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教育观对当今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2017-12-27 02:31毛欣然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6期

【摘要】赵熙一生经历了私塾坐馆、主讲书院、主持学堂等从传统教育到近代教育转型中所有教育形式。 赵熙在东川书院时认识到古今中外之学都要重视,在文史学习方面要从小学入手,要兴学以培国本。赵熙还主持了四川乃至南地区第一所学堂经纬学堂。民国时期的赵熙不再如清末时追求革新,他创办文学舍,这是在学堂普及时期开办的一所专门学习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学校。这体现了赵熙担忧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毅然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民国时期的赵熙更多关心的是传统文化失落的问题。赵熙的教育观对当代的启示:应实施宽严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品德教育的要点在于以身作则,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用心独到。

【关键词】赵熙教育观 开学兴农 以培国本 用心独到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16-02

过去我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有一个思维定式,认为旧的都是保守落后的,新的都是积极开放的。所以我们在教科书中学到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的种种知识。至于同时期“旧”文化是什么情况,我们不清楚,也不关注。随着新世纪反思运动的兴起,学者发现新文化运动当时“旧”的方面目前处于失语状态,其中有非常多有价值的问题等等我们去研究。

从赵熙18、19岁到63岁,教育事业贯串他的一生。赵熙25岁中进士后,仅有少量时间在京为官,绝大多数时间在家乡从事教育活动。从私塾到学堂,赵熙经历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新旧嬗递。赵熙的教育生涯始于跟随父亲训童,私塾坐馆;然后襄助地方官组织考试,评阅试卷,再到主持书院、学堂。生活在变革年代中的赵熙亲身经历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在的各种形式。甚至还有很难定性质的“文学舍”,文学舍既非书院也非学堂,是过渡时期的独特产物。所以研究赵熙的教育活动对了解新旧更替时代多元共存的教育元素与众声喧哗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赵熙的教育观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赵熙的教育经历与思想

赵熙主讲的书院和学堂情况如下。光绪二十一年(1895)28岁的赵熙应荣县知县唐直公的邀请,主讲凤鸣书院。赵熙在此任教期间题书房联:“请回俗士驾,笑读古人书。”此时赵熙的教育观念还比较传统。这则对联有两层意义,一是要读书做学问,二是追求雅(与俗相对),以雅士作为人生于艺术求追。“雅”是贯穿在赵熙的诗、词、文、川剧、书法和教育中的共同审美标准。

(一)为学当为上下古今之学

光绪二十三年(1897),赵熙丁母忧守制一年后。赴渝主讲东川书院。此前,赵熙曾与重庆知府王义庵约定继江瀚(字叔海)之任。江瀚光绪十九年(1893)至二十一年(1895)主讲东川书院,赵熙继任后,江瀚有书信嘱托,《报赵编修书》力陈功利对学生影响之深,学生只重视科举考试的内容而不是真心向学。江瀚希望赵熙能引导学生,避免“溺于俗学”,避免“涂饰蹈袭”,“治其要”(学习真正的学问和修身),崇尚“为己之学”。在书院章程上,江瀚“于汉宋家之说尤极持平,祛近人一切门户意气之私” [1],江瀚希望这些对赵熙继任能有帮助。

东川书院日本留学生成田安辉曾说“为学当为大通世界之学,不为拘守方隅之学”,赵熙表示赞许,在日记中引用:“此横也,吾韪之。吾亦云:‘为学当为上下古今之学,不为耳目尺寸之学。此纵也,吾自韪之。”一纵一横,大处着眼,此时已见出后来川南经纬学堂“经纬”二字的端倪。赵熙还书写对联挂在书院内“治学当为古今中外之学,不以耳目尺寸之学为宗旨。”赵熙用小篆写对联挂饭厅抱柱上:“合古今中外为师,会观其通,百派春潮归渤海;任纲常伦纪之重,先立乎大,万峰晴雪照昆仑。”饭厅抱柱上还有赵熙用对联格式书□兰泉先生语录“须想我不学问时,将此心安顿何处;试取国与天下事,从自身平治些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川永宁道黄立鳌、泸州知州沈幼岚及周孝怀等就泸州书院旧址筹建川南经纬学堂。赵熙此时认为只有教育才能兴国。因为该学堂在川南乃至四川是首例,所以消息一出,时人惊异。赵熙《日记》云:“又日讲之事,恐非人所愿,分教恐难其选也。”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学堂刚刚兴起时阻力之大,日讲、分教等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式一时让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嫌这所学堂标新立异,还有人嫌它不够新。三十年代的师范学堂,文史仍然是重要科目。四川在对传统学术的传承上,贡献巨大。

