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引导式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02 05:50任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8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措施课堂教学

任云

【内容摘要】将教材的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体系的认知,通过问题引导,深化引导,从而将知识体系重新构建,形成网格化。

【关键词】问题引导 课堂教学 措施

高中化学内容多,方程多,规律多,逻辑性强,叙述简洁,呈现的方式不够直观。要想提高化学课堂学习的高效性,我们必须充分的掌握学情,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分析整理能力,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提升,整合知识体系。21世纪最重要的是创新,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敢想、敢问”的问题意识,然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认知体系。

一、新授课中,设置问题,促进学习

1.特点

新授课中,学生存在对知識点的不明确,从知识的陌生到知识的认知,熟悉运用,要有个学习渐进的过程。此时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走进知识,走进认知。

2.测评

在“燃烧与缓慢氧化”一节学习中,结合书本内容,学生阅读后,结合学情,考情,列举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

问题一:是否真的有“鬼火”?“鬼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用水灭火的时候,水的作用是什么?列举哪些类型的物质能用水灭火。

问题三:为什么面粉厂,油库等地方严禁烟火?

问题四: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举例说明。

问题五:灭火的原理有哪些?为什么二氧化碳不助燃?

3.效果

回答整体不错,少不分同学存在部分知识的认识不到位。

4.原因分析

很多同学在阅读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领悟教好,能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少部分同学在看书过程中,对重难点认识不到位,注意力不集中,通过知识问题化,对其在认识,促进其学习提高。

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知识体系,认识基本概念,走进书本,并用问题来解决提升,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网络,学会了分析,提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延伸,结合问题,深化学习

1.特点

新课学习延伸推进中,通过一系列围绕重难点,考点,但不能脱离学情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能再提高,进一步激发兴趣。

2.测评

如在Fe(OH)2的制备实验的学习后,根据考情,学情,结合高考中真实的化学要求,列举几个层层推进式的问题进行测试。

问题一:通过演示实验,结合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明确提问,沉淀最后完全转化为红褐色,这是发生了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回答:在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明确Fe(OH)2转化成Fe(OH)3是氧化还原反应,O2氧化了Fe(OH)2。

问题二:FeSO4与NaOH的混合溶液中,生成的Fe(OH)2,被迅速氧化,氧气来源于哪里?

回答:有O2溶解于溶液中,同时液滴在下滴时与氧气充分接触。

问题三:Fe(OH)2,溶液被氧化,请提出合理的方案,来回避氧气的影响。

加以引导,分组讨论,通过视频分

享,得出结论。

回答:溶液煮沸,使用苯隔绝空气,使用胶头滴管升入液面滴入溶液。

问题四:Fe(OH)2的制备,请你课后结合相关素材,探索其他的制备方法。

2.效果

课堂气氛热烈,讨论精彩,在相关的测试练习中,准确率非常高。

3.原因分析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学习,高于课堂所学,应用课堂所学。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基础上,能触摸到成功的设计,具有激励性。

通过递进式的问题推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动中去整理,强化了氧化还原思想,物质观,深化了理解认识。

三、课堂小结,结合问题,归纳提升

1.特点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对学生思维体系,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完善与补充。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结合教材将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味课堂,总结课堂知识,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

2.测评

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的一节课的学习中,结合学情,考情,结合实际内容,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味课堂,解决问题。

问题一:二氧化硫能否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漂白,为什么?这种将知识考题化,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二氧化硫有漂白性,所以二氧化硫可以使KMnO4溶液褪色?这种将知识问题化,利用易错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问题三:SO2气体通过到BaCl2溶液中,会产生BaSO3沉淀吗?实验验证。将知识问题实践化,碰撞出疑惑性的火花,提升思维分析能力。

问题四:酸雨的判断标准是

什么呢?已知某雨水样品,测定PH=5.2,随着时间的进行,PH值越来越小,后来不变,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种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提升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

问题五: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你结合本节课,讲述你对环保的认识。

3.效果

给与一定的时间整理分析,学生整体理解较好,对知识体系的描述全面,充实,详尽。

4.原因分析

在学习的基础上,让学习带着问题去总结,回顾。学生有目的去对知识体系在认知,在构建,能让学生同时关注到书本知识体系的细节之处。

让学生在课堂小结中带着问题在回顾,相当于是一次知识体系的整理与构建,对其认知必然会起到一次提升。

四、复习课中,带着问题,回归整理

1.特点

本章节内容复习钱,教师根据本章节的重难点,学情,考情,将复习的内容设置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复习,整理知识体系。

例如在《硝酸》的复习课中,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复习。

问题一: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浓硝酸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浓硝酸,稀硝酸分別与Cu反应,从那一个角度可以判定二者氧化能力的强弱。

问题四:常温下,Fe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什么?

问题五:用得失电子守恒,元素守恒的思维来分析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

问题六:在硝酸工业中,请描述出制备流程,并写出方程,用平衡的思维分析解读。通过工业流程制备,解读工业流程题,运用平衡的思维分析,提升了学生知识体系的串联。

问题七:工业尾气NO,NO2如何治理,请结合课本,提出合理的方案。通过环保思维,治理污染,分析引导,和氧化还原知识相结合,提升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2.测评

为了检测学生带着问题,自行复习效果,选择测试题进行检测分析。

①浓硝酸如何储存,运输?

②银镜反应结束后,试管内部附着有金属银,如何清洗?

③稀硝酸与金属铁反应,能否产生氢气?

④将足量的铜投入到一定体积的浓硝酸溶液中,描述整过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书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⑤上述反应④反应停止后,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请问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

复习课中,学生有一定的基本认识,对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框架结构,让其带着问题回归到原有体系中,再次认识与整合,并用检测的手段对其进行再提升。必定能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体系,提高其对知识的深层认识,从而提高了其解题能力,分析能力。

五、课后辅导,设计分层问题,为能力提升助力

1.特点

在优秀的学生群体,随着学习知识的累积,必然会出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针对现行江苏高考要求,选修科目匹配语数外即可。所以在课后辅导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不同的等级辅导。

2.测评及效果

江苏高考化学试题中,15题属于化学反应平衡知识模块,知识难度比较大,并属于不定项选择中。在实际操作,设计分层问题,分层对待,对于语数外分数在本二线上,线下浮动的学生,大力提倡单选,不多选。对于语数外比较好的同学,学有余力的同学,要用A+的标准来衡量要求他们,使其完善知识体系,达到选题要求。具体来说,B等级的学生:(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求解及影响因素,(2)能用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3)理解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4)掌握平衡计算,明确转化率。A等级的学生:在B等级学生的要求基础上,增加了等效平衡,叠加思维的认识与理解,并能熟练运用。

对难点,区分度明显的题型,实行区分对待,明显减轻了学困生的压力,并且不影响选修学科和语数外三门的匹配。还尽可能的将时间留给语数外三门,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

在备课、教学、课后辅导各环节中,要充分的备学生,备学情,对等级要求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知识问题。对学生采取分层的教学辅导模式,也对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埭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措施课堂教学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