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法研究

2017-12-26 01:42许先则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沟通能力高职大学生培养

许先则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素质需求来看,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高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能力。正因如此,对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只有注重高职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适用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本科生、研究生比例和基础操作层工人比例过大,中间层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以这种人才需求量来说,高职院校的培养结构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培养出既

有专业能力又有贴合实际应用的沟通和社会能力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一、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现状

现在各大企业对高职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视,然而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写现在已经成为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共同感受。与此同时,高职学生也希望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和成就学业,但在实际交往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不符

部分学生因其年龄、阅历的缘故,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师长,他们都希望不带任何杂质,而理想中的“知己”常与现实会有很多不符,因此遇到障碍时心理会产生创伤。导致部分学生表现为不合群,采用极力回避与人接触的方式,时间越长孤独感越强,在不得不交往时则表现得紧张恐惧,形成沟通的障碍。

(二)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时代的环境里,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的中小学阶段,认为只要分数上去,其他能力都是次要的,从小就没有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更不用说日常沟通能力的训练。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忙于钻研专业课,只关心学习成绩。也有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对待人际关系时带有较强的利益性,认为人际交往就是拉关系相互利用,把交往看作交易,不屑与一般同学交往。

(三)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殷实,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强,团结协作、谦让和宽容的意识较弱,又由于一直生活在学校里,交往的对象相对单一,交往的范围比较窄,这使不少学生虽有交往的愿望,但缺乏与社会对话交往的能力。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感受,给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高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法

(一)课堂教学实现四个引领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沟通与口才》、《沟通心理学》、《沟通技巧》等课程,可见职业教育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是,沟通是一门软科学,灵活性较强,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时间又比较晚,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我们仍要认真面对现实,就是作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课堂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实效性。因此,与培养沟通能力相关的课程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教学内容到考核方式,都需要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就业岗位引领教学目标

相关课程的定位都是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为主线,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范围,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但不同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沟通能力的要求是千差万别的,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沟通能力就是岗位专业能力;二是沟通能力是岗位核心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把沟通能力分为职业沟通能力和基础沟通能力。本文重点论述高职生基础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是基礎沟通能力又因为就业岗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可能面对的不同岗位群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必然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拆分、重构。我们把相关沟通课程进行了校本化优化组合,提炼出六大板块,即一般日常沟通、与领导沟通、与下属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客户沟通和与服务对象沟通。

3.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内容要依托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与沟通类课程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注重的不是安静的课堂、行云流水式的讲解、教师提前预设的理想结果,而是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讲解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实施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让学生手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身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课后评价实现多元综合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法。在学期末采用考试或考核的方式,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人物完成情况给予评定,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起到戒尺和标杆的作用。成绩很难反映学生的沟通能力,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我们的课后评价应实现多元综合。

(三)校园、社会实现课堂延伸

除了在课上进行实践训练外,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大量利用第二课堂,实现课堂延伸。指导学生树立主动沟通意识,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锻炼,积极参加学院的各种比赛和活动,并参与到这些活动的筹备工作中。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团、协会、训练班,鼓励学生从事辅助性服务工作,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结语

沟通能力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毕业生要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这就需要在校大学生不仅要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更要从提高综合素质和必要能力,特别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方面下功夫,才能不断增强就业

竞争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英.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J].学习月刊,2015,(12).

猜你喜欢
沟通能力高职大学生培养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