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问题化

2018-01-02 05:50袁再彦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8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问题设计目标

袁再彦

【内容摘要】“填鸭式”传统教学是通过教师细致、环环相扣的讲解让学生最大化接受学科内容,如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那么什么样的学生的大脑思维启发方式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呢?答案是将知识问题化。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问题设计 目标 方法

一、为什么要问题化?

在传统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主要按照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具体细化为一步步细致且环环相扣的小环节,由教师在课堂上精确无误的演练之后,以达到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学科内容。这种教与学的模式,逐渐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桎梏,让学生逐渐被培养成了知识的奴隶和应试的机器。

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了一个维度,叫做“过程与方法”,说明新课程要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内在思维过程和思考的方法。

按照这种理解,课堂教学能否突出思维的过程直接决定了课堂是低效的记忆型课堂还是有效的思考型课堂。在索然无味的记忆性课堂上,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而不是更多的进行思维的启发,这是课堂教学的“死结”,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桎梏了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要解开这个“死结”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善于设计问题,将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问题”,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配合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设问的方式改变原有“填鸭式”教育,让课堂教学从“记忆型课堂”逐步走向“思考型课堂”,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二、问题化着眼点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一样,学生思维拓展的水平也不一样,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同。问题设计有效度区分的关键是看这个问题是否有难度、有挑战性,优质的问题一定要有合适的难度,一定要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1.学情定位实而全

问题的设计角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问题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这说明,如果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或是有难度的问题时,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兴奋点的提问方式或是知识启发引导方式,那么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他们所面临的认知难关也将会有所突破,这样的问题教学设计就做到了既心中有书,又目中有人。

案例一:在讲“摩擦生热”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把四根塑料绳一段捆扎、一段散开,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结果所有上台操作的学生刚开始都信心满满,使劲的捻,结果却都事与愿违,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聚拢,反而越使劲捻绳子越蓬松。这一新奇的现象颠覆了学生的认知,让其对这节课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了:怎么会这样呢,基于这种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原因,课堂效果和课堂纪律立竿见影。

2.教学目标小而准

有效问题设计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目标大而空泛,导向不明,这样问题引导下的教学就会变得随意,犹如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是哪里,造成知识目标的空洞化,也引不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案例二:《春》课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一位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为什么用了“偷偷地”(老师做出偷看的姿态)?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老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钻出来了。

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显然在对关键字词“钻”“偷偷地”的应用教学中,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动作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小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生长劲头,感受小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字词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3.教学方法活而不乱

哪个问题讲授?怎么讲,是归纳性讲授还是提示性讲授?在什么时候讲?哪个问题探究?哪个问题讨论?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1)导入快而趣。知识的导入是为了生成新知或开门见山或知识衔接或创设情境,5分钟内最合适,不宜瞻前顾后、游移不定。

(2)问题精而深。有效问题的提出应该是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即设置的问题应该要集中在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先通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知识重点和要点并熟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关系、分析本节内容教学要求期望达到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明确“双基“目标与其他目标的联系,问题的设计要能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要由低层次的机械填鸭式记忆、逐步向认知类问题甚至深层次的分析理解和综合应用的问题层层推进,这样一系列的“阶梯式”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带着有效问题去学习钻研,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会了学生思考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从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将学科知识“问题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提问意识、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知识问题化”,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将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活跃,就找到了高效課堂的突破口。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乃至高效课堂的有效推进,还有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和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问题设计目标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