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运用

2017-12-29 00:26陆增康
美术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运用

陆增康

【摘要】公共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美化城市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实现了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的有效结合。本文从人文精神的概述、公共艺术景观及公共雕塑的含义三个方面浅析了公共雕塑的发展阶段,探究了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运用,以期为我国公共雕塑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文精神;公共雕塑;运用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发展和人民文化审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对于公共艺术景观的要求日渐提高。城市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为城市建设所重视。公共雕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还要彰显城市人文关怀和文化品位。因此,在公共雕塑中运用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概述

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文”(humanitas)一词源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一种对人类尊严的信任,其基础是坚持人性的价值和承认人性的界限。第一,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尊重理性,强调个性自由。第二,人文主义思想反对禁欲主义,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第三,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无知。人文主义者坚信真理,以一种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向神权主义发出最严峻的挑战。

随着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影响到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下,人文精神既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又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上增添了新的内涵,而它的核心始终是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城市人文精神的打造指明了方向,而城市公共雕塑则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

二、中国公共雕塑及其发展阶段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是一个复杂的艺术现象,既涉及地域文化的深层作用,又与国际趣味相互碰击。公共雕塑在公共艺术景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人类远离了自然。人类精神迫切需要一个载体呐喊出心灵深处的希冀,公共艺术即是最佳载体。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多为室外雕塑,不仅具有雕塑通常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还因其对城市空间的介入,而具有公共艺术所特有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城市中的公共雕塑力图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角度提取和塑造城市公共审美文化的内涵,能够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和精神,因而成为公共艺术的最佳表现形态。许多雕塑家通过雕塑作品阐述自己的理想与希冀。公共雕塑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景观的地标,大体来说,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主要以公共雕塑和景观艺术的面貌出现,并针对特定地域、时代和环境,让艺术作品融入公共空间。

我国公共雕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该阶段公共雕塑以纪念碑式雕塑为主,主要表现社会动员诉求,并对人民力量进行宣传。该阶段雕塑主要学自前苏联,以巨人形象作为主流造型和表现手法,充满大义凛然的正气和生机勃勃的力量,雕塑主体通常是工农兵、劳动楷模以及英雄人物等,多采用写实手法,以水泥为主要材质,并辅之以石材。

(二)改革开放后,该阶段公共雕塑主要是开放改革、奋进拼搏的标志式雕塑,其造型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显著的符号化和概念化特征,各类几何形体层出不穷,诸如星状、三角、月牙形等,此类公共雕塑充斥在各类空间中。该阶段公共雕塑以抽象造型为主,基本上以不锈钢为主要雕塑材质。

(三)21世纪,该阶段公共雕塑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点。公共雕塑逐渐摆脱了原始粗糙的特点,摒弃在公共场地强制安放设置公共雕塑的方式,日趋加强了公共雕塑设置摆放的整体规划建设。该阶段公共雕塑呈现出显著的人文精神、装饰抽象等多元化特征。雕塑材质趋于多样,涵盖各类硬材质,诸如金、石等以及软材质,甚至增加了动感和观感效果。

三、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运用

(一)在公共雕塑中体现城市文化品位

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运用体现了城市文化品位。城市文化品位能引发市民共鸣,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审美感受。雕塑家在创作公共雕塑时,深入挖掘城市的人文精神,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能有效展现出公共雕塑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城市名人在城市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城市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名人肖像雕塑极具纪念意义和人文价值,具有巨大的环境影响力,为广大公众所认同。名人雕像一方面具有对公众人物的纪念价值,另一方面具有对城市人文环境的导向作用。

以笔者创作的两件作品为例,其一是为招商局集团纪念袁庚百年诞辰所创作的袁庚塑像(图2)。这件作品尝试将充沛的情感融入写实的雕塑艺术语言之中,塑造了袁庚先生撸起衬衫袖子、西装搭在手臂上、迎着海风迈步向前的形象。寓意由袁庚带领开垦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成功探索出闻名遐迩的“蛇口模式”的伟绩,吸引了市民前来怀缅。这样的一尊精神塑像,为城市增添了人文情怀。

另外,公共雕塑可以改变城市生活空间,为城市留下独特的文化品位印记。如笔者的另外一件雕塑作品《演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被公选出来的奥运雕塑作品安放在新西兰的吉斯本,这件作品选择了射箭项目作为题材,但不限于展现现代运动员的射箭姿态,而是用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为一组,表达了从古到今射箭的演进,显示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之间的交融,为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风景(图3)。

