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12-27 02:33李畅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6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实践路径工匠精神

【摘要】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高职高专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职业操守和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塑造、弘扬刻苦钻研、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既是其育人思想的精髓,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职业技能、职业思维和职业道德三者有机统一于“工匠精神”的内涵。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锻炼与校园文化营造等四方面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高专教育 现代价值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23-02

近年来,“工匠精神”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和学术届的关注热点。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品质革命”;同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倡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迈入质量时代。

高品质的产品源于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而企业发展人才为本,自然离不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员。高职高专教育作为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担当了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性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及现代价值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辞源》曰“匠,技工的通称”。“工匠”在古代可理解为具备艺术特长或专业技术的手工业劳动者,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专业的要素;二是技术的要素;三是艺术的要素。在古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指工匠对技术、技艺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是敬业奉献的精神体现,更是在工艺技术和道德传承中积淀出的文化精髓。《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这些描述都体现着工匠对工艺产品制作过程的细心雕琢、反复推敲、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对中国“工匠精神”历史内涵进行梳理,可概括为三个价值维度:

一是“善”与“美”的价值追求。所谓“善”而“美”的境界,是指在物质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文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以善为美的前提、由善来统摄美的一种文明状态。具体可归纳为两点:一是真善美的原始统一;二是美以善为准绳。前者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发展背景,后者揭示着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灵魂与精神核心。

二是“德艺并举”的价值表征。“以德为先”“德艺兼修”以及“经世致用”这三个词是相互统一的,这种价值体现可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分别是“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与“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1]

三是“心传体知”的价值实现。包括“心传身授”的教学过程与“体知躬行”的学习过程。中国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一种“道德精神”,这种精神是人们所追求的关于“做人”的理想衡量尺度,也是内心渴望达到的“理想人格”。

随着时代变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不仅仅是指手工业劳动者所应遵从的价值理念,更是所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行为追求乃至精神理想,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工匠精神”体现着工匠对产品精细打磨、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对于“工匠精神”的时代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职业技能作为“工匠精神”的立足点。“工匠精神”表现为“德”与“才”的统一,也是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的统一。良好的职业习惯要通过高要求、高品质的技术制度塑造而成,是工匠的基本前提。只有精通并熟练运用职业技术,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具有持久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工匠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工匠技术”这一前提,培养“工匠精神”的本质在于对“工匠技术”的锻造。

第二,职业思维作为“工匠精神”的出发点。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要获得“工匠”式的精湛技术,首要养成“工匠”式的思维习惯。亚力克·福奇把“工匠精神”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些兴趣或技能的集合,这种思维特点既根植于传统文化社会的工匠式思维,又保持着现代社会的职业思维特征。

第三,职业道德作为“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工匠精神”体现着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执着于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尽善尽美的极致体验。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涵盖了尽职履责、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既来源于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作为一名职业人,真正的“工匠精神”就是在于对道德规范的忠诚履行。

综合来说,职业技能的发挥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基础前提。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承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思维分别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不同層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完整的职业素质体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职业技能、道德和思维这三方面,反映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从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出发,则是技术、能力和素质的统一。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需要

当今社会,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强国之源、立国之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日渐消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必须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迈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亟需培养、锻炼一批高素质技能型实践人才队伍。“工匠精神”所提倡的人才要求和筛选规格,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迅速变革的人才需求,其本质也是产业结构转型而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endprint

(二)“工匠精神”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从业者的关键阵地。近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要认真履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从“细”“精”“强”的角度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软实力。此外,作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以及办学思想的顶层设计中,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塑造,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随时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通过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人才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并从企业获得积极评价、反馈,作为院校评估自身教育成果的有效渠道,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实现自身成长、发展的同时,反过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

(三)“工匠精神”是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需要

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对个体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职业精神有助于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除了需要求职者具有某项或多项技能外,往往关注他们的工作严谨性、能否吃苦耐劳。高职高专院校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培养时,若能突出对“工匠精神”的塑造,将极大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附加值,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成功以及未来的生涯发展。作为准职业人的高校大学生必须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精神乃至“工匠精神”,与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样,是自身顺利融入社会、立足社會、获得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学生在就业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等问题,要着力进行思想教育引导,避免乏味的简单说教,强调榜样模范的激励作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敢于担当责任、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将职业精神融入思想、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学校要遵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整与改革职业精神相关的教育内容,体现“工匠精神”的理念,采取合理的途径,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真正明确“工匠精神”的涵义,认识其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进而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加强职业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理解、接纳并践行“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二)专业教育是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直接载体

对职业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专业素质培养过程当中,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里,尤其要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实际作用,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从学生身份过渡到职业人。专业教育和实训实操并不仅仅在于有形产品的完成,而是要结合相关行业领域特点和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准确分析并定位相关领域职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通过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及考核的手段等,培养学生形成信守承诺、爱岗敬业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使学生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感受、认识、认同“工匠精神”。

(三)实践锻炼是养成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实践是促使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劳动者自身职业素养的关键途径。通常的实践形式包括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让学生了解并服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深刻理解企业的文化内涵,熟知并掌握工作要求与考核指标,获得与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将知识、技能、素养与产品的品质实现有机融合,做到“匠心”“术骨”和“技皮”三者统一,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锻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塑造出“工匠精神”。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加强学生实践锻炼的较好选择。学徒制的基础在于校企合作,是以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入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有效指导为支持,以课程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转向为学徒;学习地点不限于学校,还包括一些生产单位的学习锻炼;学习方式也是工学交替为主;考核方式强调教师评价、师傅评价相结合。这些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中的“工匠”都是技能高超、经验丰富的,他们的指导更能使学生通过非言语交流去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质。

(四)校园文化的建构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环境条件

“工匠精神”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纳入到校园的文化内容当中,增强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意义;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文化进校园,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职业环境,明确现代职业特征与时代需求。高职高专院校要具有长远目光,营造宽松、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历史价值的理解与时代认同感,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引导的效果。

在国家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动国家就业创业以及传承优秀技艺的重要使命,强调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既是历史文化的承续,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高职高专教育切实服务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史话,2013,(34):95-96.

[2]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3]张永新,林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23-25.

作者简介:

李畅(1990-),女,汉族,吉林双辽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实践路径工匠精神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