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以读引写策略的探讨

2017-12-31 10:19张炎英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文

张炎英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怕写,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在有一些普遍现象,就是语文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两者的统一,倾向于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读引写,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也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鉴于以上现状,笔者进行了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以读引写策略的探讨,具体作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让读有趣可言,唤起写作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 ”。不少老师反映,很多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特别是有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见到就皱眉头,读书时毫无激情,其根源在于学生未能亲身体验出读书的乐趣。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通过朗读创新,培养学生读书的热情,让他们亲身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乐趣,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一)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暗示,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进行范读时,学生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这就自然地培养了孩子的朗读兴趣。教师的范读,可以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提起笔去写就顺理成章,写就成为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

(二)分角色朗读

顾名思义,对一些对话较多,朗读难度稍大,但情趣较浓的课文,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体会。如六年级上册的《中华少年》、五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等。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語文学习中来,乐读就让乐写有了良好的铺垫。

(三)技巧朗读法

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通过研读教材,创新设计出更多能让学生体会、感悟文本的技巧朗读法,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北京的春节》一课,我采用男女二重读以求达到回环的效果,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忆,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浓浓的年味:

女:“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女同学读完“除非万不得已”后,男同学从“除非万不得已”读起:“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慢慢体会“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很好地表现了对中国传统习俗的重视,对团圆的渴望。

(四)动作朗读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我们可以打着节拍采用轻快活泼的童谣读法去读古诗词,

配上学生自己想做的动作去读。如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打节拍读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这样读着读着,与诗境相融,流露出小孩子的童真童趣。

(五)比赛朗读法

为了调动上课的气氛,我们可以随即灵活进行比赛朗读法:小组比赛、男女比赛、接龙比赛等。

(六)评价朗读法

评选朗读法是在调动学生读书时,找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朗读闪光处,互相学习,形成爱读、乐读的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谁可以读得更好?”

“谁来挑战这位同学?”

在读中评选,在评选中不知不觉提高全体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爱上读才会乐于写。

(七)表演朗读法

如教学五年级走进人物描写一组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首 先让学生掌握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然后现场邀请两位学生进行比赛,继而同学们就兴致盎然地进入写作状态,得心应手地写出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来。利用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习作上,学生便会乐于写作。让读有趣可言,才能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让读有话可说,积累写作的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丰富的素材,是学生乐于写、易于写的源泉。学生写作时抓破头皮,叫苦不堪,绝大部分原因是缺乏材料,无从下笔。所以,积累是第一要诀。我们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课为本、以文为本、以生为本,不但积累背诵丰富的词句段精华经典,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在具体语境中的知识和经验。

(一)以课为本,进行课内专项积累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本身就是经典的作文素材,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从课内阅读抓起:一是单元归类积累;二是积累喜欢的精彩句段;三是积累经典优秀读物好词佳句妙段。只要引导学生充分积累,将外物转化为内物,学生写作时自然可以信笔拈来,文思如涌。

(二)以文为本,进行课外知识和经验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课内外阅读教学一体化,取得优势互补、互动、互促,相得益彰之功效。

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共享资源,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积累各种素材,开拓写作思维。

(三)以生为本,进行多种形式训练

1.读书精华个个分享

实行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全班每天一人轮流分享读书精华,交流阅读收获、阅读体会、阅读经验,训练“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2.课堂练笔天天坚持

可以写课文和单元预习收获,也可以写学完后的收获;可以续写课文或者改写课文,可以模仿课文的结构写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写大家学习活动中的情形,

也可以写自己的发现与疑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写作安排,采取快写的办法培养写作自信。

3.故事接龙人人参与

联系生活,从同学们平时的所见所闻中寻找新鲜话题、时尚热点提炼、确定一个大家关心的主题,商定题目,讨论开头,然后投放到班上,开始故事接龙。故事可以完成一个后再推出另一个,不作限制。

4.自由创作本本精彩

每个学生设一个创作本,每天写愿意写的内容,长短和内容不限;鼓励学生坚持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通过引导学生从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积累在具体语境中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写。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思如泉涌,笔下生花!

三、让读有材可选,指导写作的方法

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我们要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写有法可循。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出文章的精妙之处作为读的训练点材料,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学习写作方法,然后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让学生的每一节课学有所得,实现“一课一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品读优美语句,悟出写的方法

善于写首先要有读的精华积累,腹有诗书才自华。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出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作为文本教材中的亮点,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出写作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一课时,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句段:“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通过启发学生用这个句式描写一些历史悠久或为大家默默奉獻的事物,然后把文本固有的语言模式与孩子真实的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如榕树、路灯、校园景物等,孩子的写作思维被打开,就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佳句:

“啊,路灯,你如一位坚守岗位的战士,在这马路上已经站了几十年了吧?你每天在黑暗中给我们指引光明,你挺着腰,凝望着马路上的人影、月影、车影。岁月悠悠,朝去日落,春去冬来,唯有你依然如旧。”

“啊,榕树你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这小村庄里站了几十年了吧?你魁梧的身躯给我们带来了一片绿荫,为多少人遮风挡雨!……”

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然后抓住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写话,结果令人喜出望外,这就是引导学生品读优美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

(二)品读典型段落,悟出写的布局

为了探索通过品读典型段落悟出写的布局,我在以读引写教学实践过程中归纳中高年级课文,从而进行篇章段落写作训练:

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细读文本,通过品读典型段落悟出写的布局,让学生的习作有法可循,实行“一课一练”,实现“一课一得”,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才会日渐提高。

(三)品读留白之处,拓展写的空间

优美的语段、精妙的布局我们不难发现,也有法可循,而除此之外,文本教材中还有很多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描写动情处,而这些往往就恰好是文章的留白之处。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读留白之处,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情境,拓展写的空间。

如教学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中季羡林先生写出了哥廷根的奇丽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这三个词语,从形态、颜色、数量上感受到花的美、多,然后将这几个词语化为具体的内容,写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你仿佛看到了……

学生的作品令人惊喜: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你仿佛看到了到处是花朵,到处是花香,蝴蝶成群,风吹花落,鲜花为你铺路,蝴蝶一路伴随!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你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窗台上的花一串连着一串,汇成了一条条彩带,随风飘舞,让人流连忘返。

……

通过品读留白之处,进行拓展写练习,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哥廷根景色的奇丽,深化主题的同时,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这奇丽的美是因为德国人心中有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样以读引写,想象留白,丰富情感,学生以融入的态度去学习,这样才能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才能妙笔生花!我们引导学生品读留白之处,“让学生想开去”,拓展写的空间,这是一种阅读情趣的彰显,更是一种以读引写的创新,它是文本生命的拔节、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我们通过让读有趣可言,唤起写作的欲望;让读有话可说,积累写作的素材;让读有材可选,指导写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写,把文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以阅读带动写作,以阅读引导写作。这样读中悟,悟中写,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这样以读引写,学生才易于写、乐于写,才能妙笔生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