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促进教师成长

2017-12-31 10:19刁春晓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魏征韩愈意义

刁春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和反思的获得渠道有很多,比如课堂教学,反思日记、交流讨论等,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几千年来,针对不同时期的教育实际,古代先贤提出了很多针砭时弊、富有借鉴意义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话出自《谏太宗十思疏》,是著名贤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面对太宗的权势,魏征没有畏惧,没有顾及个人安危,而是敢于直谏,不隐恶,不虚美,寥寥数语便将魏征忠贞为国的形象鲜明的刻画出来。魏征的劝谏历经千载,不仅不会因历史的变迁失去光芒,相反对当今仍具有镜鉴意义。一国之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一国之民也不应因生活改善,便放松了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如此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魏征的劝谏,对我们教师同样有借鉴意义。“虚心纳下”启示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合理的意见建议,宽容的对待学生,不把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思江海下百川”启示我们应虚心接受同事的批评意见,认真反思,从点滴做起,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影响了我们本职工作的开展。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如何在教学中提高自己,如何将知识系统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呢?韩愈的名篇《师说》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师说》篇幅短小精悍,体现了韩愈毕生求索的教育理想。文章主旨在于通过论述教师的职责,进而思考教师如何适应传道、授业、解惑的三重角色,提升自身修养,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本文吸收了儒家传统思想中有关师道问题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师道见解:确定了“师”的概念——达者为师;强调“学必有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确立了正确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倡导建立的这种师生关系,看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冲破了儒家所宣扬的“师道尊严”的藩篱,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具有鲜活特征的人,这比前人说得都更准确、更全面;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种以道为师、惟道是学的观点,既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深化,也是对贵族垄断教育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对此,韩愈予以积极评价。韩愈没有将巫医乐师百工视为奇技淫巧,充分尊重其追求知识的渴望,认为教育不分彼此,这是韩愈对古代教育理論的新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富有强烈的针砭时弊的作用。针对唐代教育的弊端,韩愈没有囿于传统,对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社会陋习提出质疑,表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切关怀。本文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而且在一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使学生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倡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终生学习等教育理念。如果我们对照《师说》的内容,仔细分析思考,会发现韩愈提出的很多教育思想已经初步涉及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比如,韩愈不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看到了学生在师生教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不耻下问,这些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包罗宏富,涵盖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他好似一位宽厚的长者,以其博大的胸怀、高卓的识见,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心中的诸多疑虑消失了,留下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和启迪。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继承并发扬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魏征韩愈意义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有意义的一天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