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阁本《四库全书》重生记
——《南巡盛典》考释

2017-12-25 11:26高夕果
关键词:南巡四库全书全书

□高夕果

文源阁本《四库全书》重生记
——《南巡盛典》考释

□高夕果

笔者多年从事古籍整理、建库工作。按照国务院印发的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其设定的技术质量标准,近期在对古籍数据采集登录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一部古籍钤盖的印章独特。这部古籍是《四库全书》史部中的一部,书名为《南巡盛典》,橙色软绢包背装,气质不凡。因此,我对这部古籍做了学术上的查证研究。

清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四库全书馆,用了十年的时间,组织全国著名学者纂修了一部名闻世界的中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这部丛书,涵盖了从上古流传至清代的所有著作,共收书3578种、79337卷。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丛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抄成七部,建了七座建筑贮藏,也就是七阁,即被称为“北四阁”的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和被称为“南三阁”的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七部《四库全书》中,文渊阁本现存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存于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乱中散佚后又寻回一部分并逐渐补抄全,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三部均毁于战火中。

文源阁是继文津阁后建成的七阁中的第二座,所藏《四库全书》为抄成的第三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书成,1784年正式入藏。乾隆每年到圆明园都要去文源阁看书,吟咏题诗。建造北四阁时,乾隆听说浙江范懋柱的藏书楼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于是传谕杭州织造“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其准样,开明丈尺呈览”[1]。了解到天一阁“坐北南向,左右砖甃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取其透风,阁外周以围墙,其中梁柱及书橱即用松杉等木,形制坚朴。阁下顶格画有水纹,亦系制火之意。阁前凿池,中有泉水”[2],于是下令仿天一阁的规制建造四阁,把防火作为重中之重。尽管如此,但文源阁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大火。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劫掠后放火焚烧,文源阁本《四库全书》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3],仅存阁基上用以防火的青砖还在那规整地矗立着。

“文源阁藏书尽毁”的论断,渐渐地被不断发现的现存古籍实物推翻。据考证,文源阁本《四库全书》并未被全部焚毁,仍有散本留世,如现藏香港大学的《公是集》十卷、现藏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明史》卷九至十三、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南巡盛典》卷一百一至一百三、现藏日本东洋文库的《南巡盛典》卷二十至二十二和《草庐集》十卷、现藏日本恭仁山庄的《南巡盛典》卷二十八至二十九[4]。

钦定《南巡盛典》,为乾隆时任两江总督的高晋请旨纂辑,大学士傅恒校阅。全书一百二十卷,记录了乾隆途经直隶、山东四次南巡两江、两浙的情况,是一部享誉中外的典礼文献。其中,河防、阅武、名胜三部分各附图版,是清代殿版画中的上乘之作。我查证的这部《南巡盛典》,为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七,具备了文源阁本《四库全书》的诸多特征。

一、符合文源阁本《四库全书》的缮写体例

缮写《四库全书》,是超大规模的工程,既要求抄写工整,又必须按期蒇役。为此,四库全书馆制定了详细的缮写章程及考成办法。文源阁本《四库全书》缮写体例规定:选用浙江上等开化榜纸,在纸上事先印好的直行红格即朱丝栏内抄写,每半页8行,每行21字,注文则用双行小字。所有缮写的书,均先录提要,次抄正文。每卷首行写“钦定四库全书”及总卷数,下注经史子集各部,次行写书名及卷次。每叶版心题写“钦定四库全书”,其下注明书名、卷数和页数。为了便于稽核,誊录者的姓名要标注在书册副页。

这部《南巡盛典》为开化纸,朱丝栏,四周双边,板框高22.3厘米,广15.2厘米,每半页8行,每行21字,白口,单红鱼尾。书衣上黑框内墨笔题“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南巡盛典(双行),卷一百十五至七(双行)”。卷端首行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为南巡盛典及卷数。版心上板框和鱼尾间题“钦定四库全书”,鱼尾下双行题南巡盛典及卷数,版心近下板框处标记页码。册尾副页墨笔题“总校官候补中书臣潘有为,校对官主事臣陈文枢,誊录监生臣王仰曾”,分列3行。

经查证,总校官潘有为的名字,出现在“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记出错误应往热河看书人员”[5]名单里。“原办文溯阁全书疏漏之总纂提调总校分校罚令总校书籍各员”[6]名单中总校一栏有潘有为(原任中书)的名字。“四库馆职员记过统计表”[7]中有潘有为的记过统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季5次,夏季88次,秋季304次,冬季空缺;乾隆四十八年春季343次,夏季236次,秋季343次,冬季196次,共记过1515次。这是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起每三个月查办一次的行动,对减少错讹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潘有为作为总校官,在此得到验证。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第14页,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十九日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其中就有“原任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礼部主事陈文枢[8]”。

由此可见,总校官潘有为和校对官陈文枢都有文献档案可考。至于誊录生,总计前后参与北四阁全书缮写工作的誊录共有2841人,抄写四库本时明确规定要把誊录者的姓名注于书册副页,缮写成的各书也确实把誊录者标记在所录册册尾副页,但却没有综合的记录可供考查,只有当时抄写的原本上有誊录生的姓名,文献档案和其他处没有记载。因此,这份原本的签名具有唯一性。

