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鼠标”就能叫停政策?

2018-01-02 21:49张珺
看天下 2017年34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网络平台民众

张珺

网络参与平台“仅供参考”还是“杯葛当局”

“附议……同性恋者不是天生的!”

“要给同性恋‘治疗的机会!”

“请给在同性恋圈子中受苦的人一个自由的机会,请勿剥夺‘后同志(反同人士所指‘改变性向后的同志,编者注)寻求‘改变生命的出路。”

一时间,5685份附议书发到了台湾“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看似言辞恳切,实则直冲台湾“卫生福利部”(以下简称“卫福部”)推出的“禁止医师进行‘性倾向扭转(回转)治疗”条款而来。

该条款本来想要修改台湾“医师法”,因为没有证据显示性倾向可被“治疗或扭转”,所以要求医生不可以采用任何医学方式来“治疗性倾向”,违反者可以罚款10万到50万元新台币,若情节重大,更可废止医师证书。

但这一举动,却让反同阵营激动了起来,他们在台湾“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联署阻挡,而本是“仅供参考”的提案,却最终让该条款几乎胎死腹中。

“这个案例的确少见。”有知情人员表示。

两度触礁

“若都这样搞,以后都不要做事了。”

一位“卫福部”官员无奈抱怨,实际上此案已经走完程序,也提供了60天的意见陈述期,而在反对意见提出后,“卫福部”也找了专家评估、审查,最后才做出决策。可是如今,却因为一个联署附议便要求必须回应,甚至被暂缓上路。

实际上,这已经是“禁止医师进行‘性倾向扭转(回转)治疗”条款的二度触礁。

去年12月28日,“卫福部”发出该条款预告,打算今年3月上路实施。

不过,60天的意见陈述期内,有超过80份反同人士及团体的抗议公文及书信,大批量涌进当局信箱,“卫福部”为此特意委托台湾精神医学会及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审查共19封附有国内外文献的反对意见。

结果,经两医学会确认,这些反对者所提出的“科学证据力不足”,迄今并无证据可显示“性倾向可被治疗、扭转”。因此,“卫福部”二度拍板,打算让此政策在8月底正式实施。

没想到,反同阵营又找到了“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联署提案阻挡。

台湾“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有关台湾发展的主管机关“国发会”下设,“设立该平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并有表达意见的管道。”“国发会”主任委员陈美伶称。

不过这一管道相比其他较为特殊,虽然“平台”的工作人员解释,相关“部会”对连署成案的提案不需一切照办,但此“平台”是当局一定会回应的管道,提案得到的关注和相关“部会”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同。

8月16日,有人在“平台”上提案否定“禁止医师进行‘性倾向扭转(回转)治疗”条款,声称“同志的精神状况比一般人差……目前的同志如果转变成异性恋,应该是对他(她)的精神状况是好的。”“让同志减少同性性行为,我相信对同志是好的。”

显然,此项提案内容涉及歧视,违反《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实施要点》第5点的规定,因此遭到驳回,没有进入附议程序。

但8月21日,又有人另提一主张,即“为消弭社会疑虑,当局于推动攸关人民性倾向、性别认同等政策时,须主动公开专家学者报告及办理公听会”。

这次的提案内容中明确点名“卫福部”的“禁止性倾向扭转治疗”政策,要求“卫福部”必须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法”,立即公布台湾精神科医学会及台湾儿童青少年科医学会的专家学者报告,并召开公听会聆听“人民、后同志、家长、宗教团体、海内外学者专家”等的意见。

最后该提案成功获得附议成案,“卫福部”被责令处理,使得原来的条款只得暂时搁置,重回原点、无法上路。

三次迭代

据“国发会”统计,“平台”上的提案,多数都是“当局没做,而建议研议”的,不过也确实有“立委”的提案被挡下。

去年7月,“立法院”时代力量党团曾提出“登山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却遭批评“限制登山者”。有民众在“平台”提案反对,跨过5000人联署附议门坎,逼得时代力量党团9月宣布暂时撤案。

