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于朱拉隆功大学的分析

2017-12-23 05:21李文莉NareeratRattanaponwisedkul
关键词:泰国国际化大学

李文莉(Nareerat Rattanaponwisedkul), 吴 坚

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于朱拉隆功大学的分析

李文莉(Nareerat Rattanaponwisedkul), 吴 坚

在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动及综合作用下,泰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定向趋度、援助取向和多元趋向三个时期,并呈现出动态需求性贯穿全程、开放自主性不断加强、政府逻辑力量的驱使等特点,这与其国际组织的本土影响、国家政权管理的变化、大学自主地位的探索等因素息息相关,从而影响了中泰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发展。

泰国 朱拉隆功大学 高等教育国际化 合作与交流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泰国大学的国际化策略转变既是对已有高等教育体制的应对,又是针对新的发展动态进行的调整。基于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以下简称“朱大”)的案例分析,探究其国际化发展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以期在深入挖掘其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泰教育发展双对接,为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奠定基础。

一、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化发展进程

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化发展进程是泰国政府-市场-社会-大学四维关系、国际化-本土化二维关系、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历史演变中坚守与斗争的发展印迹,为朱大探索“世界一流大学”提供资源根基。

(一)定向趋度的国际化发展时期

朱拉隆功大学的国际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时任国王拉玛五世(King Chulalongkorn Rama V)主张借鉴西方的教育,于是泰国宫廷侍卫学校(朱大的前身)开始聘用西方教师,授课的内容也加入了更多西方元素;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奖学金资助学生留学西方。[1]随后,国王拉玛六世(King Vajiravudh Rama VI)将宫廷侍卫学校改为朱拉隆功文官学院(Civil Service College of King Chulalongkorn),增加了国际关系和贸易专业,并扩充了教学内容。也是在拉玛六世的极力倡导下,才将原来的皇家文官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和文理学院合并成朱拉隆功大学。此时,朱大国际化发展表现出西方定向趋势,尤以欧洲流向为甚。

1935年,朱大发布了第一个发展计划(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Plan),计划不仅改组了管理机构,重新设置院系,还提出学校的国际化要全面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这一时期的国际化发展主要还是借鉴欧洲的高等教育模式,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提倡国际化发展的两位国王拉玛五世和拉玛六世都留学欧洲,因此在当时主推欧洲的高等教育模式。拉玛五世在创办大学的时候就是以牛津和剑桥为模板,[2]而拉玛六世组建第一所大学(即朱大)的时候学习的是法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理念。[3]因此,在萌芽阶段朱大的国际化发展主要是以欧洲,尤其是英、法、德三国为效仿对象。在此影响下,朱大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欧洲国家,多数课程采用全英教学模式,师生国际流动以单向输出为主,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本国政府部门,并旨在培养政府官员,其职业定向性较为明显。

(二)援助取向的国际化发展时期

二战以来,东南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援助对象。美国、英国、法国等皆以“援助”的名义给予其军事、经济、教育、技术等领域的支持。基于此,泰国政府于1961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经济救国”浪潮,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国家发展战略。[4]二战是一个分界点。虽然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被西方发达国家殖民过的国家,但是在二战后为了谋求发展,加上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其沦为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政治力量斗争的场域,这些国家纷纷对其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施加“援助”,其中又以美国最为突出和典型[5],因此其国际化发展带有援助性质。

这一时期泰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依旧保有欧洲的特色,例如建立了开放大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泰国还与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教育合作项目,不但互派学生开展教育交流活动,而且还在这些国家院校的援助下更新升级了科研设备。[6]不仅如此,朱大还参与了国际援助项目——科伦坡计划(Colombo Plan),在资金、技术以及具体的教育培训方面都获得了大量支持,为国际化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但是,这一时期泰国高等教育主要还是推行美国的做法,例如在鼓励开设私立院校、扩大招生范围的同时由政府进行管理和资助。[7]

更为重要的是,诞生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服务社会的大学功能也在泰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受到重视。有研究者提出,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为了回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需求,而遵照的就是美国的做法。[8]截至20世纪80年代,至少有7 000名泰国学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9]作为泰国高校的领头羊,朱大自然也积极学习美国的实践做法,并在有关组织的援助下大力提升其国际化水平。朱大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援助,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及后续发展所需的资源,包括留学生资助计划、引进国际课程和国际伙伴关系项目等。[10]198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援助下,朱大创建了自己的商业管理研究院(SAS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1]在资源充分供给和管理灵活性提升的条件下,朱大发展迅速,在1959—1972的短短13年间,朱拉隆功大学的二级学院增加至14个,与建校之初相比学生人数也翻了一番。[12]这可以说是国际化发展策略带来的积极作用。此时,朱大国际化发展主要受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并呈现出援助型的整体样貌。

