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建立一种“关怀”的关系

2017-12-27 16:17金一民
江苏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关怀关系

【摘 要】真正的教育,应该走出“知识为本”“分数为上”的泥潭,回到教育的常识,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起与生活世界中人、事、物之间积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是关怀。基于关怀理念的教育才是温暖的教育、深刻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常识;关系;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75-02

【作者简介】金一民,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关怀,“关”即牵连、涉及之意,“怀”即想念、围绕之意,关怀(caring)在通用英文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对人和事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人或某事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怀与爱不太一样,爱是个体美德,强调个人的修养和付出,关怀,双方是一种相遇的关系。

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系

从作为个体的人来讲,每个人一生中都离不开关怀和被关怀,如果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延续下去。教育,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关怀的关系呢?

1.关注:观察与了解,“看见”他人,在视野中。

关注,是关怀意识的觉醒,即“为他者”意识的自我觉醒。关注的状态是指关怀者对被关怀者一种公开的、无选择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表明了一种感觉的状态。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这个他人既包括身边的父母、同学和教师,也包括不认识的人。

2.关心:尊重与信任,“理解”他人,在心目中。

关心,是关怀情感的唤起。关心就是指关怀者内心出现帮助他人的意愿,这种意愿使人产生对他人有所作为的倾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帮助那个让自己关注的人。

3.关照:支持与帮助,“成就”他人,在行动中。

关照,是关怀行为的实践。关怀行为就是当考察到具体情境中的特定个体及其特定的需要所做出的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从而满足被关怀者的需要,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

二、建立人与事之间的关怀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系是靠“事”来维系的。建立“人与事”之间的关怀关系,就是要站在“人”的高度,站在“人的完整发展”的广度来统整相关工作。教育,首先要看到“人”,再看到“人”后面的“事”,基于“人”做“事”,通过“事”来发展“人”。试以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为例来说明。

1.备课:要看到知识背后的人。

备课是最基础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智慧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前提。在不少教师看来,备课就是备知识。因此把全部精力放在教材分析和解读上,把全部心思放在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知识上。

基于关怀理念的备课首先要看到“人”,研究“人”。在研究“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之前先要思考“为什么而教(学)”,不仅仅重视让学生获得什么,更重要的是发展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要看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生长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来确定“教(学)什么”,这就是教学内容。再次,要研究儿童学习的规律,思考怎样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是教学方法。最后还要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是不是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教学评价。

2.上课:要看到群体背后的个体。

班级授课制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在课堂上,教师看到的学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是多彩的个体。头脑中的学生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关注学生的眼神是朦胧飘忽的而不是心灵交流的,追求的是课堂的流畅而不是每个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佐藤学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他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是“倾听—串联—反刍”。比如对待儿童的发言,要思考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个发言同儿童的内在品性有什么关联?要把儿童的发言同下一步学习的展开串联起来,同他先前的思考串联起来,同其他儿童的见解串联起来。

3.作业:要看到结果背后的过程。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很多教师往往关注学习的结果,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上比较单一,满足于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批改作业时在乎的只是对和错,缺乏对过程的关注。

基于关怀理念的作业设计和批改,要引导学生建立与作业的积极关系。在知识和技能上,要设计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在过程与方法上,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比如学生作业上的擦拭痕迹,能够反映学生思考时的犹豫和调整。不少教师重视对错题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的过程和思维。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要从书写的字迹和作业的速度上分析学生的兴趣、态度和习惯等。

三、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关怀关系

这里的“物”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萬物,如动植物、物品等;二是经过人类改造存在于人的意识形态里的“物”,比如知识、制度等。如果人与物之间缺少一种关怀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物就缺少生命,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1.人与自然。

自然界中不少是有生命的,如动植物。我们开展的饲养小动物、种植小植物、认养学校绿化等,都是帮助学生建立与它们之间的关怀关系。但是,对生活中人类创造的物,应该建立怎样的关怀关系呢?人们往往通过制定一些规则、规范,简单地约束和控制。比如“不破坏公物”“物品摆放要整齐”等。这样的教育,不能触及人的内心。

“爱护公物”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建立与物品的关怀关系。即使是一张课桌,也要引导学生尊重它:它的材料从哪里来?来自于几十年的生长,从一粒树种生根发芽到长成树木,要经历多少风雨。它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成型来自于工人的智慧和劳动。它为什么放在这里?让学生理解“放之有序”,物品应该放在它该放的地方,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2.人与知识。

不少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原因是没有建立与知识积极互动的关系。导致在这些学生的头脑中,知识成了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缺乏情感和温度的东西。学习变成了大人的要求,学习的过程变成了简单地灌输和接受。

建立与知识之间的关怀关系,一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人类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成长。二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与自我的关系。学习不是外在地占有知识,而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能掌握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三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与过程的关系。知识往往是以结果的方式呈现的,不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无法建立与知识的关系。

3.人与制度。

没有建立学生与制度的关怀关系,管理就变成了控制、规训。在一些学校,师生关系已经演变成“警察与小偷”的关系,耗费了教师大部分的精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建立与制度的关系,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制度的本质。制度不是用来控制人,制度是保障人的“自由和公平”。试想,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就没有上街的安全和自由;没有课堂规则的遵守,就不能安静有效地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制度和规则的理念,就是“不干扰他人的自由”。所有的规则都是基于这一理念。“不追逐奔跑”是不干扰别人的安全,“不大声喧哗”是不干扰安静的环境……第三,要和学生一起来制订规则,制订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的过程,就是建立关怀关系的过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怀关系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论教育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