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7-12-25 05:19肖国安王琼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波动

肖国安 王琼

摘 要:运用2008—2015年我国粮食月度进口量和价格数据,借助协整检验、VEC模型和方差分解进行分析。粮食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分品种看,大豆和大米的进口对国内价格波动有一定的影响,小麦和玉米的进口与国内价格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选择适度进口规模、加大农业境外投资、调整粮食进口品种结构以及促进技术进步将成为未来通过粮食贸易稳定我国粮食价格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粮食进口;粮食价格;波动

作者简介:肖国安,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湘潭 411105)

王 琼,湘潭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湖南 湘潭 411105)

粮食价格是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粮食价格的适度波动有利于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粮食生产,但波动频繁、波幅过大则会对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而稳定粮食价格一直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目标(陈祥新、李光泗,2014) [1 ]。尽管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创历史记录的“十二连增”,较2003年增长了44%,达到62 144万吨,但粮食进口规模也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2 477万吨,较2003年的2 526万吨增长了394%,增幅远高于粮食产量。粮食进口已成为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来源,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因此,探析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并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制定合理的粮食贸易政策,平抑粮食价格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进口与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趋势

加入WTO以来,我国粮食市场逐渐放开,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粮食净进口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进口国。随着粮食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价格的传导效应日益显著。在国际市场调节的背景下,进口量减少则粮食价格会上升,进口量增加则粮食价格会下降。但2008—2015年我国的粮食价格与粮食进口量存在着同向变动(见图1),这主要是因为在2013年以前,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政府主导。200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又启动了临时收储政策。并连年提高支持价格,导致我国粮食价格持续增长。直到2014年和2016年我国才先后取消大豆临时收储价格和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我国的粮食价格形成转为市场定价机制,真实反映市场供求信息。根据供给规律,未来我国的粮食价格与进口量将会呈现反向波动。

通过计算我国粮食以及四大主要粮食的品种进口量与其价格的相关系数发现,从整体上看,粮食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3,两者高度相关(见表1)。但分品种来看,大米、大豆、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741、0.698、0.500、0.496,其中大米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价格的关联度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大米是我国消费量最大、比重最高的粮食品种之一,约占粮食消费量的30%以上,因而其供给量的变动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较大。

二、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处于供求总量“紧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的格局。需求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二胎政策放开以及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供给方面,我国自然资源约束增强,生产要素逐步向效率高、收益高的非农部门转移,粮食产量增长空间有限 [2 ]。2000—2014年,粮食的消费量从47 926万吨稳步增长到66 695万吨,增长率达39.2%,而同时,粮食产量从46 218万吨上升到58 958万吨,增长率仅为27.6%,远落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供需缺口将来可能进一步扩大 [3 ]。再加上粮食受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产量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粮食进口已成为保障粮食供给的有效手段。

1. 短期效应

从短期来看,粮食进口通过调节市场供给和降低要素价格来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一方面,根据供给理论,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供给增加会导致其价格的下降。而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政府影响力一直是我国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因素作用不大。但是在国际粮价不断回落的情况下,国内外粮价差距持续增大,我国粮食进口激增。2015年,全年累计进口谷物及谷物粉3 270万吨,同比增长67.6%;大豆进口8 174万吨,同比增长14.48%。谷物和大豆合计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关口。目前,我国除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外,三大主粮净进口常态化趋势明显。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粮食收储行为不仅使国家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也不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因而我国政府加快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调整价格政策,取消或降低粮食支持价格,实现政府直接控制价格到间接影响价格的转变,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李国祥,2016) [4 ]。2014年和2016年我国相继取消了大豆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实行价补分离、市场定价的新机制,可见市场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逐渐增大。在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粮食进口的增减能够调节国内市场的供给,从而引起粮食价格的变动。同时,通过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尤其是从南半球国家进口粮食,可以有效利用其地理位置和收获季节与我国的差异性,平抑我国粮食价格的季节性波动(朱晶等,2014) [5 ]。

另一方面,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一国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会使该要素价格下降。我国是个耕地和水资源都比较稀缺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的1/4,且区域分布不均,再加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农业“争地”、“争水”的现象日益突出,土地和水资源价格逐年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益减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要解决我国资源紧缺的问题就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而耕地和水资源受其自身形态限制,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粮食进口就成为我国利用国际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进口粮食就相當于从其他国家进口土地和水资源,能够间接增加国内资源供给,降低要素价格。当前,引起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粮食进口能够缓解要素供给瓶颈和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降低我国粮食价格 [6 ]。endprint

2. 长期效应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是刚性的。粮食生产成本的逐年增加,导致我国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从而使得进口粮食凭借其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进口量大幅增加。这必然会加剧了粮食市场的竞争,影响国内粮食产品的消费,但从长期看也能迫使企业经营者调整生产,加大技术引进,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降低我国粮食价格。

