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7-12-28 17:18吴树畅
成才之路 2017年36期
关键词:改革对策创新人才制约因素

吴树畅

摘 要: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的培養已成为我国高校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文章在对创新与创新人才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提出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创新人才;制约因素;改革对策;教学方法;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01-02

创新是一个国家、组织保持竞争优势之本,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伍、被淘汰。教育是影响创新的关键,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钱学森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但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从钱学森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国需要创新型人才,但是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在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是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高校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文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教师的经验谈谈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以及未来改革的思路。

一、创新与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在英文中,“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并在其1939年、1942年出版的《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本书中使该理论系统化。他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他的创新理论包括五个方面,即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开拓创新、要素创新和制度创新。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已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等等。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有的学者认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具有深厚知识背景;第二,具有深厚能力素养;第三,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态度。这种观点仅仅强调了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点出创新人才的本质。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之外,还要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孕育新的创意或理念,寻求新的技术或方法,改进或发明产品服务、优化管理等,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设计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 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性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干部的选拔、职称的晋升、业绩的考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项评比等都与行政资源密切相关。虽然教师承担了培养人才的重任,制造了高校的产品——毕业生,但是他们缺少人才培养的决策权。这样就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使高校体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太相称。在高校生源供过于求、经济处于粗放型规模式扩张阶段,高校体制性弊端不容易显现,因为高校招生和学生就业都不存在问题。但是,当高校生源供不应求,经济处于集约型内涵式转型阶段,高校的体制性弊端日益显现,因为此时高校招生和学生就业都面临困难。只有那些有特色、富于创新的高校才能够吸引生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人才培养的观念性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观念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启发学生批判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还不够;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始终是以“教”为主,忽视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应该怎样,必须怎样”的统一模式培养学生,因此,上百名或几百名学生听一个老师授课的现象在我国比比皆是,表现出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刻板和教条。在这种观念下,人的创造性往往被磨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考试分数很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差。而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办学理念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奉行的是学生“想怎样,就怎样”的弹性教育模式。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可以为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培养计划,甚至可以为一些具备特殊才能的学生量身打造专门的培养方案,常常出现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这种一对一的教学现象。

3. 学术氛围的因素

高校学术氛围应自由、开放,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及其作品应得到肯定和奖励,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应得到认可和资助,这样的氛围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过,当前由于论文发表、课题立项、科研成果评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挫伤了教师和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4. 教学评价体系的因素

对于教师来说,名和利是其教学效用的重要体现,教师上课所获得的报酬是有限的、约定的,但是讲课评价结果的好坏是教师难以掌控的,因为高校有一套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等。如果一套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师就有积极性从事教学创新、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名利双收的效用目标;反之,如果教学评价体系不鼓励教师从事教学创新、改革,教师就缺乏积极性改变教学现状,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而且还会给教学评价结果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学评价体系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endprint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1. 改革、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1)增加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的自主权。高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基层单位,具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信息自主调整招生范围和规模的能力。政府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和专业设置的权力,从而增加高校设置专业对生源的吸引力和用人单位的兴趣,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前提。

(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政府是高校的主要投资人,政府管理高校天经地义,但是面对众多的高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管理成本的制约,政府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按照统一模式对高校实施管理,结果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目前,高校负债运营已是普遍现象,将高校的资金问题与治理结构问题一起解决更有利于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多渠道引入高校资金投入方,建立健全学校董事会或监事会制度,形成多方制衡機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授委员会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治理结构,这样才能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2.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观

教学传授的是一般性的规律,不可能包罗万象,而客观世界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因此,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授之以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借鉴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并进行交流、研讨,树立先进的人才培育观。先进人才培育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立校之本。以学生为中心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要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立校之本,就是要求高校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让教师自己要求谋变、改进,完善自我,这样就可以把学校的教学改革从行政推动型变为学生和教师推动型。

3. 鼓励大学生从事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知、思与行统一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和方法。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虽然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环节,但是,由于学生最后一年面临找工作的难题,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效果往往要打折扣。鼓励学生从事学术活动,要把学生的学术活动纳入学分考评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从事学术活动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术团体或教师科研团队的形式从事学术活动,对研究发明的专利技术、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成果要予以奖励;其次,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或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学校应定期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或实践的机会,与社区、企业、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方便;最后,大学要为学生从事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应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学生学术研讨会、学生发明创造设计大赛等活动,教师应鼓励、尊重学生的学术成果,让学生在获得创新学分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4.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学,重灌输式教学、轻探究式教学,重书本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是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方法的普遍现象,也是我校教学方式方法的典型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既要把原理性知识以案例或简单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又要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搜集文献资料,解决问题,以达到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新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新方法的目的。此外,高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培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途径和渠道。

教学改革不仅要研究,还要把研究成果转变成教学行动,而创新的教学行为不一定符合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因此,高校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打破照本宣科、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教学习惯,提倡案例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赖于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依赖于高等教育办学观念的创新、高校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J·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叶山岭.创新人才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的革命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

[3]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01).

[4]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对策创新人才制约因素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