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情怀”的教育价值

2017-12-27 01:23高志泓
西部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

高志泓

摘 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家国天下的情怀,在民族国家的文明发展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使命担当。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教育价值,经过现象本质还原的分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家国天下 还原分析 传统资源 教育价值 教育本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是一种崇高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国家奋发图强、勇毅有为。其所含蕴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其高远的感召力、深沉的爱国主义使命感,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精神养料和价值追求。

当我们的教育以“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为一种激励鼓舞时,传达出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对千年古训“家国情怀”的回应和汲取。“家国天下情怀”历史渊源传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延展的时代命题的意蕴何在;以及在大的社会环境里,作为承载教化教育功能的自古训诫,其传承利用;值得每一个“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深思。

“家国天下”,语出《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称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天下”的情怀,成为千百年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信仰。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作为民族、国家的道义和信仰的承担者,这种信仰、这种理想精神的一个著名的代表,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载。其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是对“家国天下”的具体阐发,成为知识分子使命担当的一个经典表达。

这句话的确声振寰宇,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将天下兴亡系于一身。气魄绝大的话语,显示出古代知识分子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可以说“家国天下”的情怀就是一种“救世”情怀。古代知识分子——“士”,以“内圣”“外王”的统一体构筑人生理想,在人格结构上支撑起内外和谐、主客互补的价值追求。余英时先生认为古代士大夫兼具“吏”与“师”两种身份,但往往更看重是“师”的身份,承担着为“往圣”继“绝学”——古代圣贤“三纲五常”“五伦六纪”的崇高使命。而教师的地位——“天地君亲师”,一方面似乎有时是“腐儒”、一方面却可以即使“处江湖之远”也可以“位卑未敢王忧国”。是因为儒家之士、儒家君子把自己是道统的继承者作为终极寄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着“替天行道”的使命感,甚至可以“从道不从君”。士君子的底气和秉性,那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得道的自豪感和弘道的笃定,盖皆来自于治国安邦的社会责任。

而教育的使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根本宗旨、终极目的,其作为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文章,乃天下之利器”,“文章天下之大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教育的内容就是上古文献、行为规范、忠厚的品格和可靠的人际关系这四项。而孔子的“有教无类”,目的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就是一种立足于政治的德育思想,即以“人伦教化”来“化成天下”的政治工具主义思想,伦理道德教化。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以“德育”、“政教”为中心和目的的功用教育。“教”也,“孝”也,“孝悌,人之本欤”,教育,也即是家庭孝悌教育的延伸和扩大,即一种忠君教育。最终都是为了维护上下不移的秩序,使统治者的“江山”永固,“天下”太平。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作用。“家国天下情怀”,无疑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人生理想的安身立命之处,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在树立理想、构建人格、铸造品行等方面,起到了最核心信念的功用。

伽达默尔解释学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的结果,真实的理解需要各种不同的主体“视界”相互“融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时代主体的嬗变,仍需要立足于“家国天下情怀”的所辐射的历史视域,寻求阐释其普世价值蕴意。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古代的家国天下,作为一种建立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相对性和阶段性。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挖掘、梳理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是当代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主张,澄清含混的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获得“现象本质”,从而获取普遍确定性的认识。悬置纷繁错综的历史经验具象,还原家国天下情怀的人文意味,可以形成对事物发展的更全面观照。

由此,从解释学历史与当下“视域融合”的角度,现象学本质还原的视角,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崇高理想人生追求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作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崇高精神追求,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在当代素质教育语境下,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塑造完整人格、砥砺健全品质、追求理想抱负的重要价值资源。经过现象还原的家国天下情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激励着中华儿女以志存高远的胸襟目标,投身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时代要求。

教育的原初本质意义是什么呢?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情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生情感。情感教育是最具感染力,最深入人心的本真教育,属于是一种原初的自然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教育价值就是要形成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教育形成人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教育形成人的精神价值。教育的价值也有高低大小之分,而精神价值就是最大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一种符合人的自然情感与情感构成,顺应人的精神发展规律的精神价值。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表明人类的从低到高的5种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宿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較低一级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定会有较高一级的意愿追求。这是人类精神结构的自然图景,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那里,精神具有原生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生长,精神的历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辩证法运动,直至达到“绝对精神”——世界之神。事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都是绝对精神的分阶段展开、实现。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层级,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其实就是精神运动的最高级。精神的“自我实现”如何得以“实现”呢?自我的实现,即自我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即是将自我转换到他人的转化。就是将他者当做自己看待的对象化转移和互换。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对象,同时从对象的视角看待自己。这一主客体对象统一的过程,将自我的自由与对象的自由联系结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里说,人类组成形态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形态。只要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那就不是自由的,就不是自由而全面的。由此,即使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将不是自由而全面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他从而必将会寻求更高的人生进阶。教育的任务是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提供基础,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最大化的发展,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主观自我与客观对象的相辅相成。“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自我的生成,以他者的存在为现实条件。自我通过只有他者才能实现出来。

习近平同志强调,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古代知识分子“哀民生之多艰”“解民于倒悬”的使命已然成为历史。新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最好的时代”里,理应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诠释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利用。家国天下的情怀,作为一种传统教育资源,终究要落实到现实的土壤中,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不隔断历史渊源,实事求是,才能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从“小我”到“大我”、“化我”的层级演进中,发挥其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价值效能。

教育何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顺应教育的自然规律,满足教育的生长需求,立足于自然本真的教育,才会有教育发展的长远图景。因为:人注定是要追求进步的。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
挖掘课本例习题教育价值的几点体会
“绳”采飞扬 顿悟绵长
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好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师生关系
浅析游戏在信息课堂中的使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