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教育思想之质疑问辩

2018-01-01 07:36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说韩愈圈子

伍 凯

(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 湖北武汉 430009)

韩愈的《师说》是千古名篇,“从理论上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文章较集中地反映了韩愈的教育思想,其论点鲜明,结构严谨,全文通过正反对比、引证例证等,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名言警句迭见,师生都能熟读成诵,行文演说,信手拈来,不假思虑,遂成定论。古往今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盛赞韩愈对现实的质疑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借鉴文中睿智的思想、深刻的认识结合现实进行分析,无一例外地肯定文章观点具有鲜明深刻的启发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没有人根据韩愈的质疑态度来质疑这篇文章,我却不赞成。没有质疑就难有新的发现,难以结合现实读出更精彩、更丰富的意蕴。质疑未必是否定名篇本身,可以是否定解读的肤浅和狭隘,也可以是否定解读方法的单调和教条。我带着质疑,读出了文章的不足处和新内涵,读出了结合现实理解的新意味。

一是教师应重视方法指导并承担多重职业角色。文章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句对教师的功能和职业性质做了精要的概括,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除疑难问题的。这个观点被为师者奉为圭臬,对后世教育教学影响巨大。但这个观点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从教学角度说,传道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授业解惑重视了知识和技能,但恰恰没有重视过程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方法传授,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邢容钦老师记载自己念家塾的情景:“读《论语》,书无标点,塾师用朱笔句读之,点几句则读几句,背熟后再点之。上、下午各背一次,只求背熟,不必解其意。”教死书成了样板,读死书就顺理成章了。这虽然记载的是授“童子之书”,但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记述“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等内容,也让我们感觉到了教学方法的缺位。而今天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指导,“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讲方法,开拓学生思路,优化思维品质,进而将知识技能等内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素质。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首先应承担示范者角色。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论行为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要承担管理者角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是一个管理者。“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第三还需要承担研究者角色。教学相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鲜活个体,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信息时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第四,要承担职业规划师角色。新高考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选课指导,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少走弯路;帮助学生个体发现最佳潜能优势,合理地规划人生。经过新课程洗礼的教师,必须胜任这些新的角色,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应付裕如。

二是学习更需注重实践的价值和思考的作用。文章说:“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意思是有了疑难问题却不从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始终得不到解决。实际上,除了一些死的知识必须直接间接地向老师和书本学习之外,生活里的很多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探索,来源于生活本身;疑难问题更多地通过实践来解决,而不是走从师之道。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现在特别强调自主探究,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主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是要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的众多发明,绝不是老师现场教的。另外,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也很重要,一味地依赖老师的教,悟性将钝化,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中说:马克思有“非凡的思考力”,“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思考的威力是巨大的,思维的深刻性、丰富性是无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思维秘密被发现。

三是更需注重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文章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以“其子”和“其身”(自己)作对比指出:一个成年人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认为成年人接受“传道解惑”与童子的“习其句读”相比较,更为重要。此外,文中多次提到“无长无少”、“闻道有先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也是极为重视成年人接受“传道解惑”的佐证。虽然韩愈说的是“从师学习”,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的是从师;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为,道存在的地方,惑不解的地方,就是要学习的地方,强调的是学习。而今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知识不断更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每一个人都要终身学习,才不致被新的时代抛弃。我们在解读这个名篇的时候,思路狭窄到难以延伸一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怎么能领略到韩愈高度重视终身学习的光辉思想呢?

四是更需注重人际环境的影响。文章通过两个圈子的人作对比,突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其实谈的是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一个圈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他们“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另一个圈子是士大夫之族,提到称老师称弟子,“则群聚而笑之”,在他们看来,年龄相仿,懂得的“道”相若,向地位低的学习就足够羞耻,向官位高的学习就近乎谄媚,他们以互相学习为耻。两个圈子,泾渭分明,无须深究为什么和结果怎么样,“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个“不耻相师”的圈子只要传递的是正能量,将有着极强的带动力,它能让圈子内的每个人都得到发展;选择了什么样的朋友,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方向。面向社会的年轻人,可塑性很大,更要重视人际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决不要闹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尴尬来。

五是更需注重内心的修为。文章以圣人“从师而问”和愚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做出判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虽然这个疑问句带有商榷的语气,但不可否定韩愈的结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超出了一般人,“犹且从师而问焉”。这里无疑夸大了从师学习的作用。不错,后文举出孔子从师而问的例子,向郯子请教过官职名称,向苌弘请教过音乐,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但这些不过是孔子令人高山仰止的细枝末节而已。孔子整理古籍,兴办教育,创立学说,传承文化乃至人格魅力,最终更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合力而成就其伟大;可以见微知著,岂能以小代大?联系青年学生来说,虚心请教,善于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固然是成才的路径,但好成绩不等于高能力,更不等于优品质,青年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更要注重内心的修为,让精神力量强大起来,才可以获得持久的动力,才能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教育变革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经典,理应丰富韩愈的教育思想,做到内容的创新,这才是带着质疑来阅读和教学《师说》的意义吧!

猜你喜欢
师说韩愈圈子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朋友无圈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