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首创义田之举

2017-12-29 20:25全印
醒狮国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范氏氏族族人

全印

人们对范仲淹的了解,恐怕多得益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对我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不过这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在历史上留下惊人名言的并非范仲淹一人。范仲淹能永存于我脑海,是他首创的义田之举。我曾仔细地研读过我们的家谱,家谱中有家规一栏,在置义田条目,有“范文正公创义田,阖族咸受其惠,盛典已行於前矣。”所谓义田,其实就是解决钱的问题,族之有义田,实际就是有公田,族之共同财产,这样就可以在鼓舞人才、体恤孤寡方面有所作为,而成族中之义举也。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好用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却贫困、疏远却贤良的人,全都救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作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十贯,再嫁的给钱三十贯;娶妻的给钱三十贯,再娶的给钱十五贯;丧葬的比照再嫁的钱数,葬小孩的给钱十贯。退职回家等待补缺的人,也提供资助;出仕为官的人,就免去供给。用田中收入供给聚居在这里的人,充足有余而且取用不尽。范仲淹此举,解除了全族人的后顾之忧,此功不可谓不巨也!

由于范仲淹是由继父抚养成人的,而且继父待他很好。实际上,他的脱颖而出,亦与继父在他弱小时对他的呵护和培养分不开的,须知在范仲淹的64年生涯里,有25年使用的是朱姓。为感谢继父对他的顾育之恩,范仲淹乞以南郊封典,贈朱氏父子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官者三人。在范仲淹为自己的族众广置义田的同时,也在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族。

设置义田解决族众的衣食问题,范文正公在尚未富贵显达时就曾有此志,但因力之所不及而未能如愿,搁延了二十年。在他当了西路军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范文正公一生可谓倾其所有救众济世,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资财。他留传给他的子孙的遗产,就是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

解除人的后顾之忧,是当今社会的最高追求,而在距今近两千年的范文正公就想到了这一点,并力行之,虽然范围小了点,但那毕竟只是尽一己之力,其思想不可谓不超前矣!

须知,范仲淹对族众的慷慨解囊,并非感恩之举,族众之于范仲淹可谓恩施全无。由于范仲淹系后母所生,在其不足两岁时,父亲便逝于任所。在其母扶其夫及前妻灵柩携众子归赴老家时,族众只留下前妻的孩子而拒绝了他们母子。后来其母不得不改嫁朱姓,范仲淹亦改名朱说。须知,范仲淹是以朱说之名赴南都苦学五年,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以朱说之名出仕广德,以朱说之名接母奉养。

且在范仲淹得官后,意欲归宗时,便专程赴苏州,跟范氏宗亲商议归宗问题,不料范氏族人提出异议,持排斥态度。当时范仲淹乃八品小官,很不富裕,而他的同父异母哥哥范仲温在苏州还有些产业,族人担心他提出继承产业问题。再则,他改姓后二十多年,不仅与范氏族人感情淡漠疏远,而且有背叛宗族,给范氏列祖列宗脸上抹黑的嫌疑。世俗观念造成的隔阂太深太大,导致范氏族人很难认可。

为了归宗,范仲淹反复诚恳地说明,自己归宗,只是表明他是范姓血统,今后只有为范氏列祖列宗尽孝道的义务,只有为范氏族人谋福祉的义务,明确而果决地表示:“只欲归本姓,他无所觊觎。”只是恢复本姓,别无他图,终获族众认可归宗。

大丈夫以德报怨,范公领之无愧矣!

猜你喜欢
范氏氏族族人
海内外新安程氏族人清明公祭太极魂“忠壮公”程灵洗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
(21)新航线
等压最大值情况下范氏气体可过度到理想气体
浅谈图腾崇拜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掩耳盗铃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