同时也必须看到,粮食进口会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控制,导致我国缺乏进口渠道控制能力和价格话语权,“大国效应”难以显现。过度依赖进口,会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加工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造成国内供应过剩,损害农民利益,降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一旦出现国际市场粮食供应紧张,我国的粮食供给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反而会加剧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因此,要加快制定全球粮食战略,加强对粮食进口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使其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

三、实证检验

本文以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选取国内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作为国内粮食价格(P),而国内市场的大豆(PB)、小麦(PW)、玉米(PC)、大米(PR)的价格则分别采用各自的集贸市场价格指数,所有价格指数都转化为以2008年1月为基期的定基价格指数,粮食进口量、大豆进口量、小麦进口量、玉米进口量和大米进口量的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

1. 协整分析

(1)ADF检验

为了不出现伪回归的情况,本文对所研究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DF检验的结果,粮食价格(P)和粮食进口量(IM)、大豆价格(PB)和大豆进口量(IMB)、大米价格(PR)和大米进口量(IMR)均为同阶单整的I(1)序列。而玉米价格(PC)和进口量(IMC)、小麦价格(PW)和小麦进口量(IMW)的单整阶数不一致。因此,进一步对同阶单整的三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采用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变量间的长期关系。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对于多个变量而言,单个序列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这些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有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性质。如果这样一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存在,这些非平稳序列之间被认为具有协整关系。协整分析法是当前研究价格传导的重要方法,本文也将采用协整检验分析我国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价格的传导。

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粮食、大豆和大米的国内价格与其进口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协整向量可以得出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价格之间的波动方向以及相对波动幅度。整体上看,粮食进口与粮食价格的协整向量为(1,-0.097 6),这表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粮食进口每增加1万吨,则长期内国内粮食价格指数下降0.097 6。趋势项的系数为正,表明粮食价格指数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分品种来看,大米和大豆进口每增加1万吨,其国内价格指数分别下降26.117 7和0.207 2。这说明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

2. 误差修正模型(VEC)的建立

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VEC模型分析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价格的短期波动关系。采用LR统计量、FPE预测误差、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HQ信息准则五项标准作为考量。根据这一准则,针对粮食进口和价格构建VEC模型。结果表明,其最大滞后阶数为2。对VAR模型的单位根进行检验,所有根值均落在单位圆内(根模倒数均小于1),说明该模型稳定有效。模型方程表达式如下:

?驻Pt=-0.0019×(Pt-1+0.0976×IMt-1-1.4090×t-127.5104)+0.8144×?驻Pt-1-0.1789×?驻Pt-2

-0.0003×?驻IMt-1+3.8438×?驻IMt-2+0.2183

?驻IMt=-8.5868×(Pt-1+0.0976×IMt-1-1.4090×t-127.5104)+13.7169×?驻Pt-1+9.6479×?驻Pt-2

+0.3384×?驻IMt-1+0.0591×?驻IMt-2+9.2979

误差修正项表示当指标之间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趋势时,在后续时段以何种幅度进行修正并使短期波动向长期趋势靠拢 [7 ]。由方程结果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01 9,表明短期对长期的反向调整,即上一期的非均衡误差以-0.001 9單位的力度对本期的粮食价格进行修正,使得粮食进口与国内粮食价格的长期趋势一致。进口量对价格的各期影响参数分别为-0.000 3和3.843 8,说明粮食的进口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国内大豆价格和大米价格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分别为-0.031 6和-0.018 7,可见,相对于进口量的波动,国内大豆价格反应更为敏感且受大豆进口量的影响程度更加明显

3. 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构建VEC模型,可以进一步建立脉冲函数,分析粮食进口量对我国粮食价格冲击的动态反应。从图2可知,(1)粮食进口量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冲击效果较为明显,粮食进口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使得国内粮食价格从第1期开始反向波动,在第5期达到最大,随后保持稳定。这就说明粮食进口在短期内能够较强地冲击国内粮食价格,使其下降,但很快影响就开始减小,5期以后就基本平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粮食进口量虽然逐年增高,但仅仅是国内粮食供给的有效补充,并未成为市场供应的主体,虽然短期内会引起国内粮食价格波动,但从长期看其冲击会趋于稳定,不会持续影响。

(2)大豆进口量对国内大豆价格的冲击从第1期开始呈反向波动,在第6期之后趋于平稳,其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粮食进口量对粮食价格的冲击。这是由于我国大豆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进口大豆是我国大豆消费的主要来源,大豆进口的增加在短期内会导致我国大豆价格迅速下降。endprint

