓墨枯淡墨湿。梧桐墨叶层叠,使用的是大混点,这种点叶法宋元少见,明代董其昌始兴。

2.美术史传最早的泼墨画始于唐代王洽,《宣和画谱》记载:“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王洽无存世作品,唐之后除梁楷等人少见泼墨人物画外,不见此画法,直到明徐渭方创泼墨大写意,并兴盛至今。

3.董源创立中锋披麻皴法,米芾《画史》评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沈括《梦溪笔谈》评董源“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吴升说《梧竹秀石图》坡石学董源、极雄厚,实难匹配。

4.“纯似叔明”一句。按时代推断,吴升提到元代能为倪瓒捉刀之“叔明”,或为与倪瓒交集多,同好道教,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的王蒙?如果是王叔明,此句蹊跷:《铁网珊瑚》记“王蒙字叔明吴兴人号黄鹤山人赵松雪之外孙也素好画得外氏法……”;《清河书画舫》记“……落笔精微,布景超妙,设色古雅,烘锁活泼……”;《画史绘要》记“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董其昌称王蒙“刻画之工,元季当为第一”。此图与王蒙密不透风的笔墨之法绝无类似?也或者另有其人不可查,或吴升所言非元人也未尝。

图4

图5

吴升说此图书法端古,是早年笔。安岐说此图不是倪瓒多用的王羲之法,而是宗法欧阳询。与存世最早的《水竹居图》比较,《水竹居图》中倪瓒书法已现北碑风貌,字体偏扁,上下结构字撇捺占据了大半。《梧竹秀石图》字体瘦长,又兼有个别字扁平,瘦长的字体像是有意拉伸。点划上有相似处,结构章法上确有区别(图5)。

题跋所涉人物

《梧竹秀石图》题跋中所涉主要人物四人,分别为倪瓒、张雨(贞居道师、雨)、王君章高士、仲素孝廉。

张雨,1282~1350年,又名天雨,字伯雨,号贞居子,又号句曲外史,钱塘人。20岁弃家为道士,书法学赵孟頫、李北海,师事虞集,为杨维桢所推重。著有《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⑨

倪瓒在二十六岁前已通过长兄倪文光与张雨相识。从《清閟阁集》《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中记载有相互交往的诗作,到《倪瓒画像》张雨题跋,到《云林先生诗集》中倪瓒记载“杭州有人传余死者贞居怆然……”,再到张雨已羽化、倪瓒72岁时在《题张长史杂诗卷》中提到“贞居道人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以及明清诸多名家记载等均有体现。

然而王君章高士、仲素孝廉又为何人呢?笔者在考证时发现,一是无人详解,二是庸人曲解。如一篇名为《元释日章〈万里长江图〉考》的文章,为了证明释日章和倪瓒、王蒙的关系密切,竟然将《梧竹秀石图》说成是倪瓒为王蒙和释日章所绘,将“王君章高士”解为“王(蒙)君、(日)章高士”,实属述而不考。

笔者查“王君章高士”最有可能是道教重要人物、医学家、养生学家、画家王珪。王珪,约1264~1353年,字君章或君璋或均章,号中阳,道号洞虚子、中阳老人,吴郡(苏州)人,祖籍河南开封。初任辰州路同知,1301年左右辞官退隐常熟虞山中,卒于九十余,著有《泰定养生主论》。⑩

倪瓒、张雨与王珪的关系虽没有明确史书记载,但元代字君璋,称高士,住常熟山中的修道之人唯有王珪符合。明代邓韨《常熟县志》记“王珪字君璋,其先汴人,天禀灵悟,博览载籍,悉契其旨,尤深于凝神养气之术……中岁药室于虞山之间,澄心观道益有所得,其居曰中阳丹房。注道德经撰泰定养生主论……善鼓琴,又工画,布置繁密意趣幽。赵孟頫器重之,号中阳老人,晚辟榖,年九十余而卒……”。

《泰定养生主论》后有明代建安杨易跋“右泰定养生主论一编,予得之藩恭东皋冒公旧书,但称洞虚子、称中阳竟不知作者名氏,比读匏庵吴先生集(吴宽《匏翁家藏集》题海虞钱氏所藏王君章虞山图),始为元之其人王均章之书也。其略云,均章名,自号中阳老人,生元盛时,年未四十。弃官归隐虞山之下。慕丹术,尤邃于医。年余九十而卒……”。相关元史中记载姓王字君璋的还有王玉汝,但其元宪宗壬子(1252年)卒,故最有可能的当属王珪王君璋。

