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楷模奏响生命礼赞
——观话剧《生命如歌》

2018-01-02 03:22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国兵团话剧

王 嘉

兵团楷模奏响生命礼赞
——观话剧《生命如歌》

王 嘉

王 嘉,男,山西戏剧网站长。

山西省话剧院重磅推出的话剧《生命如歌》讲述了老八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军垦陈旭刚和他的儿孙四辈几十年坚守兵团、奉献兵团的故事。该剧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60余年屯垦戍边的真实历程为背景,以一位山西籍老军垦陈旭刚和他的兵团往事、家庭往事展开故事,以陈旭刚与儿子陈保国的情感纠葛为矛盾主线,以陈旭刚90岁生日之际为冲突情境,以儿子陈保国对边疆建设做出贡献并献上生命为全剧升华,展现了父子二人以不同时代的不同形式对新疆兵团、边疆建设做出的伟大奉献与牺牲,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35年前在兵团撤销的情况下,时任团场党委书记的陈旭刚为稳定军心保障生产秩序,逼迫时任团场生产连长的儿子陈保国跪着发誓不会离开五家渠,并当着数千人的面承诺不会有一个家人离开团场,体现了陈旭刚作为一名党员与领导,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敢于亮剑,展示了其致力于团场稳定、不惜奉献与牺牲的兵团模范形象。但儿子陈保国当夜就带着妻子侯素英离开了兵团,他们是拥有自由选择权的,但对承诺与孝道则丢掉了些许,而陈旭刚与妻子也一直无法释怀当初犯下的错误,从商成功后在山西为自家重新修筑了祖坟,还常年回到五家渠投资兴业,多年来对边疆的建设做出贡献,同样也展示了一位以不同形式对边疆建设做出贡献的楷模形象。

陈旭刚对儿子陈保国常年来的所作所为都耳闻目睹,但一直以来仍无法接受儿子对自己的“背叛”,在陈旭刚80岁生日之时就曾将打算重进家门解除恩怨的儿子陈保国拒之门外,并发誓不过生日。当下已是90岁生日之际,在陈旭刚同意过生日并与儿子当面做最后“了断”时,却传来儿子因从事边疆建设工作过度劳累而献出了生命的噩耗,老人肯定了儿子所做的贡献,重申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屯垦戍边事业的坚守,嘱托百年之后不回山西。陈旭刚将自己一生的光阴献给了党、献给了边疆建设与兵团事业;而儿子陈保国虽弃兵从商,却仍然用不同的行动继承着父亲的理想,践行着伟大的使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与之同时,陈旭刚其他的儿女也遵守着他承诺不离开五家渠的誓言,他与他的家人,共同谱写了一部情感牺牲史、民族担当史、生命奉献史。最终陈旭刚生日之时,将自己所佩戴的一枚枚勋章放置在儿子保国的遗物上,这些荣誉曾经属于陈旭刚,而此举是陈旭刚在悲痛中内心与外在结合的行为与表现,这些勋章属于他们父子,属于全家人。天山作证,生命为歌,正是这样一个个饱含担当、勇气、奉献、胆识的家庭开创了新疆兵团与边疆建设的辉煌事业。他们是山西老乡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真正成功的戏剧角色应从人性的存在与自然的角度出发,《生命如歌》正是这样。陈保国的“背叛”来自于父亲陈旭刚的强迫和自己与妻子对自由、对未来的追求,而陈旭刚多年的积怨也是因无法释怀的“背叛”,这样的人物若是强行从对与错的角度来理解是对人性精神上的误读,而正是赋予戏剧角色内心的自由,才是戏剧中自然人物的真正体现与存在。该剧的矛盾主要源自于陈旭刚对兵团与边疆事业的坚守,此时陈旭刚已将兵团与边疆置于儿女自由与人性之上,他家国同心,承担了一个共产党人与领导者在大环境中所需要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将个人与家庭利益抛之脑后,无疑是神圣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调研工作时就曾多次强调要推动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此剧作为文化援疆的主题剧目,以生命为礼赞,无疑是对兵团人、兵团精神、边疆建设者的弘扬与赞美。兵团文化不是单一的,而其中的红色文化就是兵团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集体转移就业并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剧中维吾尔族朋友阿可别克前来慰问、为老人祝贺生日的一场戏,生动地展示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军民团结的手足情,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此外,剧中山西籍兵团建设者家庭在边疆的常年扎根,各个民族互相影响与融合,维吾尔族朋友爱上山西的刀削面,内地文化成为兵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促进与交流更加为新疆兵团事业与边疆建设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动力。

该剧相比以往,舞台设计采用了投影与舞台板块移动相结合的呈现,给山西的话剧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并为山西话剧的舞美做出了新的、积极的尝试,便捷并干练地解决了表演所需的情境存在,积极嵌入了“一带一路”“新晋商”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现代话题与生活方式,体现出新时期戏剧创作的时尚感与现代感。

整剧剧情发展相对平稳顺畅,前剧对陈保国之死所作铺垫颇为厚重,然而重孙女儿赵唯唯道破天机的处理则显得较为慌忙且匆乱,这样噩耗的震撼效果并没有发挥得很极致。且剧中把陈旭刚仍然无法原谅儿子“背叛”的外在情感表现得太多,而陈旭刚关注儿子常年来对边疆事业做出贡献和心中积怨渐渐平息的内在情感表现得较弱,仅是通过老伴玉凤等侧面表现了些许,因此陈旭刚倔强、不通情理的外在生硬形象掩盖了其作为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内在情感,若在陈旭刚内心情感表述方面给予加强,或许戏剧矛盾更为完善,听闻保国去世的噩耗冲突也将更为强烈。再如,当陈旭刚知道儿子保国去世时仍不能接受他的遗物回家,而夜里梦境或是幻觉中与保国的对话,才使陈旭刚产生观念的转变。这一观念转变表达在陈旭刚过90岁生日之时,时间已至第二天,由于时间的拉长和观念转变时二人情境语境表达单一,陈保国为边疆建设事业积劳去世之死的渲染与烘托则没有更强烈的表达。全剧过多强调的是陈旭刚对保国“背叛”的积怨与积怨的解除过程,然而解除积怨后对保国去世虽有升华,但感觉并没有达到很强烈的震撼效果。因此,话剧《生命之歌》还有很多可以提升和加工进步的空间,这首赞歌还能唱向更高的高潮,还可以处理得更加感人。每一位主创都对戏剧有着不同的构思,以上仅是从该剧大体构架中进行思考的一些观点,仅供参考。

全剧将艺术与思想进行了高立意的结合,以陈旭刚的光辉岁月和陈保国劳累去世的生命赞歌,展示了兵团与边疆建设者伟大的楷模示范形象,以戏剧的形式传播与弘扬了兵团精神、中国精神,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楷模人物,是一部富有积极意义的戏剧作品。希望此剧今后不断完善提升,期待该剧所富内涵充分宣扬,同时也祝愿该剧能够得到长期久远的发展。

(责编:杜 蓉)

猜你喜欢
保国兵团话剧
兵团记忆
话剧《坦先生》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兵团记忆
话剧《二月》海报
兵团在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邱保国研究员辨证论治不同时期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