后来,经纬学堂成为泸州川南师范。书院改学堂,改革的开始必然困难重重,经緯学堂是四川乃至西南第一所新式学堂,风气初开。所以当时社会的反映是“远近惊异”,学堂毕竟是新式教育,虽然存在时间短,但初期却吸引大量先进的有志青年。学堂培养处多为同盟会员,在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可知学堂的效果不坏。

(二)开学兴农,以培国本

庚子之乱后,群咸思振奋自强,赵熙深感“中兴扶运仗群材”,致力于“开学兴农”,以培国本,以启民智。《与尹仲锡书》(尹时官陕西)云:“尝与论今时教养之道,甚不宜拘于旧习,必为吾民思所以自立于久远者。所治如有贤良,似当徐商讲学兴农之策。外人书宜急择也,美、日本各有其至,少见者骇吾言矣。” 3赵熙较早提倡教育革新,翻译外国人的书籍,这种言论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赵熙《与江叔海》书亦云:“开学兴农,正人心而扩民业,方有事于将来,延颈者尤无尽也。”[2]赵熙重视教育,任御史后有奏折《试学入官宜名实相副折》,学部对此覆奏认为以专门实业之士充文学侍从为习非所用,应该让各实业之人才习有所用,农工商各科之人分置农工商部或分派各省振兴实业。[3]《检定小学教员章程妨碍教育折》经纬学堂时期,赵熙的教育思想又进一步发展,此时他不但认识到治学眼界要阔大,而且认为兴学关乎国运,要使国运强大,必须发展教育,“苍茫国学千秋业”(《赠松岑》)。可见,晚清时期,赵熙属于新派。民国时期,赵熙虽然不再参与政治,看似变得守旧,实则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针对当时新文学的发展,赵熙看到了新文化带来的弊端是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所以开办文学舍。在学堂普及的民国时期,文学舍是一个不和谐的存在,是异类,被新派鄙夷。但以现代视角观之,这样保存文化的事业是非常有价值的。endprint

赵熙对晚清民国中国文化受到外国冲击,尤其是民国后社会变动更加剧烈,传统文化渐渐被轻视与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未必适合中国的外国之言,赵熙对这种趋势有担忧,在诗中常常慨叹“世衰无旧学”(《送果玲归峨眉》)[4],在《唐歌行叙》中说:“二千年夏声,至于今而寂,今之世又自奴于海外之言。惟荣也为穷乡,今求学于斯,而为举世所不为者,诗其一也。五言诗主八代,七言则一准唐歌行,吾虑夫人之浮慕者,粗举唐之胜。”[5]《答贺儒楷》亦云:“敝处文学舍仍是三家村模范,近来学童少能读《论》、《孟》者,则一切无从说起。稍举唐以来诗,又平仄茫然,世运所驱至此,早知其当然,又不料其果然也。”[6]三十年代,荣县的传统教育水平都大大下降。所以赵熙设置诗词赋的课程与教材,不单单为了学习诗词文赋,更是对今世奴于海外之言的响应,是为了纠正世人浮慕者。赵熙民国时期对教育的不满:

近来世兄辈计渐成人,知当照常读书。惟外观世局,不知拨乱反正当用何术。学子争谈流派,大都趁意所云。至寻常科业,仍是从前制艺变相,利禄之途,且夫昏乱士生。斯世谓出没于五浊中耳。伏维一门慈孝,自远风尘,心太平庵,桃园所在,此即人间大福,夫复何求?(赵熙致唐凤声的信1923年二月初八,3月24日)[7]

此时已经是民国十二年(1923),学生上的是新式学堂,然而教育效果并不好,虽然形式变化,然而本质却是“制艺之变相”,学子学习只为利禄。赵熙在晚清办学堂,到了三十年代的民国反而办了一个不合潮流的旧式学校,其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要保存传统文化。

赵熙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各处。只言片语不成体系,但其中却不乏真知灼见。赵熙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图强,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古今中外结合。晚清政治腐败,赵熙看在眼里,希望把教育作为强国的工具。教育动荡往往是政治动荡的前奏 ,“证诸历史几无不然,清末教育制度从兴设学堂到废除科举之种种兴革,无不反映近代世变之局。”[8]赵熙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教育思想不能分开。