再考仲素孝廉。元代字号为仲素、与倪瓒有渊源的文人,或可确定为缪贞。缪贞,字仲素,自号乌目山樵,世居常熟,官至江浙掾史,后隐居不仕。善八分书、小篆,虞山篆刻创始人之一,收藏家,家建有述古堂。著有《书学明辨》。

明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记“元缪贞,字仲素,好古博识,隐虞山下,吴中闻士皆礼重之,善八分,致道观《虞山福地》篆字,《李烈士碑》隶书其迹也……所著《书学明辨》行世”。明邓韨《常熟志》、清冯桂芬《苏州府志》均记相似内容。

缪贞与倪瓒、张雨的关系可从以下证:杨维桢《题缪生佚写林塘图和倪元镇韵》记载:“常熟缪贞,字仲素,为江浙掾史。次子佚,字叔民,年几冠,读书能画”,可见倪瓒、缪贞之间有往来。通过高启的《青邱高季迪先生诗集》也可知倪瓒、缪贞之交集,诗集中多处记载高启与倪瓒的题诗、赠答,可证倪、高之交,而诗集中高启专门为缪贞作“乌目山樵赞”一首,可见三人具有关联。另缪贞应也是张雨崇拜者,张雨的“外史自赞画像”后有杨维桢跋文一段,怆然缅怀张雨,再后便有“至正壬寅秋八月十有八日,海虞缪贞、吴郡余大亨、昆山顾元臣同观,弟子萧登拜题”题跋。(图6)

余论

通过对著录、题跋、笔墨的分析,《梧竹秀石图》有明清著录及收藏(未对藏印进行分析),所涉人物均存在并有事实联系。但亦有文中例举若干存疑处,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

相信任何书画家在70余年的绘画创作中一定存在变笔之试,我们无法穿越元代与云林居士、句曲外史对证,唯有期待更多倪瓒同类风格作品被发现,或有更多关于题跋、著录证据出现来解答诸上疑问。

图5 古画

容庚所著《倪瓒画之著录极其伪作》,梳理出自明代、含日本在内的“著录倪瓒书画目”93件。文中从题跋内容、时间以及诗作分析出28种作伪方式,虽不尽全实,然而对于书画题跋、诗文内容的考析有一定启发。通过对书画著录、题跋的考证,掌握不同纬度的鉴定方法,对书画鉴定的全面性做更多的补充。

注释:

①元代倪瓒撰。由八世孙珵等于万历中复为汇刊,凡十五卷。后仅存毛晋所刊“十元人集”本。1713年,上海曹培廉重为编定,校勘并进行了增补。

②查画中印鉴共24枚,张雨“幻仙”“句曲外史”“崇国世家”“贞居”“句曲外史张天雨印”“左廉察祭酒”;梁清标“苍岩”“蕉林居士”“珍秘”“子孙保之”;安岐“安仪周家收藏”;青龙内府“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定翰”“几暇临池”、庞莱臣印“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虚斋至精之品”“元济恭藏”;疑似徐复祚“徐笃孺印”;不查“少邨眼福”;不明花印。

③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青田县(今浙江温州)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张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号无垢,祖籍开封,后迁海宁盐官(今浙江海宁)。南宋官员、理学家。1132年高宗亲选状元。著有《横浦集》二十卷。

④此花印还见于2016保利春拍吴镇《野竹图》,疑为元代花印。

⑤徐复祚,1560-约1629年,原名笃儒,字阳初,后改讷川,别署阳初子、三家村老。江苏常熟人。博学工文,尤擅长词曲。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吴中三张张凤翼之婿。

⑥《清河书画舫》卷七上,《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

⑦《大观录》卷十七。

⑧《墨缘汇观》名画卷上。

⑨现存《四部丛刊初编》本,凡五卷。

⑩凡十六卷,主论中医养生。

编者按: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李红娟)

猜你喜欢
张雨倪瓒题跋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lidar optical system for large field of view scanning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倪瓒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意义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图说书法(155)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