实际上,台湾设立网络平台来搜集民意已经行之有时。

据“国发会”资讯管理处高级分析师王国政称,2014年,“经贸国是会议”总结报告中称,针对公共政策议题,台湾应参考美国白宫网站“We the People”成立提案中心,透过网络平台披露公共政策,并强化公民监督。

自此,公共政策的讨论便开始在网络上有了一席之地。

最早的公共政策平台则源于前“行政院长”、“副总统”,现任国民党主席吴敦义。

吴敦义任“行政院长”期间曾经要求,“以网路(即网络,台湾用语)取代马路”,要当时的“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透过网络投票找出“十大民怨”,优先解决民怨便是他任内的首要工作。因此在“十大民怨”出炉后,当时的网络智库就视为第一代网络平台。

第二代网络平台则是网络论坛,当时名为“公共政策大家談”,仿照台湾大学的PTT(台湾使用人次最多的网络论坛之一,编者注)设计,把网民愿意在PTT原本讽刺当局、匿名骂当局的留言方式挪到“公共政策大家谈”来,让他们在平台上痛快地表达“喜欢或不喜欢”,或者直接陈述意见。

据称,第二代网络平台确实曾有一定成效,甚至会将民众的点子发展成公共政策。

例如,曾经有民众在“公共政策大家谈”抛出议题——“有关单位每年扑杀流浪狗,是否考虑用较人道的方式取代?”此议题引发动保团体、宗教及爱狗人士的重视,纷纷要求台当局保护流浪狗、禁止虐杀流浪狗。

最终,2015年1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动物保护法修正案”,推动了“零安乐死政策”。

2015年2月,台湾进入了第三代网络平台,即如今的“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参考了美国白宫网站的设置构想,另一方面还参考美、英做法,加入民众“提点子”的环节——即提出对公共政策的提案建言。

这是台湾首次利用网络,建立由民众提供提议的机制,而不仅仅是“抱怨好坏”。

此前,曾有一名癌症患者家属建议当局推动“癌症免疫细胞疗法”,获五千人联署附议,并得到“卫福部”采用政策并主动“修法”,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而且,和一些民意搜集机关不同的是,该“平台”主管单位“国发会”是可以跨“部会”协调的机关,“即便是涉及不同领域的提案,也不觉得是困难。”陈美伶说。

在“平台”提议废除“平台”

即便如此,民众似乎对“平台”也有不满。

近来,有民众在“平台”上提了一个新点子——“废除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原因是“成案率低,而且成案之后还不见得会有提议者想要的结果,是非常浪费社会资源的网络平台”。

截止到12月13日,据“平台”官网显示,已经成案的提议共有110件,进入附议联署的有557件,而网站上显示的未成案提议高达3291件。

所有提案、附议都可在该网站下载,提案附议人的网名、所在城市也清晰地列在上面。

而且民众的点子多是“五花八门”、“天马行空”,有网友称“更多提案很像是民众在开玩笑”。

“平台”上既有比如解散“立法会”、“国防部”是不是该换夹克、“候选人选前的政见,当选后无法兑现,要以诈欺罪起诉”等提案,也有卫生棉条管理权归属、槟榔摊不该卖酒、丧事应该降低音量等议题,甚至很多提案更是被视为褊狭、反智之声,甚至已染上意识形态之争。

比如,更改台湾时区由现行GMT+8改为GMT+9也已经在此前通过联署标准,“国发会”称已经确认“内政部”为负责机关,在两个月内给出处理与响应。但与此同时,也有民众在“平台”上提案,“应维持目前的GMT+8时区”——到底应重视哪一种民意,似乎也没有标准。

联署人数过低也是问题,有民众在“平台”提案,应把5000人成案门槛提高到50000人,以免“浪费大家心力”,也能让官员“可少花心力安抚极少数民众”。

而在身份认证上,目前提案人必须用电子信箱、手机双认证,但参与联署附议的人却只要电子信箱,“國发会”称也正评估是否改采“双认证”。

“我们尊重每个提案民众的意见。”陈美伶说,“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让全民可发表看法,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绝对是一个好事。”

而直至本刊发稿,废除“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的点子仍在网站之上,附议的已有几百人。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网络平台民众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网络平台下家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