(三)多元趋向的国际化发展时期

“国际化”这一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泰国高等教育界流行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首次出现在政府的第一个十五年(1990—2004)长期规划中,并与“全球意识”(global awareness)和“国际水平的竞争力”(international-level competence)等表述一同出现在官方文件中。[13]在国际化发展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背景之下,朱大的国际化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并朝着多元的自主发展方向前进。

第一,国际化合作数量大幅度增长。21世纪以前,朱拉隆功大学的师生流动基本指向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这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援助或学校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科伦坡计划这一双边协议为例,在计划发展之初泰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的国际化合作仅仅表现为一种单向的流动,即师生从泰国的大学流向澳大利亚的大学。进入21世纪后,师生流动表现出更明显的互动特点,这样的流动具备了更高的双向性。截至2012年,赴泰国的澳大利亚学生为34 000人,而赴澳大利亚的泰国学生为50 000人(其中朱大的学生就占20%),两国之间的交流不再以澳大利亚的单方援助和流入为主导。此外,与国外合作院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也可用于衡量朱大的国际化发展。仅在2014年,该校就与83所国外高校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见图1),总体呈上升趋势。国际合作都不再是单一、单向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多元的发展导向。

图1 1983—2014年间朱大与外校签订的谅解备忘录数量图[14,15]

第二,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教育标准和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视,表明了泰国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的需求。[16]277以朱大为代表的高校之所以开始重视内部质量的建设一方面是由于大规模扩张所带来的质量下降问题,该问题是东南亚高等教育在该阶段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17];另一方面,大量的泰国学生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被迫选择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16]279也就是说在本土国际化发展迎来大量机遇的同时,质量上的不足和不均衡等问题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成为朱大国际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也彰显出大学的自主性。保障质量成为国际化发展中的硬性要求。2000年,由总理直接领导的泰国国家教育标准和质量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essment)成立,而朱大教育学院前院长Somwang Pittiyanuwat不仅参与了该办公室的前期组建,还担任首任主管达九年时间。[18]305朱大在2000—2008年间构建起了全校范围内的质量保障体系(CU-QA84)、内部评估标准(Internal Benchmarking)和外部质量评估标准(External Benchmarking)[19]。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反映了朱大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多元思想及在内部与外部多元环境中对办学质量的反思与保障,也是其在探索国际化发展中寻求自主地位的重要支撑力量。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竞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泰国政府提出了“泰国4.0”(Thailand 4.0)战略,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以价值为基础的经济(value-based economy)。[20]在此背景下,泰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的参与和贡献,如欲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从“以多换少”(more for less)的高能耗型发展向“以少换多”(less for more)的创新型发展转变,高校的作为至关重要,特别是大学国际化的多元发展,是新时代背景对朱大国际化发展的诉求。

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特征

泰国朱大国际化发展进程主要呈现出动态需求性贯穿全程、开放自主性不断加强、政府逻辑力量的驱使这三个特征。

(一)动态需求性贯穿全程

朱大国际化发展以二战和1997年的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在这三个阶段,该校的国际化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从最开始因领导人的极力推广而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模式,到后来因美国的影响而转向另外一种模式,紧接着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纳入发展规划之中,采取了更灵活的发展模式。不管是受何种影响或采用何种模式,朱大整个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都贯穿着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动态需求。在建校初期,朱大国际化策略仅仅表现为一种概念上的国际化,而且是一种单纯的借鉴和模仿,两任国王所受到的西方教育是其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难免不够,但是当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整体发展重视的直接目的是服务于政府公务员。之后则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对本土国际化机会的把握都是对其动态发展中需求的满足。21世纪以来,朱大制定和实施了各种发展战略和规划政策,也体现了其主动追求国际化的需求。

(二)开放自主性不断加强

随着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朱大国际化的自主建设和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虽然朱大在争取自主权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这是整个泰国的普遍情况,高校本身对这一改革过程是抵触的;[21]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朱大所取得的积极成就,承认其自主化发展成绩。建设自主大学之路是为了稀释政府的集中化控制,为大学的运作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去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的首要目标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并抓住地区内不断变革的要求、需求和机会。[22]三个阶段的国际化发展都因应了国家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重视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的贡献,但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和发展重点又不尽相同,是朱大在各个时期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自主策略。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为了响应“泰国4.0”国家战略,还是为了主动参与国际化发展,在东盟共同体建设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合作都需要朱大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拓展更多的国际化项目,吸引国外留学生,从而优化其在国际化发展中的生态系统。由此说来,开放宽松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朱大自主探索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自主建设为朱大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供了本土话语权。

