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需要从日常生活体验开始

2017-12-26 14:54蔡媛媛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蔡媛媛

【摘 要】“国学热”正席卷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从孩童教育到家庭经营,从企业文化到国家的方针建设,无不呈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魅力。但几年的经验积累来看,中国的文化是一种生活体验的哲学,不能脱离日常来谈论,更不能以学术的研究来构造,她需要深入生活的日常,如此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哲学;生活日常

中西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哲学的可体验性。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就注重对世界及人类的探索,虽然中途被基督教神学控制,但由于基督教本身也是受西方哲学影響,所以使其中的哲学也不失民主性和科学性。而中国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修为,更多是从人的内在开始修行。

中国文化的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与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多是一种体验式的文化体系,从切身体悟中去陈述理论。故而我们会发现中国的艺术(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等)、医道、武术等都在中国哲学的理念指导之下,两者不分彼此,相互交融,可以用“体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是体,文化的展现是用。所以要想重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就离不开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要从中国人的行住坐卧开始,以“用”来显“体”,从而逐渐完成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

一、什么是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Philosophie der Erlebnisse)也指狄尔泰的哲学。狄尔泰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要靠“体验”去认知。狄尔泰的体验实际上是生命自身的直接经验,因而他的哲学又称“生命哲学”。“生命”不是指简单的身体活动,而是指人的意识活动。他认为,通过人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直接体验,或者一种入神的状态,便可把握住最高统一体,把握住真理。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孤独的存在,人会因为各种情绪,比如忧愁与快乐、愤怒与温情、沉静与激昂、执着与不羁的矛盾等,常处于不安、忧愁、绝望、罪责和斗争之中。人只有经历这些挣扎,才能找寻到“自我”,从内心体验到“存在”。因此他认为哲学必须从研究外在的存在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而人的情态和其对应的活动是极其重要的方面。

曾有研究说,存在是决定人类生命体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人类所有的生命个体得以成为其自身的先决条件。人类的生命质量取决于自身的存在方式:人类生命怎样存在,人类生命的本质便怎样。人自身的存在方式,是人意识层面认知的结果。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仅只是有“人”的表象,更有一层内在文化潜在认知的载体。当人在说“我思故我在”时,真实反应的是一种文化赞同。

人类行为思想的概念、范畴、语言及文字等,都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通过实践的积累、体验的加深,想象及相对比较的认知结果下,来逐渐完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情感及遭遇的不断反省,从而构建一套有体系的文化模式。这个文化模式就是实践体验的结果。洛克于169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人类理智论》,分别论述了:倡导白板说,反对天赋说;系统阐述经验主义观念论;人们用词语来表达观念,且词语来源于感知;人们凭借这些观念来理解我们的知识。他指出“人的一切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仔细品味此话不难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两层深刻含义:

(1)感觉,主要指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感受和体验;

(2)反省,主要指对通过感性获得的经验进行内在认识加工。他在三百多年前就从外部和内部这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类心智和知识的起源,这当可视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体认观”之先声。

二、体验哲学建立的文化属性

简单说,体验哲学建立的文化属性就是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建筑风格、衣着打扮、语言行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

中国文化属性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艺术成就上,比较典型的便是中国的古琴、书画、围棋、象棋、诗词、酒桌文化、香道、茶道及插花等。同西方艺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行为艺术是“孤独”的,含蓄内敛,注重内修,这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属性是一种自我的实现。而西方的哲学也好,人文也罢,多朝向外在,专研事物的本质意义,忽略了作为人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也因为如此,西方的科技远远领先于东方。

人是尊贵的,民主与自由意识的觉醒是建立在人对自我的认知,在这方面东方文化绝对是现代的主导思想。汤恩比博士被称作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智者,他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

然而东方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远没有语言来的激烈,她就像一位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在平静的土壤中慢慢孕育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日常生活”。

“上善若水”,如水浸润是中国文化深入人心、构建民族价值观的基石。毛泽东在1937年在《实践论》中严厉批判过唯理论的观点,他指出:“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指出了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这种主体性作用,将这种观点表述为“人化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对象对于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人的感觉所及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人化的自然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是有差异的,思维、意义也就不可能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固定性。

综合可知,发扬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人们日常生活入手,把文化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体验文化的价值意义,如此一来才可能构建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杨道宇.体验: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基于体验的实践性与时间性分析[J];北方论丛;2012年04期.

[2]李石岑.超人哲学浅说——外一种,体验哲学浅说[M].岳麓书社.2013年11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