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之德育性研究

2017-12-27 02:32陈芸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陈芸

【摘要】工匠精神,近几年一直受到各界热议,提及之时让人想到最多的便是德、日等制造业强国,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舶来品,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工匠精神进行追根溯源,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历史背景,在领悟其历史意蕴的同时归纳总结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进一步分析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实现其德育作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德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19-02

工匠精神,一个时髦潮流的词,却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近几年一直被制造业界热议,成为一个群体的标签,象征着一种精神品质和质量要求。提到工匠精神,人们想到最多的是德国、日本等国家,德国的学徒传统及现代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日本的电器甚至是马桶盖受国人的疯狂追捧,这些制造业强国的现代成就都包涵了深厚的工匠精神传统。实际上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却更为悠久长远,早在《庄子》一书中便已涉及匠人十余位,如庖丁、伯乐、为圃者、捶钩者等;就时代而言,上溯尧舜之世,下及战国之时。[1]在庄子看来,道生万物,万物归辅于道,道乃人及万物之根源。就根本处而言,匠人精神就是问道、法道、弘道之修炼。而此“道”即为一个专注的态度、一种严谨的精神、一份坚持的信念,是匠人的灵魂和一门手艺技术得以传承发展的奥秘所在,此“道”即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及其现代内涵

(一)崇德尚贤的“能工巧匠”

工匠代表着一个群体,工匠精神彰显了时代所需的精神特征。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在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以“学艺先做人”、“德艺兼修、以德为先”、“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为代表的工匠精神。中国古代扬善重德的思想要求体现在工匠养成之中,便是培养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能工巧匠。据《考工记》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何谓圣人之作?“依于法而游于艺”。所谓“依于法”,就是重道、求道与体道,工匠通过技艺之径通达“道”的境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这也是中国古代工匠追求精湛技艺的真正目的。[2]“道”成为匠人不断追寻并持续传承的精神所在,“德”则是这一精神的首要特征,《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崇德尚贤”成为了中国工匠精神伦理走向的源泉和最终归属。

(二)追求极致的“工匠”、“职人”

提到工匠精神,德国、日本被广泛地认为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强国。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式的工匠精神较具代表性。“德国制造”一度受到世界各国追捧,代表了一种品质。德国素有“工匠王国”之美誉,早在15—16世纪,德国工匠就以技能精湛而著称。[3]“德国制造”所蕴含的特征是德国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外显,而隐含其后的则是“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这便是德国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不断打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

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日本主要表现为“职人文化”,日语里的“职人”译为工匠,也就是手工艺者。日本“职人文化”的精髓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执着”和“忠诚”,[3] 实质上就是执着于对完美和极致的追求,忠诚于倾其一生做好一件事,“职人文化”的精髓就是“工匠精神”。专注度和持久力也是德日两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三)工匠精神的現代内涵——崇德尚贤,追求极致

中国巧匠的“德艺兼修、以德为先”,德、日匠人的追求完美,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无不彰显了“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工匠精神,源自于人最本能的好奇心和敬畏心,体现为一份对技艺的执着和坚韧,保持着对工作饱满的热情。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匠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做到完美、极致,做到精益求精,在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德与艺。总的来说,现代的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崇德尚贤,德艺双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应该是个人成长、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和国家兴旺的灵魂。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技艺的传承和工匠精神的延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师徒传承,这种方式也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现代,“大国工匠”的培养则主要通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说,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还非制造业强国,2015年5月,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十年的努力,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放眼世界,德、日等国际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因素便是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重视职业教育,更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4]我国要发展成为制造强国不仅要在政策上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肯定职业教育价值,更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发展成为制造强国培养有灵魂的“大国工匠”。

其次,从学校层面上说,高职院校主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现代更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职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与此同时,培养工匠精神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元素,[5]强化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模式,优化办学质量,重塑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不仅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更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最后,从学生个体层面上说,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6]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持续稳步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职业教育的地位却一直不理想,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多是无奈之选,以分数论成败不仅仅存在于基础教育中,甚至会伴随终身,人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看法值得商榷,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体敲响了警钟。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提升,更要加强学生职业精神、职业信念的培养,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不管是对就业者还是创业者来说,德艺双馨、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都将让其获益终生。endprint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技艺的传承和工匠精神的延续更多是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国家政策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和肯定,这些都为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国家政策保障。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工匠精神”,这成为 2016 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词汇之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7]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政策保障。

第二,大眾观念支持。工匠精神在我国拥有较为长久的历史,国人从不缺乏工匠精神,但却没有一直保有这份精神并融入自身的工作生活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再次开始关注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为对更高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提出,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高学历的大学生很多,但拥有某一行业高素质、高水平的技工却很难求,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这群人,人们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和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提供了观念支持。

第三,现实基础铺垫。近年来,海外代购大肆蔓延,中国人在国外疯狂采购的新闻不断爆出,无论是高端奢侈品还是普通日用品,其产品品质是国人追捧的重要原因,而品质的背后是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据有关数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研究发现,长寿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6]这些现实和数据不断警醒着中国企业,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提高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和持久存活率,中国的企业也更加重视工匠精神,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市场基础。而现代职业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进现代学徒制,把行业专家培训与学校教育不断融合,以真实的项目引进教学,这些为工匠精神的培育真实地融入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崇德尚贤,德艺双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核心以德为主,“学艺先做人”、“德艺兼修、以德为先”。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5]促进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就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德育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发挥工匠精神德育作用的先锋力量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先锋力量和主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以德为主的工匠精神的养成对实现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思想政治课中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确立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树立德艺双馨的职业品质,坚定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信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增强自身本领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培养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家国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实现工匠精神德育作用过程中的先锋力量。

(二)专业课程:实现工匠精神德育作用的主阵地

专业课程是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以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充分挖掘本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当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灵魂内核。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在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因此,培养工匠精神应该把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主阵地。具体来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行业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真执着、细致耐心的职业精神,在项目化学习中,锻造练就工匠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感受“崇德尚贤,德艺双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

(三)校园文化活动:施展工匠精神德育作用的燎原之势

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对学生渲染熏陶,传播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内化为自身的品质。高职院校要大力宣扬国家重视技能型人才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各行业、各领域技能大师的成就与事迹,让广大高职学子感受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且前景光明、“大国工匠”的劳动之美和无上荣光、“工匠精神”的难能可贵和价值所在。[8]以校园文化活动“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渗透作用,达到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陈成吒.《庄子》是如何论说匠人的[N].解放日报,2017-03-29.

[2]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 37(25):8-12.

[3]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2):45-48.

[4]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5]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2):63-78.

[6]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7]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8]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