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面子的认知机制特征

2017-12-26 10:58马玉夏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概念整合

【摘 要】交际面子这一概念有别于以往面子研究中的概念,強调“面子”在社会体系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呈现、动态构建关系。因置于人际交往中考察的“交际面子”概念必然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要素,且其呈现和构建的过程依靠交际双方运用人脑共有的认知能力,所以对“交际面子”的阐释应当越过语用单向研究的藩篱,展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交际面子进行分析和阐释来探究其在人际互动中是如何呈现和构建的。

【关键词】交际面子;概念整合;语用—认知特征

一、认知机制特征

基本的概念整合通常包括一个合成空间, 至少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以上心理空间以投射的方式关联,并在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交际面子的概念整合也遵循这一原则,本文解析了交际面子印象管理概念整合运作参与空间、合成空间以及形成的概念突显,并根据语料统计的结果来验证了这样的概念整合过程确实存在,这说明了交际面子的概念整合的基本特性与常规概念整合的特征保持一致。与上述基本的概念整合形式不同的是,交际面子在印象管理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还表现出多域复合网络构建的特征,且概念整合中涉及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

二、多域复合网络的建构

在交际面子运作的过程中,概念整合的运作涉及多个心理空间,其中有些心理空间还参与多次整合、在不同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多个合成空间相互联系形成错综复杂的概念整合网络。多重的概念整合网络也是交际面子的动态性的集中表现,这是因为在新生意义产生的过程中,涉及新旧概念的不断联通和投射,且这种联通和投射不断发生。在我们重构的模式中,三次连续运演总共涉及多个心理空间和三个层创结构。这种推演过程的叠加特点是动态性的、渐进式的意义演变。多域复合网络的形成方式有以下两种:几个输入空间同时平行投射或是首次整合形成的合成空间作为再次整合中的输入空间与另一个输入空间一起投射,形成新的合成空间。

三、概念整合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

常规的概念整合是单个主体思维的过程,是主体内的认知过程,但交际面子要通过主体间的认知活动来用言语表达不同印象管理的意图和态度,从而建立人际互动,因此常规的概念整合过程无法说明交际主体间的互动是如何建立的。从我们重构的模式看出,借助立场三角模式,交际面子概念整合从主体内的认知拓展到主体间的协商过程,凸显了交际面子整合模式的人际性和互动性。可以说,交际面子的概念整合是主体内整合和主体间整合的统一体。

具体说来,主体性(subjectivity)就是说话人把自己建构为主体的能力,交际中的“主体性”是主体通过言语表达的意向性和自我意识。交际过程中,当交际主体关注自我与他人的情感、态度,注重个体与社会的人际关系时,就形成“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交际面子的概念整合显然涉及两部分的关系,其中不同于常规概念整合运作的主体间性的作用方式,具体体现为作为交际主体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情感和认知交互,构成了对话性、社会主体间立场三角关系。

交际面子概念整合的客体(object)是交际面子事件,交际面子作用于听说话人,使之进行自我定位(postions),确立自己意欲建立的印象;另一种是听说话人根据当前的交际形势进行认知评价(evaluations)。主客体间具有定位与认知评价双重立场功能(dual stance function)。通过定位和评价,听说话人主体间形成联盟关系,联盟的任务就是加强交际面子思维概念整合涉及的听说话人相互协调与合作以构筑交际关系,这样具有“面子”意识的交际思维主体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将彼此对立的概念结构引入沟通合作机制,构成了主体间性认知关系。交际面子概念整合的结果就是强调通过主体间的评判和认知,通过以交际面子策略为形式的印象管理措施传递理想的面子形象、维持人际关系。交际面子中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一对相对独立而又平等的主体,说话者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呈现”印记以及对人、事物和过程的评价,听话者与说话者进行互动印象管理时,才能接近客观、实现人际互动,体现了交际面子的互动性。

综上,交际面子概念整合中强调通过主体间的评判和认知,以交际面子语用策略为形式的印象管理措施传递理想的面子形象、维持人际关系。交际面子中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一对相对独立而又平等的主体,说话者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呈现”印记以及对人、事物和过程的评价,听话者与说话者进行互动印象管理时,才能接近客观、实现人际互动,这也体现了交际面子的互动性。

作者简介:马玉夏(1980-),女,籍贯:成都,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单位: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Garcés-Conejos Blitvich, Pilar. 2010. A genr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mpolitenes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 2 (1): 46-94.

[2]Garcés-Conejos Blitvich, P. 2013. Introduction: Face, identity and im/politeness. Looking backward, moving forward: From Goffman to practice theory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2013(9/1): 1-33.

[3]Kienpointner, Manfred. 2008. Impoliteness and emotional arguments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4(2): 243-265.

[4]Locher, Miriam A. & Sebastian Hoffmann. 2006. The emergence of the identity of a fictional expert advice-giver in an American Internet advice column [J]. Text & Talk 26(1): 69-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念整合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主席讲话中的隐喻概念整合及翻译策略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广告语解读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