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艺术 世界的音乐
——首届山西艺术节王西麟作品音乐会有感

2018-01-02 03:22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交响秧歌乐章

王 瑛

民族的艺术 世界的音乐
——首届山西艺术节王西麟作品音乐会有感

王 瑛

王 瑛,笔名兵兵,男,山西省戏剧研究所。

8月23、24日,首届山西艺术节展演剧目“王西麟作品音乐会”在星光剧场隆重举行。提起王西麟,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是功底最扎实、思想最深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多年来被20多个国家不断地上演,尤其是他在27岁时利用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的民族音乐资料创作出的《云南音诗》第四乐章“火把节”更是各大国内外音乐节的常演曲目,成为脍炙人口、世界上演奏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交响作品之一。1995年,彼得格勒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雷洛夫就曾评价:“如果一百年前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要用一个小时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如果现在又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要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王西麟《第三交响曲》。他是我非常尊敬、仰慕的中国作曲家。他的作品我认为是有血有肉,非常有音乐之感,充满激情,血液里流淌着对音乐的热爱。”

王西麟的一生历经坎坷,他祖籍山西,但出生于河南。与山西的情缘更是绵绵不断,尤其是下放至山西的14年间,在当时山西极端恶劣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下,他仍然进行着顽强的拼搏与创作。他深入了解上党梆子、蒲剧等地方戏曲,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深深地影响着他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充满了作曲家对底层民众生活最深刻的认知,充满了他对中国民族文化最深刻的理解,充满了他对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内涵最淋漓尽致的挖掘。作为一名作曲家,王西麟的作品始终关注着人民生活的疾苦,描写着人类社会的命运。

整场音乐会全部是王西麟专门为山西创作的《黄河壁画》《太谷秧歌组曲》《太行山印象》等作品,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山西风味。著名作曲家瞿维先生曾这样评价他这位出色的学生的作品:“具有交响性戏剧性,布局宽广,感情充沛。”我认为这个评价用来概括这场音乐会是恰到好处的。浓郁的山西风味,首先体现为作曲家音乐语汇的呈现,这种语汇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已形成了作曲家独具一格的风格,他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地方戏音乐与他的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太行山印象》中,作曲家充分利用了具有山西特色的音乐语汇与素材并进行了多次的重复,节奏分裂,在不同的调性上呈现主题。《太谷秧歌组曲》中,旋律原型则源于太谷秧歌《看秧歌》和洪洞道情《韩湘子度妻》,尤其是“看秧歌”更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是山西原生态区域性的代表之作,流传颇广。作曲家在创作中的这种“拿来主义”,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山西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通过交响的思维赋予了原有的民间音乐新的音乐生命,在美学上拓展了新的表现力。他对民间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等等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剖析与解构,并开辟了新的展现能力。从民间走出来,又走进民间,在深入探索中国民间音乐交响化的道路上,把民族语言进行多重调性的处理,对作品进行了交响性思想深度的挖掘和民族风格的探索,创作出了符合时代特性,彰显作曲家个性的音乐作品。

音乐会的作品内容题材非常丰富,《太谷秧歌组曲》通过《序曲》《歌》《间奏曲》《悲歌》《灯节》五个乐章,不仅有对民间节庆热闹情景的渲染,而且更深层地挖掘了以晋中底层民众为代表的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写照。这部作品不是一味地赞扬描述,而是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思考,对底层人民善意的怜悯。《太行山印象》则是对自然的描写,第一乐章《牧歌》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素描作品,以这种独特的笔触展现了太行山腹地清新的生活意境和淳朴的生活情趣;第二章则是个小快板,以极为灵动的音乐动机和灵感,描绘了一个具有民间风俗特色的山村情景;第三乐章则是抒情的慢板,抒发了作曲家幽远的情思以及升华的精神境界;第四乐章是极具戏剧性的,在这一乐章我们听到了序列技法和戏曲散板的结合,呈现了作曲家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思考和感慨;最后一个乐章通过对热烈的生活场景描写,展现了生活的创造性和对美好生活充满的期待感。《黄河壁画》更是作曲家以其精到的手法、高超的技术、深邃的思想,寻求民间音乐从具象到抽象的质变。整首作品通过《河上日出》《碛口印象》《新开花调》《无穷动》《河畔夜话》《殇》等几个乐章,用现代的、世界的审美观,重新认识中国民间音乐这类世界的音乐宝藏,它是对民间小调的再突破,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

作品内容题材的丰富性必然带来艺术品深刻的思想呈现,因此,王西麟的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主题的呈现则是以旋律为依托的,例如《太谷秧歌》第二乐章《歌》,它的旋律婉转悠长,与第一乐章热闹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悲剧色彩的形象油然而生,而且这一主题非常有人物形象,更让人们听到了人类的苦难、彷徨,还有那一丝丝对生活的期待。这是作曲家对整个人类命运,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就王西麟而言,就是为了体现其独特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色彩具有强烈的交响性思维,充满了对抗意味。第四乐章《悲歌》将这种对抗展现得淋漓尽致,结构上由“散板”和并列单二部曲式重复构成。大管奏出的主题如戏曲中的哭腔般如泣如诉,节奏也极为自由,它强调了四五度音程以及下行大二度所展现的哀叹之感,是整首作品中悲剧性最为强烈的乐章,始终贯穿于他的作品中,更深层次的体现了作曲家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这也是构成他自己独特音乐魅力的重要因素。

虽然这是一场技术性极强.非常专业的交响音乐会,但是仍然收获到了观众大量的掌声,这足以说明观众听懂了这部作品,表达了大家对这部作品以及作曲家王西麟的喜爱。山西是戏曲的摇篮,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宝库,作曲家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厚的资源,将它进行了提炼提升,不仅展现一些现代派的技术手段,而且又十分具有可听性。王西麟对山西是有感情的,从1982年到山西首届交响音乐季,再到今年的首届山西艺术节,王先生始终关注着山西省交响乐的发展,关注着山西省音乐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他为山西创作了多部优秀的交响作品,这是作为艺术家的一种历史责任感。王西麟山西作品音乐会,为首届山西艺术节带来了一台高品格的艺术舞台作品,是一台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它将成为山西交响音乐历史上的里程碑!

(责编:张 玥)

猜你喜欢
交响秧歌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富平村里唱秧歌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