(3)大米进口对国内大米价格由正向冲击转为负向调整,且国内大米价格的响应程度不高,基本保持平稳。可见,由于我国的大米基本依靠国内自给,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大米进口量的增加在短期内会影响国内大米价格,但是影响程度不高,明显小于大豆。

4. 方差分解

为了研究在某一时期内粮食价格受进口量的冲击而产生的波动,其自身的冲击和价格的冲击造成的影响有多大,以及粮食进口量对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贡献度有多大,可根据不同的粮食品种进行方差分解。

表3是粮食、大豆和大米进口量与其国内价格的方差分解。从实证结果看,(1)粮食的进口量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力比较小,从第1期开始一直到第10期,其贡献度都较低,均在5%以内,解释程度较为有限,但保持着向上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粮食进口量在我国粮食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基本上是由国内供给,且受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因而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小,但贡献度在逐渐增加。(2)大豆的进口量对国内大豆价格的影响较为明显,从第2期开始贡献率快速上升,第8期后超过20%,只是反应具有时滞性,且时滞周期较长。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大豆市场开放度较高,尤其是近年来对国际大豆进口量的依赖程度快速提升,进口大豆成为我国大豆供应的主体,因而国内大豆价格受大豆进口量影响较大。(3)大米进口量对国内大米价格的影响不明显,前10期的贡献率均未超过0.1%。反观大米进口量的方差分解,国内大米价格的贡献程度从第2期开始逐渐增加,到第10期达到12.485 69%,可见国内大米价格对进口量的影响较大。这表明大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口粮,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自给率,进口量所占的比例很小,其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不大。而我国大米进口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内大米价格的不断攀升,导致国内外大米价格差距加大所产生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2008年1月—2015年12月国内粮食价格及进口量的月度数据,本文运用协整检验以及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我国粮食价格与进口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粮食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分品种看,大豆和大米的进口量与其国内价格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与其国内价格指数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粮食进口量对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存在品种差异。我国大豆外贸依存度高,大豆进口对国内大豆价格的影响加大,在第10期都达到了20%以上,而大米进口对国内大米价格波动的贡献相对较低,不到0.1%。

2014年,我国提出“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因此要适时调整粮食贸易策略,平抑粮食价格波动,维护我国粮食市场安全稳定。

(1)选择适度的粮食进口规模。粮食供给必须要立足国内,才能长期有效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粮食进口只能作为国内粮食供给的有效补充,适时弥补国内供应不足,平抑粮食价格波动,稳定粮食市场。过多的粮食进口会引起我国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国内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一是要密切监控我国粮食生产各环节,准确、有效、及时地核算国内粮食供求的缺口,结合国际市场变化,选择合适的粮食进口规模,保障国内粮食供给。二是积极利用行业协会力量,组织国内企业统一采购,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保证进口粮源稳定。三是要加快建立预警系统,加强对粮食进口量的监管,一旦进口剧增,损害国内粮食产业,就要积极采取合理的贸易救济措施,严格控制进口数量,保障国内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2)加大农业境外投资。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进口国,但在国际市场缺乏应有的话语权,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粮食进口过于集中。因此,要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积极鼓励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农场,直接控制国际粮源 [8 ]。一是在保证原有粮食进口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粮源,重点加强与东南亚、非洲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合作,打破跨国粮商的垄断格局。二是在土地资源不易获得或风险较大的地区,重点投资加工、物流和运输等领域,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构建全球产业链。三是加大培育农业对外投资主体,积极制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3)调整粮食进口品种结构。不同粮食品种的进口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力是不同的,要积极调整粮食进口的品种结构,提高对国内粮食价格影响较大的品种在粮食进口中的比重,如大豆和玉米,这样既能释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大米和小麦的种植,保证口粮的绝对自给,同时又能在国内粮食价格出现巨大波动时,通过调节进口量迅速、有效地稳定我国粮食价格。

(4)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减少粮食进口及其冲击。我国粮食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缺乏比较优势,同时入世后我国可以使用的贸易保护的手段越来越少。因此,加强技术进步,增强国外技术利用能力,能够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我国粮食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控制我国粮食进口规模,达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祥新,李光泗.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6):12-16.

[2]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2):11-21.

[3]罗杰.中国粮食浪费惊人[J].生态经济,2017(2):10-13.

[4]李国祥.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14-23.

[5]朱晶,丁建军,晋乐.南北半球季节互补性与中国粮食进口市场选择:以大豆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4):84-95.

[6]王學真,公茂刚,武石磊.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11):77-84.

[7]高帆,龚芳.国际粮食价格是如何影响中国粮食价格的[J].财贸经济,2012(11):19-23.

[8]程国强.全球农业战略——基于全球视野的中国粮食安全框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波动
休闲假期
对抗低波动率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