公共雕塑是凝固的艺术语言,凝聚了城市文化記忆。在某种意义上,优秀的公共雕塑是城市的标志性符号。例如广州的《五羊雕像》、深圳的《开荒牛》等,凭借南派鲜明的雕塑风格塑造了生动的岭南城市形象,形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形象记忆。

(二)在公共雕塑中表达人本思想

人文精神最为重要的本质内涵,即是人本思想。在公共雕塑中运用人文精神,能实现对人本思想的良好表达。雕塑艺术家在创作公共雕塑时,要深切关注公共雕塑作品对人文精神的良好表达,要深切关注社会群众的生活状态,扎根于人民群众,从群众生活中汲取雕塑创作的营养。在古代,城市雕塑的主体通常是帝王将相之类的统治者,劳动者的形象不可能成为雕塑的题材。而在现代社会,劳动人民不仅构成了社会的主体,更是社会生产力和财富的缔造者。因此,在公共雕塑中运用人文精神要深切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为劳动人民树碑立传,通过公共雕塑塑造劳动人民的平凡生活,彰显城市的人文关怀。例如,深圳大型公共雕塑《深圳人的一天》,这组人物雕塑涵盖了公司职员、小学生、清洁工以及从事各类职业的劳动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深圳普通人的一天生活。这组公共雕塑生动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雕塑艺术家对城市普通市民的人文关怀。雕塑艺术家要通过公共雕塑的创作对城市边缘人物寄予良好的人本主义关怀,以公共雕塑表达人本思想,有效激发城市居民对城市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关爱。雕塑艺术家在创作公共雕塑时,对人文精神的良好运用,不仅要求雕塑艺术家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悲悯情怀,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深刻表达人文关怀。

不仅如此,这组雕塑在创作的过程中,大胆摒弃了传统城市雕塑“典型化”的创作手法,而代之以对当下鲜活生存体验的直接采集,策划人、雕塑家将主导地位让位给社会公众,公众亦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参与到这件公共性城市雕塑中。可以说,这件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深刻地彰显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成为其他公共艺术项目重要的范例。

(三)在公共雕塑中体现人类主题

人文精神包含对人类价值的永恒追求和和平美好生活主题的持续关怀。在公共雕塑中运用人文精神,能实现对人类主题的良好体现。其中,“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火,全世界都更加重视世界和平。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雕塑家在公共雕塑中运用人文精神,展现和平价值的主题是常见而且重要的倾向。例如,在联合国总部前,有一座深刻体现人文精神,蕴含和平主题的著名公共雕塑《Non Violence》,Non Violence意为“终止暴力”。该公共雕塑的创作者是瑞典雕塑家鲁特史瓦特(Carl Fredrik Reutersw?rd),造型是近似黑色手枪,但枪管被卷成“8”字形,并被打结。该雕塑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对和平的呼吁,对战争的反对。这件雕塑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可见公共雕塑对人文精神的运用,要着眼于世界和平,表达人类对和平的永恒追求。

另外,雕塑艺术家在创作公共雕塑时,要深切关注环境问题,表达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主题。在联合国总部前,有一座深刻表达环境保护主题的公共雕塑,名为《破碎的地球》。这件雕塑以开裂的金黄色铜球为主体造型,通过千疮百孔的地球形象警示人类要保护地球,加强对环境污染和人口增长的控制。雕塑艺术家对公共雕塑的创作,要充分运用人文精神,在创造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的同时,彰显爱好和平和保护环境等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生活主题,彰显公共雕塑的人文关怀,永葆公共雕塑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佳载体。公共雕塑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还要彰显人文关怀。因此,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运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能体现城市文化品位、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类主题。公共雕塑的创作,要有效加强人文精神的运用,实现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潘诺夫斯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M].曹意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陈敏.试析人文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以城市雕塑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3]陈立新.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在公共雕塑中的体现[J].艺术教育,2017(2).

[4]吳为山.雕塑与中国人文精神[J].雕塑,2004(5).[5]皮道坚.公共艺术在中国[M].孙振华,鲁虹,编.香港: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运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寻思的寻思——立法者·解释者·游民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