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古玉器遇上名人效应
——拍场上的香饽饽?

2017-12-23 05:52木子
收藏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玉器纹饰文化

□ 木子

当高古玉器遇上名人效应
——拍场上的香饽饽?

□ 木子

历来名人专场都是拍卖场上的香饽饽,安思远、仇焱之、戴福保、胡惠春、赵从衍、王世襄等名人珍藏专场尤其如此,往往出现就备受关注,其成交价也远远高于其他专场。而名人专场之所以受认可,关键在于名家藏名家的传承脉络能更好地保证拍品的真实性,也让拍品本身增加了更多生动的故事性。因此,名人旧藏成为各大拍卖行力推的专场,以及收藏家们竞相购买的对象。2016秋拍,香港佳士得秋拍推出养德堂珍藏的中国古陶瓷器,其中一对元代龙泉窑飞青瓷褐斑蒜头瓶拍出了1206万港元的高价。今年秋拍,香港佳士得更是推出了多个名人专场,成为今秋拍卖的焦点。

本刊记者获悉,养德堂珍藏的中国高古玉器专场更是香港佳士得的一大亮点,养德堂主人杨俊雄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知名文物资深收藏家,珍藏范围涵盖历代陶瓷、高古玉器及现代艺术。杨俊雄也是一位知名的皮肤科医师,令很多藏家常借看病为名,前往参观他的古董珍藏。杨医师的古玉收藏在台北先后曾展出3次。1993年1月,在鸿禧美术馆首度举办个展,展出百余件。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先后参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民间收藏家藏玉联展,分别展出50组件、65组件,出版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撰写的《群玉别藏》及《群玉别藏续集》两本图录中。此次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养德堂中国高古玉器专场,涵盖了从兴隆洼文化晚期到东汉时期的高古玉器,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500年至220年,长达近6000年,这段时期为玉器的古典时期,每件玉器都深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本刊记者现场采访了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部专家陈良玲女士,她推荐了一些心水的古玉精品,让玉器爱好者一饱眼福。

兴隆洼文化晚期玉器

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这时期的主要器类有玦、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玉玦的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围,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一类呈圆环状,另一类呈矮柱状,体侧均有一道窄缺口。

推荐:玉耳饰玦一对(图1)

佳士得此次推出的养德堂藏一对耳饰玦,略带方圆形的敦厚造型,较相似于内蒙古赤峰白音长汗出土的耳饰玦,而在日本桑野及西伯利亚Yakut 遗址也出有这种方圆形耳饰玦,故可暂定它属兴隆洼文化晚期至红山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500~4000年)的遗物。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出土数量为数不少,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红山文化的显著特征。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的神韵。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

推荐:青玉带齿动物面纹饰(图2)

青玉质,有沁色,雕琢流畅,工艺精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带齿动物面纹玉饰中间部分设计与本饰非常相似,惟有两端造型略不同,这件相似的玉器著录于2012年台北出版的《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还有两件与其相似的著录于邓淑苹的199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群玉别藏续集》,一件现藏于弗利尔·赛克勒博物馆,长17.2厘米;另一件藏于蓝田山房,表面满布白沁斑。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300年,出土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所出土的玉器以反山和瑶山为代表的贵族墓葬最为精美,代表了当时良渚文化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良诸文化玉器数量很多,玉雕技艺极为精湛,其中尤以玉琮、玉璧、玉钺最多,上好的良渚玉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纹最为典型,用细密的阴刻线纹琢出,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立面分为若干节。玉琮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节,最多的有十九节,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图1 玉耳饰玦一对

图2 青玉带齿动物面纹饰

图3 玉神人纹九节琮

图4 白玉三璜联璧

图6 玉龙纹玦

图5 玉虎

推荐:玉神人纹九节琮(图3)

玉料为深褐绿色,呈外方内圆,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圆柱体状,两端各一四方委角形口。共九节,以凹槽为界,每节四个角雕琢神人纹,两细圆圈表示眼睛,上面两道突起弦纹表示羽冠,下面一道凸横表示鼻子。此琮体积修长,为良渚玉琮之较大例子,用料不菲,为典型的良渚文化玉器,当时应为重要祭器。现在发现的大型多节玉琮为数不多,1995年香港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有清宫旧藏一件十一节例子,玉料及神人纹饰的表达手法均与本琮较为相似,另外一件为江苏草鞋山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著录于1989年香港出版《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件纹饰相似的六节琮。

