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缓滩

2017-12-29 05:55
星星·散文诗 2017年17期
关键词:规整叶中纹路

王 觅

渐入缓滩

王 觅

细读这三首诗,如在河边嬉戏的午后,从水中拾起远方飘落来的叶子。三片叶子的纹路各不相同,但颜色相似,都是在由绿转黄的临界处,隐去了热情,愈发转向深沉。

在《万》叶中,叶脉平缓地展开,“人到中年/我们习惯在/对方的眼神中读出悲喜”,如洛夫照镜子时看见镜子中的狼盯着镜子外的狈。虽不像洛夫的诗句具有妙趣之感,但在展现人到中年趋于平和的心境时却恰到好处。不借助花哨的意象,将生活点滴中的感受真诚道来,既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心绪体悟到“平静的快乐”,又让读者在“依赖和尊重/已经抵消了拌嘴和责怨”这样诗意较淡的句子中,模糊地触碰到中年时躲不开的某些乏味。在《万》叶中,不知是有意而为或机缘巧合,舒展开的纹路拿远了观看,呈现出略带回旋的深浅相交之态:含蓄描绘出“人到中年”后在平静安详下有着的是暗含的空虚,试图“消磨睡前的无趣”,并寻得“平静的快乐”。“风景”“鱼儿”“古筝女孩”等意象作为美好的事物排列在句子中,并不具备较强的关联性而显得整体感较弱,将部分中年人期待美好却无法清晰道出自己所渴望的轮廓这复杂的情绪隐秘地展现。身边的具象似乎都是“无趣”,而只能去那抽象的“无忧的佛”“自在的福报”“万物”中找寻喜悦,最后“全部意义”的答案以“大概”结尾。人到中年,想以“不惑”定义自己生命的愿望与现实感受交织出的深邃,让“万”这片叶子在技艺的水平趋于平淡时,回味的意蕴却渐次累积。

从《万》叶,到《一》叶,由万归一,由大到小,在具体意象的构造下呈现出文字在作为诗时的密度,叶片前端的纹理规整有序,“母亲”“我”“女儿”三者缝衣服的针贯穿在一起,像臧克家诗中祖孙三代人在土地上的传承。但不同于只将土地作为承载生命发生到消亡的客体,将“针”赋予了主体的能动力,逃离了“被别在左侧衣襟上”的源自于母亲的习惯,以其微弱的“沉”隐没了去。诗歌通过同为主体的“我”对它的找寻,及它在“我”梦中的出现,在针与“我”之间构成了一种相对应的关系,再将“我”替换入针的“逃离”中。“一”的叶片末端处则区别于前部的规整,纹路呈现出扇形的展开状,也正如针刺穿原先的支脉后,树汁没有在特定的方向涌开,而是在多意中有了突破规整后产生出多重的张力:诗意在,即便是和我亲密的“朋友们”,也无法将“我”望到;“望不到”的遥远感与“其实,我在不远处”;隐匿着的状态与“闪闪地望着”;在逃离固化“习惯”后的隐去与固化着的“故乡”等等处于两端的因素间游弋而难于琢磨,直至句尾定格如纹身般无法抹去的“打上的针孔”,赋予了诗意于游走后聚拢的可能,让《一》叶的纹路在规整至变化中呈现出和谐的全貌。

《奔》叶的纹路不同于前两者的稀疏或规整,像是翻腾在峡谷中激流的波纹,如潮水般簇拥入太多的动作和情绪,营造出匆碌急迫的氛围。在诗的前五行中就匆忙切入了八个地点,并将每行诗句都拆分为至少是由两个短句相连的结构,以句式的急促绷紧出马不停蹄之感。再从作为实体的路,到赶路时各种虚实结合的陈杂感受,直至亲人们的心绪,以“减去”的方式灌入人和事的叠加,带来一种前进与后退无法分出彼此的哲思体验。诗作在充斥赶路、感受、情绪等等因素到达近乎饱和的状态后,从十一到十五句,将不同的句子放在同一行而将完整的句子断裂到不同的行中,呈现出一种类似疲惫的顿挫喘息感。而在由实转虚,由我及他,不断叠加后,以“一个村庄”作为只是旁观者而与“我”抽离,跳跃回只有我的实体,独自面对灵位。有人说过,父亲就像是隔在孩子和死亡之间的一堵墙,父亲在时,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时光逝去后死亡的临近,而父亲离世,墙塌了后,自己直面着死亡,就会如《奔》叶中洞察出自己生命的轨迹。

细观完这三片叶子,猛然起身时,我才发觉先前在河边嬉戏的孩童早已离去,平静的溪水流淌在河滩,深沉着过去了多年。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规整叶中纹路
“教学做合一”在生成课程背景下构建区角游戏开展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指 印
300kt/a硫酸系统规整填料使用情况简介
蔓三七叶中分离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蝴蝶飞飞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
一测多评法测定湖北海棠叶中5种黄酮的含量
提高日用玻璃陶瓷规整度和表面光滑度的处理方法
电梯的建筑化艺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