(三)政府逻辑力量的驱使

从国际化发展初期起,政府的力量就一直影响着朱大国际化发展的逻辑和走向。早期,朱大国际化发展在政府逻辑驱使下参照欧洲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旨在培养政府官员并服务于政府。泰国国王还专门设立奖学金供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同时根据国家政府需求,设置政治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文学院。到20世纪60年代,泰国政府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朱大则根据计划需要,调整和确立自身国际化发展特色,由单纯依靠西方国际化策略转向对本土国家和地区发展策略的思考,形成自身特色与欧美国家的对接。这些都是受泰国政府的政治逻辑影响。接下来,朱大在国际化合作平台、区域合作机制、课程建设、师生国际交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同样都是应泰国政府及社会对其提出要求。在此过程中,尽管朱大不断寻求和确立办学的自主性,但是政府逻辑思维始终是其摆脱不了的一大重要因素。比如,泰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在第二个十五年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计划(2008—2022年)中就指出,通过关键性的指标来保证院校发展国际化的需求。诚然,政府逻辑力量的驱使是朱大国际化发展的一大特点。

三、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朱大国际化发展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它作为全泰国历史最长的高校,与国际环境、王室、政府及大学之间的演变有着深厚的渊源,其国际化发展主要受国际组织、国家政权管理和大学自主探索的影响。

(一)国际组织的本土影响

随着东南亚一体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朱大在本土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大量机会。诸多国际组织在泰国的成立和发展都出现在这一时期。1958年,亚洲理工学院的前身东南亚条约组织工程研究院(SEATO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成立,其最初的办学场地和硬件设施都来自朱大。[23]1965年,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outheast Asi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成立;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组建完成。这些变革为泰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打造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朱大是泰国高校的翘楚,加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国际化的发展进入了提速阶段。1990年,朱大深度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全民教育会议”;1992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大学网络(ASEAN University Network)成立,其办公地就选在了朱大校园内;1996年,泰国教育部联合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在曼谷召开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议”,朱大是主要的分会场之一。国际组织的到来为泰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大量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国际化的机会,丰富了其国际化发展的生态系统;也为朱大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其多元化的全面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保障。简言之,国际组织的本土影响,有力化解了朱大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为其多元化的全面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家政权管理的变化

探讨国家政权管理的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朱大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所采取的国际化发展策略。泰国的教育以自上而下的管理为主导。在朱大创建之初,教育部负责管理其运作,走的是欧洲的路线;与此同时,泰国王室也对其施加直接和多方位的影响。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泰国创办了一批由农业部和医疗卫生部等部门直属的大学,加上在二战以后大学发展开始转向采用美国模式,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然而,以聚集在曼谷的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仍旧是其骨干力量,新建立的高校水平不一,与已有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为统筹管理,系统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总理府于1959年成立了负责管理整个教育系统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Education Council)。该办公室直接向总理府汇报工作,朱大自然也在其管理之列。这样的集中管理虽然有利于制定共同的标准,按照需求来配置资源,但政府臃肿的官僚制度和传统的做法降低了办事效率。改革依旧在持续,大学争取自主权的呼声愈发刺耳。

在大学去集中化控制的呼吁以及政府的推动下,大学事务部(Ministry of University Affairs)于1972年成立,并在1977年取得独立地位。朱大划归大学事务部管辖。虽然新成立的大学事务部的自主权相对较小,但是这一新成立的机构表明政府在简政放权,赋予大学更多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24]2003年,大学事务部被解散,原有的单位和人员被归到教育部不同的部门,同时新成立了高等教育委员会办公室(Office of Higher Education Council),朱大的直接管理机构再次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支持和资助泰国大学中的三个区域研究中心,其中的欧洲研究(European Studies)中心就在朱大,而成立该中心的目的是加强整个东盟和欧盟之间的联系。[18]196综上可知,国家政权管理的变化间接影响了朱大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和走向。

(三)大学自主地位的探索

有关大学自主化的争论从朱大建立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18]166但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才最终出台法律文件。20世纪30年代,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再次浮出水面,但终究还是淹没在传统势力的波浪之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会议商讨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问题,然而由于政府准备不足以及学校的反对,[25,26]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世纪末期,因泰国第一个十五年计划的强制推行,自主大学的建设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计划提出,已有公立大学要在一定时间内转型,新成立的大学则要直接建设为自主大学。

1999年的《国家教育法》《自主大学系统性原则及指引》定义了大学自主发展的内涵和原则。《自主大学系统性原则及指引》强调,自主大学系西方大学的主要模式,行政体系与框架可以自行建构与实施,政府的行政干预将大大减少。[27]从中分析可知,自主性大学是一种相对自由的高校管理机制,这意味着大学在管理和财务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虽然朱大的自主化之路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做出了诸多妥协。例如,大学内部对推行自主化改革存在阻力,原因就是很多教职员工害怕丢失其作为公务员的稳定职位和待遇,[22]而在朱大这样长期培养政府公务员的高校内,阻力自然不会小。但是,该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应社会之要求提出“自主化”道路:发展成为自主大学是有效响应市场之需,并且能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促进大学的卓越发展,这应该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28]进入21世纪以来,朱大的第九个五年规划(The 9thUniversity Development Plan)和最新的朱拉隆功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2—2016)也为大学的“自主化”把脉,提出应着眼于“一流大学”的建设,在管理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在财政上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同时在人才招聘和教学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空间。[29]总之,大学自主地位的探索,是朱大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中寻求自主特色发展的一种表现,直接影响了朱大国际化发展的办学特色和自我发展定位。

[1] D. K. WYATT.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Education in Thailand:1868—1910.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Ph.D.thesis),1966:53.

