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原二中到中科大(上)

2017-12-27 12:47韩镖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二中蝙蝠李老师

韩镖

反着上的“回声定位”课

我初中的生物老师李振刚,腋下夹着一本薄薄的课本,手指间夹一支比较完整的粉笔,别无他物,连其他老师上课必带的教案都不拿。如果你以此便质疑李老师不认真备课,那我绝不予以苟同。我们不妨解析一下他上过的一节课便可知晓。

他这节课的内容是 “回声定位”。一开课他并未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也没让学生翻课本,而是开始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说科学家在一间不透光的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很多铁丝,然后把一些飞鸟放进去,发现这些飞鸟飞着飞着就碰到了铁丝,而把蝙蝠放进去后蝙蝠怎么飞都碰不到铁丝,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当大家冥思苦想答案的时候,他这才把“回声定位”四个字写在黑板上。他接着讲道:蝙蝠与其他飞鸟不同的是它能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前面障碍后反射回来又被蝙蝠接收,它知道前面有障碍物便及时躲开了。这就是回声定位,人类已经运用仿生学把这种技能推广到了很多领域。

这种“程序倒置”的教学方法有何好处?我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通过讲故事把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提到了最佳状态;二是这种方式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人认知、记忆新知识的规律是具象优于抽象,通过讲故事把抽象的回声定位转化成了具象的蝙蝠行为,这样同学们对新知识就容易认识也记得牢固。我这个记忆力不好的学生五十多年后还能记得这节课的梗概这应该算是最好的佐证了吧。通过解析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李老师不仅是生物学方面的学者,而且对认知心理学也颇有研究,他正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课前设计的。

当然,影响教学效果的还有很多因素,这里只说其一,即个人魅力。站在讲台上的李老师形象是这样的:纤细的身材,白皙的脸庞酒窝浅露。粗黑的头发下两道浓浓的弯月眉,高鼻梁上架着的玳瑁框白眼镜后的两只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这样的形质,加之深厚的学养,儒雅的举止,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磁石般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学子。他不但是五原县二中建校初期学历最高的教师,也是教学效果最好的老师。那么,这样一位高人,怎么就沦落到这个北疆边陲小镇的农村中学里来了呢?

“学霸”成“右派”

他出生在青岛一个悬壶世家, 1952年,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之后又考上了本校化学系生化专业研究生。在北师大上学期间,他不仅在学业上是学生们仰慕的翘楚,也是校方十分关注的重点学生。当时,在他面前有三扇大门向他敞开任他挑选:留校任教,做一名专业研究员,出国深造。不管他选择哪扇门,都会殊途同归——向着他早已梦想的生物学高山之巅攀登。而当时世界生物学的格局是“西高东低”,在生物学的高山之巅上铭刻的都是西方学者的大名:达尔文、赫胥黎、施莱登、施旺、格里菲斯……他李振刚将来能作为一个东方学者跻身其间吗?他踌躇满志,但他最后走进的却是他做梦都难以梦到的第四扇门。

1958年5月的一天,他听到了一个消息,明天要召开“反右”大会。“反右”的目标是他最要好的一位同学。他与这位同学同居一室朝夕相处,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他都没有听到过这位同学有不当言论呀,怎么就被划成右派了呢?于是他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同学本人,希望这位同学有所准备。没想到这位同学得知消息后连夜弃物而逃,杳无音讯。组织上很快就知道了是谁把消息告诉本人的,便把他找去谈话并随即把他发配到农场里的酒厂进行监督劳动改造。在酒厂,他以单薄的身体从事着重体力劳动。还好,有梦的年轻人是很难被压垮的,他反倒表现很好。组织上视其表现良好,于1961年摘掉了他的“右派”帽子,并暂且把他安置在化学系资料室当助教。对于这样的安排他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三年多的时光被蹉跎,但毕竟离他登顶科学的梦又近了一步,他还年轻,还来得及奋力追赶。但他哪里晓得,“摘帽”与“平反”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1962年10月,他被安排到听都没听说过的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了。就这样他成了五原县二中一名生物老师。这倒成全了来二中求学的这些农家的子弟们,他们邂逅了一位本来不可能遇上的高层次老师,可是对他本人来说,他那科学登顶的梦,却多半要埋在这高原的黄土之下了。

沉默的回折

来二中任教两年了,正当周围的人为他这样一个人才被埋没而惋惜不已的时候,他却有了出人意料的惊人之举,即写出了一篇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论文。他把文稿寄给国内一家科学刊物后,很快就收到了刊物的发文回折。按照当时国家规定,只要在回折上盖上所在单位公章寄回刊物编辑部,文章即可發表。但李老师找到当时的学校领导后,人家拒绝盖章,李老师一再解释说这是纯学术论文,没有一点政治内容,说死说活人家就是不给盖章。一向平和的李老师终于被气急了,撂下了一句愤激的话:“你不让我在国内发表,我就在国外发表!”

是啊,有谁知道他为了学术研究的艰辛付出呢?为了科研,他八分钱买两个馒头,煤油炉子上热个菜就是一顿饭;为了科研,他把所有的休闲时间都变成了加班时间;为了科研,他在女儿很小时就把她送回青岛父母那里,后来又把儿子放到春光五队农民家代养……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更为困难的是他没有大学教授们那样的科研团队,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实验基地,连观察细胞所需要的放大一千倍的显微镜都没有。这些困难都被他一一地克服了,而今他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将要胎死腹中,他岂能甘心?他本来是可以用英文写作在国外发表的,出于民族自尊他希望自己最重要的科研成果能在祖国的刊物上面世,当然,如果科研成果能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也是民族自尊的体现,不要让西方学者以为中国在生物研究方面无人。

但是之后的事态发展令他始料未及。时隔不久,国外的一家刊物发表了一篇与他的论文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论文,人家取得了科学发现专利。在全世界科学界有一个共识的规矩:同一内容第一个提出者是发明、发现者,之后再有人提出只能充当证明者了。所以他的论文再寻求发表已经毫无意义。这无疑是他个人的重大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

意外的幸运

时间来到了1966年,更为艰难的十年在前方等着李振刚老师。

无法回避的批判、监督改造、繁重的体力劳动,伴随了李老师十年……很多年后,一些知道当年实情的同学却告诉了我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的实情:批判、批斗是难免的,但没有一个学生对李老师动过一指头;监督李老师劳动的学生,只要没有领导盯着就允许他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分配劳动的学生也偏心得很,尽可能找相对轻松的活儿让他干。这幸运是来自二中求学的纯朴的农家子女们给予的,使他较为平安地走过了那十年。

那么,在这十年中,他一直执之不舍的科研事业,是就此中断了,还是得以延续了?这个问题在1978年有了明确的答案。

(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中蝙蝠李老师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该得奖的李老师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庐江二中简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蝙蝠女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