二、赵熙教育观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赵熙的大弟子周善培在《香宋吾师八字致祥,号孝怀十寿序》中总结了赵熙教育的三大要点:

“师恒教不曰仁,惟曰天性必厚”,“师恒教不曰智,惟曰用心必独到。惟其独到,故所与稽之古人同乎人”,“师恒教不曰勇,惟曰胸次必干净。惟其干净,故凡学焉可得而不易得。”[9]

这三点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为:

(一)宽严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

赵熙23岁时到四川营山县知县周位东的家里教他15岁的儿子周善培(字致祥,号孝怀)。周善培天资聪颖又恃才桀骜,赵熙既赏其才华,又戒其浮躁,责善极严。“善培尝以颦笑之苟,立而受责尽日,一念近厚,奖之乃至不已。”周善培聪颖顽皮,此前赶走了几位先生,直到遇到赵熙学业才步入正轨。赵熙对周善培的教育方法是奖罚结合,即使很小过错也绝不放任,周有一点点进步,就极力嘉奖,从而赢得了周尊敬。现代的大学生多为九零后,个性独特,活泼顽皮。然而他们内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大力表扬与鼓励,同时在原则性问题上该严格的绝不放水方能教育好他们。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不过年轻教师可能不知道严格应该用在何处,所以教学管理效果不佳。越是对于顽皮的学生,教师越应该付出爱,努力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成为知心的好友,才能做好教学和管理,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二)品德教育的要点在于以身作则

现在大学生对于品德教育课,总体是不重视的态度,能逃课就逃课,能开小差就开小差。何以学生不重视品德教育,这与中国教育重视专业不重通识的风气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讲品德课的老师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更难以给学生做品德上的榜样。赵熙能够赢得弟子的尊重,不但因为他的学问好,教育方法得当,更因为赵熙的品格正直。赵熙在清末担任御使,正直敢言,不畏权贵。“谏草留御床,直声在天地”(梁启超)此前,赵熙因家贫,穿着不够华丽,好友江翰(家境较好)还跟他开玩笑,等到看到赵熙做御使正直大胆,十分佩服,特别嘱咐儿子江庸要好好跟赵熙老师学习。赵熙自身品格正直使他获得朋友和弟子的尊重。所以当今从事的德育教育的教师应该首先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成为道德的楷模,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必然会显现在人的外在形态气质上,从而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用心独到

当今处处都在提倡创新,高等教育亦是如此。似乎创新就是好的,不创新就是落伍。当然这种倡导的初衷很好,不过实际情况是广大师生为了创新而创新,换了个名称就是创新,不走常规路线就是创新,而忽略了“创新”的效果,这显然是不明智的行为。赵熙论教育中的智,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强调要“用心”。只有用心,才不会只做表面功夫;只有用心才会真正喜欢自己的学业与事业;只有用心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生产力。除了用心,赵熙还谈了“独到”,独到就是与众不同,就是独具慧眼,是“用心”后顺其自然的产物。以学习为例,学生对于某种知识情有独钟,用心地深入学习和思考,自然能够得出常人难以发现的问题和结论。“用心”是“独到”的基础,有了用心的刻苦、努力、发现,他的创新(独到)才是有价值的。

赵熙作为近代四川的文化名人,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宽严结合、以身作则、用心独到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仍然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江瀚. 慎所立斋文诗集[M].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 (第709册) [Z]. 台湾:文海出版社,1998:154-156.

[2]王仲鏞主编,赵熙著. 赵熙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14: 1097.

[3]赵熙. 学部奏覆游学生入官新章[N]. 申报,1909-3-8(5).

[4]王仲镛主编,赵熙著. 赵熙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14:816.

[5]王仲镛主编,赵熙著. 赵熙集[M]. 成都:巴蜀书社,1996:1222.

[6]王仲镛主编,赵熙著. 赵熙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14:1101.

[7]唐振常. 赵尧生先生书札书后[A]. 唐振常文集(第四卷)[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54.

[8]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8):97.

[9]王仲镛主编,赵熙著. 赵熙集[M]. 成都:巴蜀书社,1996: 1335-1336.

作者简介:

毛欣然(1984-),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巴蜀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