[2] Ministry of University Affairs. Three Decades of the Ministry of University Affairs. Bangkok: MUA, 2002:15.

[3] V. OSATHAROM.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Polic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ail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s. Bangkok: MUA, 1990:29.

[4] 余平.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化策略实施研究.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5.

[5] 薛冬霞. 战后初期美国对泰国援助政策的制定与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 D. LAVANSIRI, S. KOONTANAKULVON.RoadtoInternationalizationofFacultyofEngineeringChulalongkornUniversity[EB/OL]. Informit, [2017-01-28]. http://search.informit.com.au/documentSummary;dn=507911458951160;res=IELENG.

[7] K. WATSON.TheHigherEducationDilemmainDevelopingCountries:Thailand’sTwoDecadesofReform. Higher Education,1981(10): 301.

[8] P. ALTBACH, T. UMAKOSHI. Asian Universitie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209.

[9] C. BAKER, P. PHONGPAICHIT. A History of Thailand. Singapo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157.

[10] W. H. BECKER.InnovativePartners:TheRockefellerFoundationandThailand[EB/OL].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2013-10-01. https://www.rockefellerfoundation.org/app/uploads/Innovative-Partners.pdf.

[11]SASINGraduateInstitut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EB/OL]. Masterstudies, [2017-04-05]. https://www.masterstudies.com/universities/Thailand/Sasin/.

[12] 熊良鹏.泰国第一学府——朱拉隆功大学. 外国教育研究, 1992(1).

[13] P. LAVANKURA.InternationalizingHigherEducationinThailand:GovernmentandUniversityResponse.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3,17(5): 663—676.

[14] R. MONGKOLNAUIN.ChulalongkornUniversity’sInternationalizationInitiativeImplementation:TheRoleofInternationalOffice[EB/OL]. KYOTO UNIVERSITY,[2017-10-20]. http://www.oc.kyoto-u.ac.jp/network/wp-content/uploads/2017/03/1_chulalongkorn.pdf.

[15]ChulalongkornUniversity——AboutCU-Fact&Figure[EB/OL].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2017-10-20]. http://www.chula.ac.th/en/about/fact-figure.

[16] S. MARGINSON, S. KAUR, E. SAWI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Strategic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New York: Springer, 2011.

[17] 黄建如. 20世纪东南亚高等教育的回顾. 高等教育研究, 2000(3).

[18] R. LAO. A Critical Study of Thailand’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The Culture of Borrowing. Oxon: Routledge, 2015.

[19] 许宛秀.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9.

[20]Thailand4.0,WhatDoYouNeedtoKnow?[EB/OL]. Thailand Business News, 2016-09-15. https://www.thailand-business-news.com/economics/54286-thailand-4-0-need-know.html.

[21] 李晓康.泰国大学自主化发展与转变.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2).

[22]Thailand:EducationAchievements,IssuesandPolicies. World Bank, 1998-09-21. 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605431468777588612/pdf/multi-page.pdf.

[23]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boutAIT[EB/OL]. AIT, [2017-01-28]. http://www.ait.ac.th/about/about.

[24] P. NILPHAN. Internationlising Thai Higher Education: Examin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Leeds: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2005:81.

[25] A. MANEETHORN.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ut of the System for Whom?Why? How?. Bangkok: Choraka, 2008:97.

[26] R. ATAGI.EconomicCrisisAcceleratestheReformofHigherEducationinThailan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1998(11): 9—10.

[27] Ministry of University Affairs. Principals and Guidelines for an Autonomous University System. Bangkok: Ministry of University Affairs, 1998:10.

[28]The9thUniversityDevelopmentPlan2002[EB/OL].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2017-02-08]. http://www.chula.ac.th/en/.

[29] 朱拉隆功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2—2016)(泰语)[EB/OL].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2017-02-08]. http://www.chula.ac.th/en/.

2017-09-09

G649

A

1000-5455(2017)06-0095-06

李文莉, 泰国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坚, 海南万宁人, 工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平;助理编辑:杨孟葳】

猜你喜欢
泰国国际化大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泰国的中秋节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