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数量非常多,器类达30种以上。玉璧、玉环、玉璜、玉琮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比较多见的品类。齐家文化玉器具有简洁、古朴却又雄浑的大气之美。玉璧、玉环径寸相对较大,有些玉璧达直径30厘米以上;内孔多以管钻法打出,所以从剖面来看时,内孔形状接近“U”“V”形;由于齐家多使用片切割技术,所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制作出的大多玉璧都有厚薄不均的特点,且有些玉璧、环上还带有切割痕迹。玉璜是齐家文化很有代表性的一类玉器。在齐家文化地区出土玉璜数量较多,且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单璜、双璜合璧(环)、三璜合璧(环)、四璜合璧(环)、五璜合璧、六璜合璧。齐家文化的玉璜加工技术非常成熟,单璜的弧度,内外缘的修磨都非常精准到位。齐家文化的多璜合璧(环)有个普遍特点,那就是古人聪明地运用了“小料大作”的思维,大多数的多璜联璧都是从一块玉料上同向切出体积形状、纹理相近的多片玉料,然后在精心计算下将它们琢成一定弧度的璜,使它们可以围成更大直径的璧或环。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受制古代交通),从这些出土玉料可以看出,齐家文化多数玉器用料都是马衔山、祁连山玉料。

推荐:白玉三璜联璧(图4)

图7 青白玉龙凤纹柄形器

图8 玉龙佩 成交价:75万港元

谷纹璜 成交价:16.3万港元

图9 青玉楚式谷纹璧

图10 玉勾云纹王子逿方印

白玉质,细腻润泽。扁平圆形,表面光素无纹,局部受沁呈褐色,中孔和外壁打磨较为光滑,且较为规整,此三联璧由三件璜组合而成,双璜两端各有孔相对,可穿线连接起来。

商代玉器

商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其宗法礼制十分完备,玉器已为帝王所垄断,这时期的玉器品种繁多,除了具有宗教色彩器物外,也有工具、生活用品、佩饰及陈设用玉器。这些品种以礼器、圆雕人物最为珍贵,如玉璋、玉琮、玉璧等,而又尤以人物雕为最上。圆雕动物及容器,仅次于人物玉雕,也很有收藏价值。因为人物、动物圆雕工艺难度大,又具有写实的艺术特点,能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面貌,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

推荐:玉虎(图5)

虎作匍匐状,部分元素如眼睛及耳朵以写实方式表达,其他部位如虎斑则以抽象卷云纹表现,为商代中晚期典型风格。嘴角及尾巴均有系孔,可能本用作珮饰。商妇好墓曾出土四件立雕玉虎,其中一件亦作匍匐状,虽身体较修长,但风格与本件相似,故本件定年商后期。上述妇好墓例子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录于1986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9·玉器》。另一件与妇好墓例子相近的玉虎出土于洛阳庞家沟,为西周早期,著录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2~商·西周》。

西周玉器

西周时期和商代一样,玉器为皇家用玉,也是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时期开拓斜刀以及大斜刀的雕刻方法,影响了后世玉器的雕刻。早期玉器有戈、钺、戚、玦、璜、珩以及人、虎、兔、牛、兽面、鸟、鱼等等,器型简单,勾勒清晰,类似殷墟出土的简化型玉器,也有的仍保留着商代晚期玉器的遗韵和形迹。西周晚期玉器有戈、钺、戚、璜、玦、人、牛、龙佩、龙凤佩等。这时期的玉玦纹饰线条流畅,玉质更为细腻,雕琢精细,做工十分精致,只是作为一种耳饰。

推荐:玉龙纹玦(图6)

这件玦质厚圆浑,雕工利落明快,龙身卷曲,首尾呼应,形象活灵活现,为西周玉器中难能可贵之精品。河南三门峡虢国公墓曾出土一件非常相似的同类例子,现展于虢国博物馆。

青白玉龙凤纹柄形器(图7)

这件柄形器以双线雕刻,线条流畅结合成龙凤纹饰,生动表达了两者盘缠交错之状,为西周典型风格。著录于2012年台北出版《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纹饰非常相似但形状略异,另一相似例出土于茹家庄,著录于邓淑苹的199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群玉别藏续集》。

春秋时期玉器

图11 玉猪成交价:37.5万港元

图12 玉三灵纹剑璏成交价:394万港元

图13 玉猪成交价:52.5万港元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臻娴熟,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洒脱。春秋战国玉虎是头大尾小,无颈或颈很短,尾巴末端蜷曲成一个圆孔,前后肢或蹲曲或匍匐。玉虎身上所施的装饰纹样,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前期纹饰能分成一个个单独的云纹、雷纹、钩连纹、蟠虺纹,这些纹样能相互配合,切合虎的头、胸、腹、尾、四肢特点,表现出虎的神态。后期玉虎则没有这种分别。龙形玉佩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时代特色的玉器,数量多,制作精美。形制丰富多样,有单龙佩、双龙佩和龙凤佩,单龙佩又有形玉龙佩和曲折盘绕的蟠龙佩。玉龙佩自春秋兴起,至战国时发展到顶峰。春秋晚期的形玉龙佩龙身肥而短,弯曲度较小,不甚厉害。龙头近似方形,上颌宽而短,下颌用云纹组成。眼上端有眉毛。角亦用云纹组成,呈钝尖状。躯体上的纹饰多为浅浮雕或阴刻的涡纹、卷云纹,这些涡纹、云纹大小不一,排列不甚整齐。

