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2017-12-27 02:25卢博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6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为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科教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some problems in postgraduate teaching,we give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ystem,course offered,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It lai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science and education tal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Curriculum system; Course offered;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02-02

研究生教育作为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栋梁之才,同时也是我国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主力军。我国自实施研究生教育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步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出现的问题,改革研究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研究生教学被许多学者关注[1-4]。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从本科时期的知识学习阶段向研究生后期课题研究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应仅仅只是本科式的知识传授的延续,而应是知识传授与科研能力并重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然而当前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影响硕士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学习和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甚至是整个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系统化和综合性。纵向看,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缺乏整体设计,教学設计中本科、硕士课程的衔接不够,存在着重复、断裂等问题;横向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环节统一不够,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科研、实践脱节等现象。另外,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各校不一,同类院校缺乏规范,各校之间的课程相关性弱、可比性差,也造成本硕课程难以衔接。

2.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单一。首先,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范围狭窄,课程开设大都依据二级学科设置,有的甚至按照三级学科开设,例如,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几何类课程—微分几何与拓扑学,我们学校应用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却没有开设。其次,选修课程开设数量少,类型单一,反映交叉、前沿的综合性课程相对较少。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研究生必修课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60%-80%,即使是选修课也有相应的课程规定,可供研究生自选的课程十分有限。

3.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研究生教学中一些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内容更新慢,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不够,反映研究性、前沿性内容不够,对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以及高新技术的研究和进展等不能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另外,一些课程教材多年不更新,也很少有辅助教学资料,或者研究生和本科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或者相近课程重复交叉较多,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降低,不仅浪费学习时间,更影响了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研究生个体没有从课程学习中获得想要汲取的知识。

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的最大差异就在于“研究”,而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往往与本科生区别不大,相对比较僵化,很少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时间多,讨论交流少、教学辅导少;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研究生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多,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无法实现教学互动,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措施

硕士研究生教育既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也是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和过渡阶段。硕士阶段课程学习的宽度、深度和高度对博士阶段的学习、科研甚至今后的学术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完备化

基于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专业调研和剖析,不断优化“平台+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分类规整,按照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重构原有课程的分类,模块化“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进阶课程”,建立以基础课程为中心的组合方式、科研技能层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5]。优化课程设计,将课程学习、方向最新研究动态以及论文写作设计引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进阶课程,明确核心课程,完善课程建设标准。此外,以学生为本,构建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匹配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改革基础课程的方向化倾向,推进专业理论学习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平衡发展和交互融通,促进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尤其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

为了促进研究生基础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习内容要做好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杜绝知识断层或者重复学习的现象。其次,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新知识与科学前沿动态的穿插,提升学生的研究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课程体系设计应突出导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创性地位,更好更快的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创新性观点等综合能力的发展。endprint

2.课程设置科学化

大多数学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都相对单一或具有方向局限,这对硕士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贮存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阻碍,因此亟需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具体地:

第一,英语实行分级制教学,重视口语教学。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英语尽管是一个工具,但是在科研写作和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不管是纯粹的学术机构还是高等院校等其他教育单位,学术交流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显得愈来愈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国际化的、全球化的。同一科学问题可能会引起国际上很多学者的关注,英语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优秀科研成果基本都是借助英语发表和传播。

综上,硕士研究生作为从事科研的初始阶段,熟练掌握英语既可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又可以更好的跟国内外同行交流与合作。

第二,专业课设置完备化。

硕士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科学研究,但我认为硕士生更重要的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贮备阶段。此阶段课程开设应依据一级学科设置。例如,针对数学类的硕士生,主要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应打破以上二级学科的限制,硕士一年级和二年级应开设数学类的重要课程:抽象代数、同调代数、泛函分析、微分方程、代数拓扑、数值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图论等,以达到夯实基础承前启后的目的。这些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根据学生自己学习情况选择自己相应的二级学科专业,根据二级学科要求及研究方向需要选修相应选修课。

3.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主要依赖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硕士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研究方向最新成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革新,应该将教学内容广义化,将相关领域的公开问题、最新研究成果也纳入到教学内容的范畴。

从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看,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人类已有或已确定的知识,而是带有研究性、不确定性的课题和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需要经过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学,师生共同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教材绝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只是提供给师生选择使用的材料之一。研究生在读期间,既要理论课程学习,也要做学位论文。由于学位论文研究周期较长,通过学位论文研究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之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无论强弱,都已成为既成的事实,不会再有时间培养。因此要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必要将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学习全过程中。

我们应该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从而逐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知识传授式教学,很多教师采用了把课程教学安排给学生来讲的方式,但是如此一来又常常矫枉过正,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教师本人投入到课程教学上的精力有限,对学生疏于引导、点拨、释疑和把关。显然,无论是教师单向传授还是让学生来讲课,两种模式都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都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又不失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我们认为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了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了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

授课阶段,结合教材和专题内容,首先向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基本内容,给出课程的基本系统结构。借助教材,向学生深入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专题讲座,介绍相应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以精讲多思为原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强调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的介绍,淡化结论的获得,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化教师的教法为学生的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鼓励课堂讨论。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是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每一个科研专题,均从如何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收集整理资料、合理借鉴和引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一整套研究方法着手,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研讨阶段,随着授课阶段的进行,学生逐渐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研讨主题,如“同调代数中模与高等代数中向量空间的联系”、“投射与内射维数的思考”、“模对环的相关刻画”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自主选题进行研究。选题与授课阶段同时进行,以便尽早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待授课阶段结束后,由学生当堂演讲,陈述自己针对所选主题的研究情况,并组织师生共同讨论。最后获得有一定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其研究视野,为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素养对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研究人才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36-39.

[2]甘臣权,邵凯.建设以科研优势领域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6-26.

[3]王生毅,薛文鹏.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5(2):15-16.

[4]李红军,滕鹏举,张年超,张阳阳.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统计分析[J].高教学刊,2015(18):77-79.

[5]柯佳敏.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新思考———课程设置模块化与开放式教学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19.

作者简介:

卢博 (1985-),甘肃通渭人,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