二、符合文源阁本《四库全书》的书籍装

潢与书册装帧形式特征

文源阁本《四库全书》共抄得36000册,经史子集检阅非常不容易,因此饬装册面页分为四种颜色,即经部用青色绢、史部用赤色绢、子部用月白色绢、集部用灰黑色绢,提纲挈领,按颜色查阅一目了然。在书册装帧形式上,文源阁本《四库全书》一律采用软绢包背装。这部《南巡盛典》为橙红色绢面书衣,包背装,史部书籍,符合文源阁本《四库全书》的书籍装潢与书册装帧形式。另外,这册《南巡盛典》书衣上有泥水污染痕迹,应为当时文源阁遭遇劫难时所遗留。

三、契合文源阁本《四库全书》的钤章与庋藏

《四库全书》告成后,陆续装函上架,文源阁本 《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装潢陈设完毕,设经部20架、史部33架、子部22架、集部28架。由于北四阁所在地不同,全书缮成及入藏时间又有先后,因此各阁全书所钤印章有所不同。文源阁本每册首页盖“文源阁宝”,末页用“乾隆御览之宝”;文溯阁本每册首页盖“文溯阁宝”,末页也用 “乾隆御览之宝”;文源阁本首页钤盖“文源阁宝”和“古稀天子”,末页则用“圆明园宝”和“信天主人”;文津阁本首页盖“文津阁宝”,末页用“避暑山庄”和“太上皇帝之宝”[9]。这些钤印,既可以用作识别各阁藏书的标志,也为全书增色。这部《南巡盛典》,卷端天头处钤盖圆形朱文印“古希天子”,板框内正中上方钤盖方形朱文印“文源阁宝”;卷末天头处钤圆形朱文印“信天主人”,板框内正中上方钤方形朱文印“圆明园宝”,与文源阁本《四库全书》契合。

四、和文源阁本《四库全书》两次大规模的校订相吻合

决定收录《四库全书》的书,抄写后要经过分校、复校和总校,确信没有舛错就可以作为定本装订上架,校对是当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发现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明代李清的书中有诋毁清朝统治的字句,且其他讹谬甚多,便下令对北四阁本进行全面校阅。这次复校规定,“于书前副页下粘签注明详校官恭阅衔名”,发现“有字句违碍,书写庙讳及篇页错误过多未经签明,将来别经看出者,将详校官分别议处”[10]。这部《南巡盛典》,册首副页所粘贴黄色签条题“详校官主事臣谈祖绶”,也正与此次校对相符。

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有一些临时新修或改纂的书籍早已决定收入 《四库全书》,全书已为它们留出了一定数量的空函,但由于书的内容的截止时间等诸多原因,这些“敕撰本”未能及时完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文渊、文源和文津三阁的复校工作基本结束后,这些空函书籍的缮录工作随之陆续开始。“现在应行校阅纂办缮写各书清单[11]”里,“以下三部现在方略馆纂办俟进呈后即陆续发交缮写”的书籍,就包括有《南巡盛典》,说明《南巡盛典》属于新编修的“敕撰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新修增补各书办理完竣,但由于这些书籍缮成在四库馆撤销以后,没有经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分校、复校的层层磨勘,因而讹舛之处有必要集中进行校阅,于是北四阁全书的第二次复校工作开始,这也是各阁留空函书的集中校阅。乾隆五十六年年底,文源阁留空函书的校阅工作首先完成。这可能也是此册《南巡盛典》题写详校官、总校官、校对官如此详细的主要原因。

根据用纸、装帧、行款、钤章等可以判定,这部《南巡盛典》确属文源阁散佚的《四库全书》。文源阁本《四库全书》尚有此散本存留于世,证明了并未尽毁于火,可以为文源阁本《四库全书》的纂修、缮录、复校和存毁研究提供重要的标本,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这部《南巡盛典》共三卷,为奏文部分,是对乾隆时期文治武功太平盛世的歌颂和赞美,对研究清代的礼仪文化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埋没于浩瀚古籍中200多年的这部《南巡盛典》,终于可以找回他的身份、涅槃重生了!

[1]王重民辑:《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九年纪事,第27页,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下引此书版本皆同)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日寅著奏折,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83年。

[3]黄爱平 :《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第27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4]刘玉才:《日藏〈四库全书〉散本杂考》,《文献》2006 年第4期。

[5]《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五十二年纪事,第14页。

[6]《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五十五年纪事,第30页。

[7]《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四库馆职员记过统计表”第17页。

[8]《四库全书总目》,卷首第14页,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十九日。

[9]《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史料》(稿本),嘉庆八年四阁全书及续三分全书用宝情形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0]《复勘文渊、文源二阁所贮四库全书档》,《文献丛编》1937年第3辑。

[11]《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五十五年纪事,第30页。

(作者单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南巡四库全书全书
图片资料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一路向南
从整体入手提高整本书阅读成效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我的孤独,只剩爱你》
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