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儿童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

2017-12-31 10:19李迎月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李迎月

一、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长在教育上过于盲目

现在,在家庭教育上,家长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适合什么。一味的盲目从众,把自己认为好的,孩子需要的,不问问孩子的意愿就强迫孩子去学习,去遵守。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变成他们想象的 那样,反而会让孩子对本来美好的事物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更让他们失去了他们本来应有的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更会使孩子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攀比

很多家庭都存在着一句话“别人家的孩子”,当父母听到谁的孩子得了高分,谁的孩子取得了成绩,父母之间都会进行攀比,并强烈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达到这样的成绩,这种攀比不止是孩子分数上的比较,还潜移默化的对孩子各方面进行比较。不管孩子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做到这样的成绩,只会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施加压力。孩子不仅在生活中感到压力,同时在家长这种做法下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长久下去孩子失去了自信心,改变了价值观,这些对孩子都是不利的,希望更多的是縱向评价,而不是横向评价。

(三)父母对孩子的目的过于功利

当家长发现孩子某一点输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便会花高额的金钱及时间来让孩子学兴趣班、学习班,培训班,并在学习过后,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成绩,为了要有理想中的成绩,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玩耍时间,提前让他们学会了他们年龄不该有的“知识”。这样强制学习的做法首先就让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童真,违背了人应该遵循的法则,久而久之,孩子渐渐也变成了急功近利的人,做事只看结果,不重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四)家庭教育中缺乏道德性

家庭教育除了常识上、知识上的积累,还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方面,家长口头告诉孩子应该去尊老爱幼,应该去爱护环境,应该去诚实守信,应该去学会谦让,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家长并未这样做,反之,家长的某些行动与自己说的不一致或做的不到位,导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些道德行为,更不知道如何去做。孩子做出来的事与传统美德便会有偏差。

(五)在教育中缺乏理性的爱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个个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孩子从小便被六个大人围着转,在生活中,这类孩子与伙伴不能友好相处,不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生活能力方面也有缺失。习惯什么事情都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一旦没有人帮助,会闹脾气、会命令别人、会不知所措。这类孩子已经失去了独立能力,失去了对事物正确的判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西方目前家庭教育现状

(一)每个孩子都有天赋

在一个家庭中,在父母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天赋的,所有的孩子都是最棒的,即使可能在某点上不及正常孩子,但是这也是他的天赋。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独特的考虑,可能有很多时候孩子的做法不被大人理解,但是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孩子的行为模式都不一样,所以父母不会过多干预。这样的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孩子不仅会有很有自信,而且会有一颗不轻易服输的心。但是在长大后遇见什么事情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懂变通。

(二)家庭着重培养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常会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了解孩子当下的需要,了解当下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孩子有什么烦恼,或者发生了什么事也会及时跟家长沟通,进行交流,不管孩子说了什么,父母都不会批评或是责骂,而是耐心的疏导,解决。不会让孩子出现不信任父母,不敢跟父母沟通的情况。

(三)父母鼓励孩子创新

孩子在3-6岁这一阶段是很喜欢探索的,他们喜欢拆掉各种各样的东西,喜欢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喜欢问很多个为什么。在这一点上西方孩子更为突出,孩子会拆掉各种各样的东西,像是闹钟、DVD、甚至是电视机、电脑等物品,他们会学着爸爸,用螺丝刀,用钳子将物品四分五裂,并且尝试着装上去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孩子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在这方面父母会很支持他们,不会因为做了“坏事”就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孩子慢慢长大,从探索变成了模仿,从模仿加入了新想法,从新想法变成了创新新物品,这一点也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

(四)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不想被别人知道的小秘密,国外的父母不会去强求孩子告知自己他的小秘密,不会去偷偷摸摸翻看孩子的日记本,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权。他们会教孩子“大人说话,孩子可以插嘴”,当然,是有礼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孩子话语权,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五)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有自己对未来的考虑,国外的父母不会过多的安排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很多时候问国外的孩子:“你想成为什么人?”孩子的回答更贴近于现实:“我想成为服务员、我想成为健康快乐的人,我想成为医生、护士、老师”他们所说的工作更贴近于生活,所说出理想的也是自己有把握的,自己了解的。每当在这个时候,不管孩子说了什么,父母都会给孩子说一句“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不管是中式教育还是西式教育,都应该遵循的某些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的方式和规律性,孩子发展的规律性,是会伴随儿童年龄增长,生理、心理变化中形成了一些普遍的特点,发展有顺序性、阶段性、持续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孩子的发展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需要尊重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盲目从众只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更别想培养出和别人家一样的孩子。哪怕是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也要在其他事情上帮助他,使他从心理上得到满足,成为一名健康的孩子。总而言之,不管孩子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应该尊重他,理解他,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一点一点的发展,一点一点的成长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