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知青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以郏县广阔天地乡为例

2017-12-26 01:19曹晋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7年10期
关键词:郏县上山下乡知青

□曹晋

发掘知青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以郏县广阔天地乡为例

□曹晋

知青文化,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考察其萌生和形成,发现它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1954年春,在农村合作化规划中,广阔天地乡(原大李庄乡)把回乡的32名初中、高小毕业生,分配到农业合作社的“老社”和七个“社架子”(有名无实的社)中去,成功地解决了农业合作社缺少记工员、会计的难题。大李庄乡的经验得到当时中共许昌地委的高度重视,组织并起草了一篇题为《郏县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的文章,刊登在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第15期上,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1955年,毛泽东主席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对郏县大李庄乡《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写下“这是一篇好文章,可做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的编者按,发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的号召。从此,中国农村多了一个特殊称谓——广阔天地。

1968年7月15日,为加强对毛泽东主席批示过的地方的领导,经上级批准,将原属于大李庄乡的大李庄、吴堂和杨庄3个大队、10个自然村、25个生产队,从渣园人民公社划出,成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1968年8月24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迎来首批71名河南省省会郑州的下乡知识青年[2]。在这里,知识青年认识了农村、农业和农民,把新思想、新文化和科学知识带到了农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发展农业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知青上山下乡,已是一种历史的记忆,但作为一种文化,其意义和价值仍值得研究和探讨。

1.知青文化有利于指导未来

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加速了当时新知识、新文化在农村的传播。上山下乡中,通过各具优势的城乡两种文化的碰撞,加速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和重构,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相互吸收、引进和传承[3]。从全国的视角来看,上山下乡运动的确存在种种异议。但是,知青运动刚刚过去,知青群体就在我们身边,他们自身的经历、奋斗的历史、无怨无悔的信念、对理想不懈的追求、坚忍的意志及适应能力影响着他们身边的人。知青文化中,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意味着对自己的历史负责的精神。回望知青岁月,这一代人有过狂热,有过消沉,有过放纵,有过沉思[4]。对知青文化精神的挖掘、总结、宣传、弘扬,对促进当代人精神的提升、品质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知青文化的开发,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理想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5]。通过知青文化的挖掘与整合,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有助于指导现实和未来。

2.知青文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借鉴

在倡导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路径。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河北师范大学的时候,寄语同学们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就业情况。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回乡,做个新农人,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回乡就业创业,在如今“互联网+农业”的风口上,这批新农人上演了一出别样的回乡创业记。

知青上山下乡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示范。知青上山下乡,为农村带来了活力。在广阔天地乡,知青们发展农业生产,丰富文体生活,创办多家企业。从1970年到1975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办起了砂轮厂、造纸厂、机械厂、面粉厂、预制件厂等企业。特别是来自郑州第二砂轮厂的知青们,他们牵线搭桥建起了砂轮厂,为今日广阔天地乡企业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如今,广阔天地乡砂轮企业多达数十家,实现了周围群众的就业,提升了整个广阔天地乡的经济水平。农村具备良好的开发与发展前景,大学生返乡创业,利用时机与自己的才能,不但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3.知青文化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借鉴意义

当下,国家正在实施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与20世纪的知青运动相比,虽然在时代背景、选聘程序、身份待遇、参与者文化层次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但是二者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因此,也有人把“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视同新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知青年代,广阔天地乡为了做好知识青年的管理工作,在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了由社队干部、群众、知青代表和带队干部参加的“再教育领导小组”,专人专项负责知青的管理 (即三级管理模式),做到思想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知青管理模式,对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知青文化助推旅游文化的开发

知青历史,是一部活着的历史。知青上山下乡,涉及当时的千家万户,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人、农民,都与知青和知青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青历史就在他们的记忆中,而且这部活着的历史还将不断传下去。对知青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可建立知青博物馆,系统陈列知青运动的实物、图片、音像、文字资料和著作,全面分析知青运动的成因,系统介绍知青运动的过程,客观评价知青运动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澄清人们对知青运动的模糊认识,正确对待知青历史[6]。

研究知青运动,开发知青文化,有助于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知青文化旅游,是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知青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知青文化旅游活动为内容,是一种促进农村发展和知青精神传承为目的的旅游活动[7]。知青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常见的有历史博物馆模式、文化公园模式、教育农园模式、露营基地模式、休闲农场模式和民俗文化村模式等。多年来,郏县致力于传承和开发知青文化,无论街道路灯的设计,还是道路两边的宣传画,都融入了知青元素,使人感受到浓厚的知青文化氛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新馆的建成,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密切了与知青的联系。

[1]林蓉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三次“最高指示”》,《党史文苑(纪实版)》,2003年第2期。

[2]政协郏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郏县政协文史资料汇编》(第二卷),内部资料,2009年。

[3]陈红艳:《知青“上山下乡”中文化势差分析》,《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樊星:《知青文化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祭》,《文艺评论》1998年第9期。

[5][6]林龙飞:《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许娴:《苏北知青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初探》,《文教资料》,2014年第8期。

(作者单位 河南博物院)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郏县上山下乡知青
郏县红牛Y 染色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
郏县红牛长成知名品牌
知青岁月
上山下乡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互联网时代的“上山下乡”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
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