推荐:玉龙佩(图8)

龙身卷曲。龙首后顾,龙嘴微张,上吻略向上卷曲。独角。尾巴下端内卷,与身相连,歧分为二,并向上下旋转。足作伏卧状。龙脊背钻有一孔,以供系佩之用。器身以阴线勾边,双面琢刻卷云纹。

战国玉器

东周时,周天子的势力渐衰,长江流域楚国迅速茁壮,远古华东物精崇拜及深厚的崇璧文化再度复兴。湖北、湖南、安徽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带,这时期楚人用玉料制作体量甚大的谷纹璧、谷纹璜,以及龙虎玉佩,战国晚末期更出现将琥龙围绕玉璧的双身合首琥龙纹璧。汉朝皇室源自楚地,从西汉早中期诸侯王陵的葬式可知,双身合首琥龙纹璧被视为具强大的引魂升天的法力。

推荐:战国早中期 青玉楚式谷纹璧(图9)

青玉质,细腻温润。体扁平,璧上满饰匀整的谷纹,排列紧密,这件谷纹璧与近年湖北荆州熊家冢JSK1 祭祀坑出土谷纹璧,无论在玉质、尺寸都很相似,应是楚王礼天之祭器。而这次上拍的另一件谷纹璜也是楚系礼玉。

玉勾云纹王子逿方印(图10)

玺印之应用在中国拥有悠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渐趋蓬勃,秦汉一统后玺印始分流,玺成为帝王御用之物,印则有官印及私印之分。此印印面阴刻篆书王子逿三字,王子为商周时代复姓,逿应该是人名,应为东周时代公卿所用之玉印。

西汉玉器

汉代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统治力量的加强,使得玉器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造型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前期,由于经过秦末的战乱,玉器手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当时的玉器造型和纹饰,主要是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代中期以后,新的品种和器形陆续出现,玉器制作工艺上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在雕琢工艺方面,西汉时期透雕、圆雕、高浮雕的玉器增多;在造型、纹饰的风格上,西汉时期也有较大的变化,一些富有现实感和生命力的像生类玉器,把形与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这一时期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等葬玉的完善形式,这时期则在长条圆柱上加琢单线条,雕成一只玉猪或者玉蝉。西汉的玉握猪基础处于写实造型,采用阴刻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线条简练,形象逼真,琢磨光滑,前期体型一般修长,后期开始变为厚壮,圆雕感增强。

推荐:玉猪(图11)

青玉质,莹润细腻,用浅浮雕简单几条线,刻画出猪的腿部四肢,看起来沉稳、肥实、力道十足。

玉三灵纹剑璏(图12)

此剑璏以高浮雕技法,雕划四灵中之青龙、白虎、朱雀,生动活泼,雕工细腻,为汉代玉雕之精品。山东巨野县红土山墓出土一件非常相似、定为西汉早期的剑璏。虽只雕两只螭虎,但无论构图、形态或细部均与本剑璏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两者纹饰尾巴上均以弧形凹槽表达扭曲状,及以阴刻线条表达身体肌理,应为同期作品。

东汉玉器

东汉时期继西汉玉器的传统,但略有变化,增添了浓厚的装饰色彩,而西汉那种挺拔刚健之作已难再现,此时,出现了刚卯、严卯等铭刻玉器。汉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汉代玉握猪大量出现。自古以来,先民们把猪看作家庭财富的象征。逝者手握财富,期望富贵永随、子孙兴旺。握猪在随葬品中还具有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作用。因此,玉猪俗称握猪,成为了汉代最流行的玉握形制,特别是在东汉十分流行。玉握猪通常用当时最为流行的“汉八刀”雕琢,简单几刀,雄浑朴拙,惟妙惟肖。

推荐:玉猪(图13)

这件玉猪为青玉质,莹润细腻,表面散布一层土沁,局部沁成土黄色。猪身为伏卧状,嘴微上拱,背部滚圆,周身仅用勾撤技法琢出几道宽阴线,分别表现出猪的双耳、四肢等各部位轮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随形琢成平面。在这种大刀阔斧的造型艺术中,还藏有细微的精巧,即猪的下颔与尾的顶端分别饰有一个横穿圆孔,整个玉猪造型布局均匀,线条简洁而流畅,刀法娴熟,琢磨极好。雕刻工艺具有典型的“汉八刀”风格,艺术感极强。(文中图片由香港佳士得提供)

李红娟)

猜你喜欢
玉器纹饰文化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蜡染的纹饰探讨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雕漆纹饰的修复
西汉玉器的鉴定
谁远谁近?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